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智能汽車 老大媽可以打著瞌睡去買菜
“開車為什么還需要駕照,為什么必須一動不動地盯著前方?有了智能技術,今后我們就可以享受汽車了。”昨日,在“2010中國汽車自主創新論壇”上,中國人工智能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一邊把玩著手中最新款的IPHONE手機,一邊告訴記者:通過智能技術,今后汽車不用再安裝導航儀,用手機就可以了。
“智能技術在所有交通工具中,都有無限使用的可能。”他說,比如說開車找不到了路,用手機發一個短信給云計算中心,很快就可以得到答復,根本不需要導航儀。有了手機,通過衛星導航、GSM移動基站定位、慣性導航、地理信息等手段,導航定位還可以更準確、更方便。
另外,給小型低速電動汽車裝上智能技術,可以實現無人駕駛,可以變身為家庭智能機器人,還可以做社區交通工具。老大媽不用推小推車去超市買菜了,坐上這種電動車就可以出去打醬油、買菜,車上還可以聽音樂、看電影甚至打瞌睡。
不要以為李德毅院士描述的,只是未來的科幻場景。他透露稱,我國已投資1.5億元舉行了“視聽覺認知計算無人駕駛比賽”,在北京—天津的高速公路上,已經開始建設人、車、道路的智能交互系統,未來實現車聯網已經不是夢想。將來有一天,坐上智能電動汽車,它就會自動無人駕駛在北京、天津間往返。
從2.5噸到1噸汽車也在“減肥”
輕量車可降低事故整體傷亡率
“轎車降低平均車重,可減少道路交通事故整體傷亡率。”昨日,清華大學教授周青在“2010中國汽車自主創新論壇”上公布自己的調查報告稱,隨著轎車技術的推進和發展,轎車的重量在逐步降低———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的平均2500公斤,已下降到目前1000公斤以下。
周青分析稱,如兩輛車質量相差在30%以上時發生碰撞,輕量車會有明顯劣勢。但如相差在20%以下,幾乎就沒有輸贏。輕量車之所以吃虧,是因為幾何尺寸和剛度不匹配造成的,跟質量關系并不大。
他說,輕量化汽車整體動能小,有利于自身、他車和車外人員的安全,還有利于各種主動安全控制措施發揮作用。偏重車雖然在保護乘員方面有優勢,但卻使整體道路傷亡凈增加。
周青承認,輕量車在抗側風能力、行駛穩定性上有些差,但可以通過增大車身前端尺寸,以及采用電子技術和空氣動力學技術進行彌補。他認為,尺寸小的輕量化汽車,可緩解交通擁堵和停車難。
相關文章
基于GSM的智能車牌防盜報警裝置的設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中汽車的數量劇增,從而帶動了很多相關行業的發展,然而很多的不法分子也打起了偷盜車牌的主意,用來敲詐車主,這讓車主很是頭疼,也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智能車載儀表系統結構及硬件設計
隨著高性能電子顯示技術的發展,汽車儀表電子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國內外已開發出了多功能全電子顯示儀表、平視顯示儀表、汽車導航系統、行車記錄儀等高技術產品。
基于CAN總線的智能車的設計與實現
控制器局域網絡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是德國BOSCH公司為解決現代汽車中眾多電子設備之間的數據交換而開發的一種串行數據通信協議,它具有高可靠性和良好的錯誤檢測能力。汽車上主要有高速(500 k...
智能車載設備或成道路安全隱患
在美國每年有3000多人因分心駕駛而意外死亡,這個數字占交通死亡事故人視點10%。這還不包括因開車擺弄手機和瀏覽導航系統而喪生的人數。但這并不要緊。政府稱正在通過“終極解決方案”來遏制開車時使用移動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