前景備受看好 車聯網落實邁出第一步
無人駕駛、人車互動、避堵出行……一段時間以來被人們所熱議的“車聯網”聽起來仍是天方夜譚?答案是否定的。最近,在一些城市的道路上,它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車在網中不是夢
在不久的將來,廈門市民足不出戶將能了解到城市每條道路的交通狀況,而交通管理者也能將道路上所有行駛的車輛盡收眼底。這一切,都將從市內嘉禾路的6座天橋開始。
最近,這6座天橋上悄然增加了一種新設備,覆蓋約5公里長的范圍。這是廈門市道路交通信息射頻采集與處理系統的一部分。由于目前廈門絕大部分車輛都已經安裝射頻識別卡(即電子標簽),這些設備能夠識別經過車輛的電子標簽,然后將收集到的車輛信息發送到交警指揮中心,從而實現對道路狀況的全面監控。據了解,廈門此舉是率先在全國把射頻識別技術應用到交通領域,也是率先將“車聯網”的概念付諸實踐。
無獨有偶,近日由南京市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全市智能交通項目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南京未來將采用射頻識別(RFID)技術,為在本市注冊的所有汽車安裝上“電子標簽”,從而將任何一輛上路的車都納入到一張大的網絡中,使管理部門能夠實時采集、整理和分析相關的路況數據。這意味著,南京市已經實質性地加快了“車聯網”的建設步伐。
讓出行和管理更智慧
據廈門市交警支隊的工作人員介紹,除了稽查被盜車輛、追蹤肇事逃逸車輛等用處外,此次安裝的射頻識別設備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分析道路擁堵情況,進而對交通進行調整和疏導。設備收集到的車輛信息數據傳回指揮中心后方,電腦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就能通過模型計算出某一條路上有多少輛車、行進速度是多少、有沒有堵車。如果有堵車的情況發生,系統會發出警報,指揮中心則能夠作出相應的反應,如發布道路信息、提示駕駛員避開擁堵路段等。而市民則可以通過網絡實時了解所有聯網路段的交通信息,以便提前做好出行計劃,避免堵在路上。
屈中華是IBM公司與南京市合作的“智慧南京”項目的首席顧問。在他看來,南京此次發力建設“車聯網”,正是“智慧南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車輛射頻識別技術來說,這是IBM與南京當地的一個合作伙伴一起,花了很長時間來推動的,不過目前還處于探討過程中。”屈中華認為,如果包括“車聯網”在內的智能交通能夠在南京全面鋪開,不僅能夠在現有交通設[FS:PAGE]施基礎上實現最高效率的管理,使各種交通工具之間更為協調,使交通變得可以預測,還能通過模擬計算來協助政府進行前瞻性的城市規劃、線路設計、公交調度以及緊急交通事件處理等。“中國的交通狀況至少有10%到20%的空間可以通過技術和管理模式的改進來加以改善。”
東南大學智能運輸系統工程研究中心教授郭建華認為,“車聯網”在本質上是城市交通的信息化,它不僅是提高交通管理效率的一個重要方式,而且是一個重要的產業方向。此外,在國務院2006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智能交通管理系統也被定為國家科技層面的發展方向之一,成為國家科技競爭力的一種表現。可見,發展包括“車聯網”在內的智能交通,已經成為城市交通的內在需要以及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
避免概念炒作
回顧2010年的城市交通“詞典”,“車聯網”可以說是最熱的流行詞之一。然而,在郭建華看來,概念再流行,也必須以切實的實現為基礎,否則便會流于空談。
“實現‘車聯網’信息采集是有大量工作要做的,最怕的是變成概念的炒作。如果要做‘車聯網’,就像廈門那樣,實實在在地在路上做一個東西,實實在在地采集到相關數據,實實在在地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傳輸,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注重實用性是很關鍵的。”郭建華說。
除了廈門市已經率先將“車聯網”落到實處外,處于規劃階段的南京也顯示出了強大的務實決心。據了解,南京已經專門成立了由市長季建業擔任組長的智能交通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并將工作的具體分工下發給市屬10多個政府部門。例如,由市發改委牽頭為本市注冊的所有汽車安裝電子標簽、統一建設動態信息采集點(基站)、傳輸網絡及后臺數據中心;由市公安局牽頭采集與分析交通動態實時信息;由市住建委和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建設智能公交系統等。或許可以期待,“車聯網”的雛形也即將在這里形成。
相關文章
5G+IoT為Car轉型賦能,車聯網時代如何造就“亦車亦友”CP組合?
擎天柱、大黃蜂、威震天……這些家喻戶曉的、在江湖上響當當的名字,成為幾代人對汽車人的經典記憶。回想電影中的情節,大黃蜂不僅能隨時隨地折疊變形成酷炫車型,還會對主人公Sam呵護備至,既能自動駕駛,又能在Sam危難之際挺身而出...
工信部:鼓勵5G網絡共享,車聯網或成智慧城市標準
我國將鼓勵各地開放共享電力、交通、公安、市政、教育、醫療等公共設施和社會站址資源,推進網絡共享和異網漫游,3月24日工信部發布了“關于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明確提出將推動把5G+車聯網納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建設的通信標...
新基建火了,車聯網如何趕上這趟東風快車?
“新基建”概念一石激起千層浪。從5G基建、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到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基建話題熱度一直高居不下。“新基建”看似新奇,但其中一些概念并不是新奇事物。如5G網絡,...
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未來的發展前景是怎樣的
可穿戴技術并非完全是新技術。最早的可穿戴技術是1286年發明的,當時眼鏡首次使近視者能夠清楚地看到遠距離。在整個20世紀,小工具制造商都喜歡將新技術應用于頭帶,手表和鞋子,即使它降低了功能性。在物聯網方面,可穿戴設備最早出...
中國將成為全球物聯網最大市場,智能制造前景廣闊
得益于LoRa與NB-IoT等低功耗廣域網廣泛應用,以及5G部署,帶來全球物聯網連接量高速增長,從智能汽車、智能家居到企業資產管理設備再到工業設備,廣泛的連接推動信息科技由移動互聯邁向萬物互聯轉變。根據權威調研機構IDC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