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產業政策利好是關鍵
2010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推進 “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
這是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物聯網。1999年我國開始涉足物聯網領域的研究,如今終于將物聯網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和國家發展戰略提上日程。抱著對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期待,本刊記者采訪了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劉海濤先生。
當務之急要普及
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劉海濤認為,只有大力推進物聯網概念的普及,才能讓物聯網產業沿著理性的道路取得長足的發展。針對目前備受熱捧的物聯網概念股,劉海濤的態度是不方便說得太多,只是在記者問起目前我國物聯網產業整體的戰略布局時,劉海濤感嘆未免為時過早。
其實早在1999年我國中科院就啟動了物聯網的相關研究,那時更多人稱其為傳感網。就像互聯網在技術上稱作英特網,物聯網,技術角度稱之為傳感網。
“當時物聯網在全球剛剛出現,我國的研究與國際上幾乎是同步啟動,具有同發優勢,這樣我們就在國際舞臺上處于比較主導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我們經過十年的技術積累,這十年間我們和國際上走的技術路線、產業路線不一樣,我們并不像在其他領域那樣人云亦云,而是自己探索出一條路在推進。由于多種原因,我們在關鍵技術和應用上相比國際已經領先了。” 劉海濤說,“同時,由于在核心技術和應用上的領先,使得我們在國際標準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第一屆國際物聯網標準化大會上,傳感網或者說物聯網的發展方向、技術體系、產業架構、演進路線,這些都是由咱們國家提出來的。那時其他國家還摸不清頭腦,我們就先提了出來。因為標準是核心技術應用和產業化的綜合體現,加之2005年我們就開始啟動了標準化工作,而國際上是2008年在我國的建議下才開始推進標準化研究小組(SGSN)。我國的標準化工作(推進)也是先于國際啟動的,這兩點使得我們在國際上處于重要地位。”
可見在技術上,我國傳感網技術是十分成熟的。但當下的困難在于我國對物聯網的認識太少,缺乏統一的認識。因此劉海濤主張,當務之急是在業內普及物聯網的概念和知識,對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有大概的認識,這樣一來,相關企業才會統一概念、摸清方向,也會避免很多重復建設等弊端。
站穩制高點
物聯網知識未能普及的背后隱藏著另一個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短板。
雖然在整個標準化推進工作中,中國[FS:PAGE]具有絕對重要的地位,中國是發起國,也是四大主導國之一,但是我國在占領了技術的制高點以后,并未能充分地站穩制高點。
標準化市場上都是利益之爭,利益關系難以統一,是我國物聯網產業在十年內無法取得發展的真正原因。劉海濤說,因為各方利益的不可調和,因此我國很長一段時間陷在對概念的爭吵中,喪失了之前一段物聯網發展的黃金期,落在發達國家之后。主要表現在我國物聯網發展處在一個相對散亂的階段,雖然有一些試點,但沒有形成規模化,因此我國在規模化產業的“卡位技術”上是相當缺失的,而這個技術又是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因此,近年來我國要逐漸實現從占領制高點到站穩制高點的轉變。要真正建立一個有效的物聯網,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規模性,只有具備了規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發揮作用。例如,一個城市有100萬輛汽車,如果我們只在1萬輛汽車上裝上智能系統,就不可能形成一個智能交通系統;二是流動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靜止的,而是處于運動的狀態,必須保持物品在運動狀態甚至高速運動狀態下都能隨時實現對話。只有這樣,我國物聯網產業才能解除“卡位技術”的瓶頸,向站穩制高點轉變。
物聯網是個產業網
在我國物聯網產業從占領制高點到站穩制高點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我國物聯網產業系統化的發展。
劉海濤將物聯網看做第三次信息化浪潮,與虛擬的互聯網以信息共享為目的不同,物聯網最終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物聯網最終能實現我國古代神話中千里眼、順風耳、遁地術等人類美好的幻想。
我國物聯網產業才剛剛起步,其產業鏈還并不完善。在劉海濤看來,物聯網產業并不僅僅是一條產業鏈,而是由一條產業鏈延伸出來的產業網。
從芯片生產、設備組裝、系統配置的生產線上下來,各個物聯網系統通過物聯網運營商就具備了信息采集、傳輸、感知、處理的能力,服務于大眾,覆蓋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在這個以終端制造和信息感知服務為核心的基礎產業鏈上,會衍生出更多的物聯網受益產業。例如廣告業、旅游業、通信業等等都會因此而受益。在個人健康、交通控制、環境保護、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等幾乎所有領域,物聯網也都將發揮作用,很大程度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這是一個由核心產業鏈帶動的交織在一起的產業網。”劉海濤如此闡述。
劉海濤介紹,在第三次信息化浪潮中,一定會產生新的運營商,不再以現有三大運營商的[FS:PAGE]通信為主業,而是以信息感知、信息處理為主業,物聯網的運營商體系一定是以大運營商為基礎,出現中小運營商集群的產業局面。
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報告中分析預測,未來物聯網的發展將經歷四個階段,2010年之前RFID被廣泛應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藥領域,2010~2015年物體互聯,2015~2020年物體進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體進入全智能化。
而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
政策利好是關鍵
對于每一個新興的產業,其發展都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扶持。同樣,中國政府對物聯網產業在產業鏈的打造、商業模式的引導、核心技術的攻克方面都給予了最大的政策支持。
作為“感知中國”的負責人,劉海濤表示,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也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而最大的利好消息,無疑是我國將物聯網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提上議程。
“去年10月3日,溫總理將物聯網列入我國五大新興產業。今年兩會期間,又將‘三網融合’和物聯網列入我國發展戰略,這也在政策層面上奠定了我國物聯網產業從占領制高點向站穩制高點轉變的政策基礎。”劉海濤說,“目前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快在我國統一概念,統一體系,努力實現物物互聯,感知中國。”
在工信部的指導下,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聯合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興、華為、大唐電信等14家企業成立了國家物聯網技術產業聯盟,作為我國物聯網產業有力的技術力量,為物聯網技術更快發展提供了保證。
另外,在標準化方面,劉海濤介紹說,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已經聯合了國內六七十家業內的精英企業和優勢單位,從各行業用戶的角度來對我國物聯網產業的具體標準做一個精準的判定。
2009年如果是中國物聯網元年,2010年將是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最關鍵的一年,各級政府的政策出臺、各高校院所的技術研發、標準化進展以及重大專項的設立都將對未來幾年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走向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賽迪顧問研究顯示:“政策先行,技術主導,需求驅動”將成為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