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寧波經驗 信息化開啟“智慧城市”建設

寧波智慧城市發展主題論壇
“警務e超市”、81890市民服務平臺、寧波軟件園...... 寧波整合政府、社會、市場多方面信息資源,打造一個個智能城市管理的平臺,通過智能系統的應用促進了寧波新興產業的興起。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的寧波,在信息應用方面已啟動十大智能城市管理系統建設。
以應用帶發展 “智慧寧波”啟步
2010年5月,上海世博會首場主題論壇——“信息化與城市發展”讓世界的目光再度聚集寧波。這座海濱小城以“便民、惠農、興業、強政”為主題實施的10項信息化重點工程,走上了智慧城市建設之路。其“以應用帶動信息產業聚集”的思路,在智慧浪潮席卷國內的今天,探索出了“寧波模式”。
相對于上海、杭州、無錫等長三角城市,寧波發展信息化的條件并不優越,但“起步早、定位準、行動快”是其制勝法寶。早在2000年就意識到信息化“價值”的寧波人,首先明確了“人無我有”的兩大優勢——貨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四的寧波國際大港和植根本地的中小企業。據此,寧波市政府迅速布局全市信息化版圖,圍繞港口物流和企業電子商務進行突破:市政府投資3000萬元組建國際物流信息服務公司,引導第四方物流;爭取成為國家RFID試點城市;摸透中小企業需求,搭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對中小企業分類分析,以此為基礎發展電子商務。當全市信息化初具規模,政府又逐步加大投入將“智慧”模式向社區服務、城市管理和農業生產輻射,形成“全面推進、均衡發展”勢頭。
“以應用帶發展”的發展經驗被寧波人“津津樂道”。每年,寧波市在信息化惠民、信息化興企、信息化強政方面都有重點項目開展。而借著項目應用的“東風”,更是帶動了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資源開發和政策法規的出臺。值得關注的是,寧波對前來參與項目招投標的優質企業,有一個門檻——必須將研發部門“搬”到寧波軟件園,才能參與招投標。這一模式不僅為各項信息化配套建設“提速”,也使得原本沒有基礎的寧波在短期內迅速聚集優質企業,形成規模化的信息產業。
整合資源貼心服務市民
81890求助服務中心是寧波絕對的“明星”。這條開通于2001年的市民熱線,不僅讓寧波人有了麻煩事能直接與政府“對話”,還讓率先實現政務信息化的寧波成為全國媒體關注的焦點。
81890是寧波話“撥一撥就靈”的諧音。大到政策法規、就業看病,小到問路[FS:PAGE]查號、修水龍頭,寧波市民都能在這里找到稱心的答復。如今,該熱線已經發展成為公益性求助服務平臺。該平臺整合了27個政府職能部門、790多家企業以及社會多種資源,設有經濟服務中心、投訴中心、社區服務中心3個功能區,開設一條81890求助熱線、一個81890服務網站,一個81890企業服務平臺、一個81890愛心超市。每天有2萬多名員工為市民提供咨詢類、服務類、投訴建議和其他類4個層次、180多項全天候的服務。
據寧波81890負責人介紹,整套系統最大的成功在于整合了各方信息資源。開始時,81890僅是寧波市海曙區設立服務點,目前已覆蓋整個寧波市。它能向市民提供幾乎包括了市民所需的各種信息。現在在寧波,只要提到81890,市民均會豎起大拇指。這套系統也讓寧波黨委、政府與市民關系更加和諧。
鼠標一點實現網絡快速“尋人”
打開公安網的海曙分局網頁,點擊“社區警務e超市”,海曙區29.4平方公里土地上的6800余幢建筑、15萬余間房間、127萬余條人口數據一一呈現。鼠標點擊,可以快速探訪到每一幢樓宇里的單位、個人的相關信息。
這個集人口、場所、巡防、消防等管理功能于一體的信息化管理平臺,由寧波民警自主研發,是該市在城市管理信息化方面的重要嘗試。
在“超市”投入使用初期,有一個案例讓民警們記憶深刻。當時市局110指揮中心接到一女子的求助電話。該女子因感情受挫吞食了大量安眠藥,已意識模糊,無法提供其所在準確位置,只知道其門牌號是406,小區門口靠孝聞街某賓館。值班民警馬上登錄“社區警務e超市”,以關鍵詞迅速篩選出這名女子的信息,當地派出所收到信息后在20分鐘內救下該女子。
曾有一位社科院專家評價說,寧波的警務e超市打破了人口管理與服務只“盯人”的傳統模式,創造性地實施了“以房管人”的模式,開辟了我國城市人口信息化管理的新途徑。截至目前,該超市已建成虛擬房屋6800余幢、虛擬房間15萬余間,導入人口數據127萬余條、單位數據2.7萬余條。
而讓人驚訝的是,這套系統是由寧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一名民警自行開發的,整個開發費用僅花了50多萬元。寧波計劃以此為基礎,整合各部門的信息資源,打造成全市各部門聯網的基礎信息系統。
寧波軟件園——“智慧寧波”的“驅動器”
在寧波國家高新區的寧波軟件園,你將看到[FS:PAGE]一種與工業化時期截然不同的現代化景象:一群身著休閑服的年輕人,以“人腦+電腦”的方式,推動著城市從“世界工廠”向“全球辦公室”轉型。
開建于2006年的寧波軟件園并未“占得先機”。為突破園區建設受國家土地政策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制約,寧波提出“一園多點、虛實結合”的園區載體建設模式,整合各縣市區分頭建設軟件園的資源,統一打造“寧波軟件園”品牌。園區面積由此從2006年的3萬平方米擴容至21.8萬平方米,僅2家的軟件孵化器也增至1個核心集聚區和9個特色集聚區。
在軟件園“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寧波市委市政府充分發揮“政府”特色,不僅接連出臺一系列鼓勵軟件企業孵化以及軟件、信息服務業和服務外包等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還推動建成軟件測評中心、數據中心等中介服務機構和孵化平臺,為企業提供公共技術、認證、法律、稅務、專利、風險投資等全方位服務。政府甚至利用城市信息化項目招標“門檻”,“強拉”優質軟件企業入園。為解決園區軟件人才缺乏的問題,寧波首創了“IT人才驛站”建設模式,為海外留學歸國、“211工程”院校或37所示范性軟件學院本科以上的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畢業生,在未找到工作前半年內提供免費入住,給予一定補助。
從一定意義上而言,寧波軟件園是寧波城市智能系統應用的產物。據寧波市市長毛光烈介紹,寧波利用智能系統有著巨大的市場,它將有力地吸引系統軟件開發商進駐寧波軟件園。巨大的市場吸引出國內外眾多頂尖的軟件研發企業聚集,形成了應用促新興產業聚集的寧波模式。(本網綜合)
本網記者點評:科技放大“智慧武進”效應
當“智慧地球”話題引起各大城市關注之時。作為一個縣區級城市,武進與時俱進提出“智慧武進”建設,但“智慧城市”建設畢竟是新興事物,沒有現成的模式和經驗介紹,但寧波“智慧城市”建設在整合資源建設智能城市管理系統,并通過智能系統應用促成新興產業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智慧城市”唯一的考量標準就是需求。寧波通過智能系統應用催生形成新興產業的經驗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武進也應該將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入融合,在傳統業注入信息化的內涵,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南京大學教授、博導、江蘇省發改委原主任、江蘇現低碳技術研究院理事長錢志新就認為,武進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應建立一個數字化的信息平臺,使得部分資源共享,最終推動信息化的高新技[FS:PAGE]術產業發展。
事實上,寧波經驗總結起來無非兩條,一是先以應用為切入,整合政府和社會資源打造智能城市管理系統。二是通過應用形成的巨大市場來吸引智能系統開發商進駐寧波,形成以軟件應用研發為主的軟件產業園。
相對于寧波,武進建設“智慧城市”有著自己的優勢,科技“十一五”武進取得巨大成就表明,武進最強大的武器就是創新,最突出的優勢就是創新,最重要的潛力還是創新。
依靠創新之手,武進培育了一批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科技創業平臺不斷完善,引進了一批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江蘇武進科創中心與湖塘科創園進行資源整合,成功創建為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武進區政府電子公文平臺與武進區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83812319”數字化工作平臺也相繼投入使用……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智慧城市建設正成為提升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點領域,誰能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搶先一步,誰就能在新一輪競爭發展中領先一路。而創新發展,無疑一直是武進激情萌動、活力迸發的不竭源泉。
建設“智慧武進”,貴在積極行動,建設“智慧武進”,呼喚科技先行。武進智慧城市建設思路明確,就是要依靠科技創新的全面進步,把武進打造成為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智能科技廣泛運用、社會管理科學現代的“智慧武進”。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