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漸熱 分散化阻礙行業規模成長
電信運營商熱炒車聯網
與上下游廠商、服務商合作,建立車聯網生態系統,才能使整個產業健康發展。
近日中國移動與諾基亞西門子公司、宇通客車公司等合作伙伴共推“安節通”車聯網,這無疑也是受業內關注的“大事件”。中國移動副總裁沙躍家指出,“安節通”的成功推出將使物聯網在交通運輸領域推進具有了更大的示范意義。據悉,“安節通”擁有安全管理、油耗管理、車輛管理、維保管理、故障管理等多種功能。
6月17日,中國電信攜手華為推出了LGA(觸點陣列封裝)EVDO車載模塊MC509,該模塊具備輕、薄、小等特點,擁有良好的抗震性,非常適合車載移動環境,有利于促進車載行業的導入集成和大規模生產。據了解,中國電信已與通用、豐田、北騎、比亞迪等廠商建立合作,為車廠提供CDMA通信通道,和安吉星、G-BOOK成功合作。通過視頻與傳感器技術結合的方式,實現對車輛運行狀況的實時監控。
在我國居前十位的汽車廠商當中,中國聯通已經與其中的7家簽署了全面的戰略合作。在2010年北京汽車展期間,中國聯通與合作伙伴共推的榮威350等轎車被稱為國內第一款3G概念車。此外,中國聯通還與上海大眾合作,提供貫穿銷售全過程的解決方案。
在中國移動上海分公司集團客戶部副總經理呂全軍眼里,電信運營商擁有突出的優勢,可以搭建車聯網的綜合業務支撐平臺、移動互聯網的綜合信息和應用平臺、最基礎的移動網絡的支持平臺。“與上下游的廠商、服務商進行合作,建立多種業務合作模式,建立車聯網的生態系統,才有可能加快整個車聯網產業的健康發展。”呂全軍說。
市場前景看好 瓶頸有待突破
從2010年開始,車聯網市場正在以每年20%~60%的速度增長,這一增長態勢將持續5~10年。
“到2020年通過車聯網控制的車輛規模可能達到2個億。”呂全軍作出了這樣的預測。“從2010年1月起,未來10年將是國內車聯網市場的高速發展期,由此形成的市場規模大約在2000億元,相關產品帶來的利潤總額約為200億元。”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趙玉峰也在近日向媒體表示,“從2010年開始,車聯網市場正在以每年20%~60%的速度增長,而這一增長態勢將至少持續5~10年。”
和趙玉峰持同樣樂觀的還有中國電信上海研究院院長李安民。“公路交通顯而易見是以車為主,連接到網絡中,通過信息搜集、處理并共享大量信息,實現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互聯網之間互相連接,形成環保、舒適的駕駛體驗。可以說車聯網是智能交通的一個重要[FS:PAGE]內容,也是今后的重要發展方向。”李安民表示。據介紹,2011年第一季度,我國智能交通項目數達825個,市場規模達76億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市場項目數量621個,市場規模23.5億元,同比增長32.8%,比2010年平均增長率高一倍。
不過,李安民也指出了車聯網發展目前遇到了種種困難。他認為,國內車聯網產業鏈有待扶持和整合,產品生產的專業化程度較低,關鍵技術有待突破,缺乏統一的標準。“標準缺失會導致規模經濟不夠,大大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關鍵核心技術更是有待突破,目前國內70%以上的智能交通高端市場被國外企業搶占,現有傳感器的成本較高還不能滿足交通方面的要求。行業數據中心尚未廣泛創建,影響智能交通深入應用。目前的示范點運用呈點狀分布,規模效應未能體現,示范效應還不明顯。智能交通產品和服務也只是部分形成,其出行用戶的滿意度較低。”李安民說。
在李安民看來,要使車聯網行業蓬勃發展,首先要市場驅動,要更加注重服務及用戶體驗。目前,從國際進展看,車聯網強調以人為本,最終落在服務上,要使得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設備上都能得到準確的交通信息,包括用戶關心的重點,比如擁堵信息排名、停車場信息、地圖信息、導航服務、交通堵塞動態信息等。其次是政府引領,通過整體戰略規劃推動各行業的緊密協作,優化產業資源配置,提升產業規模。“目前產業發展以政府管理部門的應用導向為主、以項目建設為主的需求模式,造成地方性、區域性企業較多,規模企業數量比較少,示范效應不夠明顯,應該點面結合,形成應用體系,形成規模效應。”李安民指出。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