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讓農業生產更“智慧”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電信企業將突破傳統的通信服務提供角色,為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提供主動式、智慧型的信息服務。信息化在不遠的將來,也許可以變革農業生產的方式、全面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
比如,用物聯網精準農業管控追溯系統培育“智能”的蔬菜。在湖州長興有一個農業高科技園區,那里用傳感器對植物栽培的養分、水分、溫度、濕度訊息進行獲取,然后無線傳輸到中心控制室的計算機系統里,按照精準的方式來無土噴霧栽培。
這就是物聯網精準農業管控系統。它通過現代傳感技術及通信技術對有機蔬菜從來源、生產、檢測體系及物流等環節進行全過程可視數字化管理,并為消費者提供全過程可視追溯查詢平臺。比如一棵西紅柿的生長過程,可以利用溫濕度、氣敏、光照、化學等多種傳感器結合一項新型農業專利產品進行全程監控和數據化管理。可以實時感知生產過程中是否添加有機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等物質;結合RFID電子標簽可以對每批種苗來源、等級、培育場地以及在培育、生產、質檢、運輸等過程中具體實施人員等信息進行有效、可識別的實時數據存儲和管理。
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平臺為防汛工作者提供了全方位移動指揮辦公手段。在湖州地區,各個重要防汛水利監測點都安裝了聯通無線網絡視頻攝像頭,通過專用網絡傳輸將各種視頻數據傳輸至指揮中心,并進行相應的處理。指揮中心用戶及其他授權用戶可通過內網查看及共享這些視頻數據。防汛工作者不論是在固定場所還是在運動過程中,都可以與防汛信息中心進行交互通訊,查詢水情、雨情、氣象、臺風路徑、衛星云圖等實時汛情信息。
“環保眼”助力農業生產。利用物聯網技術開發的“環保眼”,通過傳感器技術獲取環境各種參數,可用于測量大氣風速、風向、氣溫、氣濕、氣壓、全輻射、雨量、蒸發、土壤溫度、土壤水份等各類環境數據,通過對參數的分析處理,來增強預警減災能力,大大提升了環境監測的時效性。
相關文章
無人機全面助力“應急產業”邁進智慧化時代
我國是世界上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自然災害總體上呈現災害種類多、影響地域廣、災害損失重等特征。根據國家統計局近10年的統計數據,我國年均受災人口約為2.5×108人次,年均因災死亡人口約為1800人,年均直接經濟損失約為38...
國內疫情穩定 多地RFID智慧機場建設忙
受到COVID-19的巨大影響,全球航空業陷入了一段長達數月的停擺期,對機場和航空公司的業務經營均造成不小沖擊。由于國內疫情防控成效顯著,進入下半年后便鮮有本土案例爆發,航空業也隨之漸漸復蘇,許多因疫情而滯后的RFID項目...
從“未來屋”到“新標配”,智慧社區能否打造房企新增長極?
當你走進家,燈光隨即亮起,空調自動調整至最舒服的溫度和風力。你聽著音樂,接了杯自動沖好的咖啡。一條消息提醒:您的家人已抵達車庫,預計3分鐘后到家。接入可視對講,約好的客人剛到門口,你輕松一鍵給他們放行。此時預約烹飪的機器人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