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行業缺統一管理機制 縱使同床也會異夢
4月28日下午,在第九屆中國國際軟件合作洽談會的“中國移動電子商務年會”分論壇上,中國銀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聯合簽署并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移動電子商務的共同行動綱領》(簡稱《成都宣言》),倡議相關各方合作推進移動支付和電子商務的發展。
這份宣言價值何在
“意義特別重大,但一切才剛剛起步。”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陳靜如是說。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但非常了解移動支付并全程聽會的某中國移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這是個比較務虛的合作會。
的確,這份宣言并無實質合作內容,對業界翹首期盼的移動支付標準只字未提,只表示銀聯將與三大運營商一起,積極支持一些產業利用移動通信技術和移動支付方式開展商業資源整合與業務流程再造,推進移動電子商務發展。
也有人說,這次宣言的發布是銀聯的獨角戲——中國銀聯董事長蘇寧親自到會,但三大運營商總部高層幾乎不見蹤影。
應該如何理解參與移動支付的各方的關系
蘇寧說:“發展移動支付,各方各具優勢:通信運營商擁有8億多手機用戶,可以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通信通道;銀行是支付的主體,擁有近20億張銀行卡,在未來的移動支付領域將發揮主導作用;在整個支付過程中同樣離不開廣大商戶的支持,他們為消費者提供了支付通道。”
這似乎暗指運營商派與銀行派雙方對決的基礎,就是這8億多手機用戶與20億張銀行卡用戶。
到底是合作還是對決
沒有確定的、不變的答案。原因在于,參與移動支付的各方不屬于同一個利益團體,沒有統一的管理機制,無法從根本上統一協調,在各懷心思的情況下,即便“同床”,也會“異夢”。
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雙方就沒有合作的可能。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開頭就告訴我們了。就移動支付市場而言,確定近場支付標準、改造終端設備、簡化應用場景、培養用戶習慣是成體系的產業鏈條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某一環節上暫時的分歧,不會阻擋住歷史前行的車輪,好與壞、成與敗終將水落石出。
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能做的只有盼望,盼望這個過程不要太長,不要浪費太多的產業資源。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