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智能電網發展進入快車道
“實現非化石能源發電占較大份額,對調整我國能源結構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有積極意義,發展智能電網,接入更多的非化石能源發電,任務艱巨。”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孝信在3月30日舉行的“2011中國智能電網建設及分布式能源國際論壇”上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
發展智能電網漸成共識
在3月16日公布“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國家明確提出“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切實加強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增強電網優化配置電力能力和供電可靠性。”發展智能電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對于“堅強智能電網”的定義,國網能源研究院智能電網研究所靳曉凌博士解釋道:“堅強智能”電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電網為基礎,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具有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特征,包含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各個環節,覆蓋所有電壓等級,實現“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高度一體化融合的現代電網。其中,“堅強”與“智能”是現代電網的兩個基本要求。
電網實現智能化可能需10年
現在,全球智能電網仍處于產業發展的初期,國內外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這是我國電力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領先世界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賽迪顧問能源產業研究中心高級顧問袁穎指出,要完全實現智能電網是一個分階段、分層次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受國家政策、投資等影響,而且包括現有技術的成熟性、經濟性、電網基礎,以及整個社會的用電習慣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等方面。這個實現過程可能需要10年或是更久。靳曉凌博士表示,我國為實現智能電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國家電網分階段穩步推進電網智能化建設,其中過去的2009-2010年為規劃試點階段,2011-2015年為全面建設階段,2016-2020年為引領提升階段。國家電網公司已經提出2015年基本建成堅強智能電網的目標。
但是發展智能電網也并非一片坦途。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胡學浩對《中國聯合商報》等媒體表示,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后的穩定性差和調度難問題,一直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瓶頸。要達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5%的目標,利用智能電網解決常規發電設備與可再生能源結合發電問題是關鍵。而當務之急則是建設一個穩定的微電網與主干網結構,通過能量儲存系統來補償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
IBM能源與公用事業部專家王海峰表示,間歇性、隨機性、反調峰、大規模的特點,使得以風電為首的新能源綜合調度利用成為世界級的難題。智能[FS:PAGE]電網在可再生能源發電接入方面潛力巨大。
袁穎表示,我國智能電網的發展也受制于相關產業比如變壓器、自動化設備、電網基礎設施以及與電網智能應用相關的信息通信軟件等的發展進程。
一位專家表示,現在一些智能電網示范小區的建設不僅面臨資金和技術問題,如何改變人們的接受習慣,盡快適應智能電網的應用模式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智能電網是一種雙向模式,這個規劃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協調發展,只有整體實現智能化,才能真正達到國家期望的目標。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齊智平更直接指出,發展智能電網需要改變現有的管理體制、價格機制、定價方式,融合電網等等,在各個行業和機構的協助以及國家資金技術和政策支持下,實現整個電網系統的改革,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當前,堅強智能電網的利益相關方涵蓋電力系統全產業鏈,以及政府、裝備和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科研機構等多個方面,而且各個利益相關方的關注點也各有側重。建設智能電網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形成多方合力建設智能電網的新格局。
相關文章
滬松江區抓緊建設智能電網產業化基地
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聚焦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抓緊建設智能電網、節能創能兩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完善松江新城南部區域概念性規劃。研究制定松江融入大虹橋商務區規劃方案。
智能電網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突破口
人為破壞型創新,代表性技術是碳捕獲技術和清潔煤技術,它們或多或少和現有的知識和技術存在一定斷裂,但并沒有觸及到現有碳氫能源技術的根本。陳志的研究還指出,政府應該繼續推進能源市場特別是價格機制改革,以價格機制誘發能源技術的創新。...
智能電網應用推動儲能市場迅速發展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Lux Research的預測,全球針對交通工具與智能電網應用的電池、超級電容(supercapacitors)以及燃料電池(fuel cells)市場,將由2010年的214億美元成長一倍,在2015年擴充至...
如何利用RFID實現智能電網的設計
1.引言智能電網(亦稱為電網的智能化)是建立在集成、高速雙向通信網絡的基礎上,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設備技術、控制方法以及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的應用,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針對現在電網系統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