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角度描繪物聯網三大應用架構
[ 導讀 ] “1”代表客戶端,可以是PC,PDA等,坐落在美洲;“2”代表運行在“云”服務器上 的SaaS或非SaaS信息系統,坐落在非洲;“3”代表末端,可以是任何智能物件,坐落在亞洲。
物聯網和智慧地球理念能夠得以實現的原因,是因為世界早已經邁入了3I時代(IBM提法),即Instrumented(工具植入化,40億手機用戶,300億RFID,龐大的傳感網絡和工業信息化系統等), Interconnected(互聯化),和Intelligent(智能化),我們只需要“百尺竿頭,更上一步”就可以實現5A化(anywhere-任何地點, anything-任何事物, anytime-任何時間, anyway-任何方式, anyhow-任何原因)的物聯網世界。圖1中描述的這個宏觀的應用場景對三大類物聯網應用都適用,但從更深層的技術架構來說,三大類應用存在業務細節上的差別,下面分別細述。
“1”代表客戶端,可以是PC,PDA等,坐落在美洲;“2”代表運行在“云”服務器上 的SaaS或非SaaS信息系統,坐落在非洲;“3”代表末端,可以是任何智能物件,坐落在亞洲。
基于RFID的物聯網應用架構
電子標簽可能是三類技術體系中最靈活的能夠把“物”改變成為智能物件的,它的主要應用是把移動和非移動資產貼上標簽,實現各種跟蹤和管理。按瑞士ETH Fleisch教授的劃分,RFID是穿孔卡、鍵盤和條碼等應用技術的延伸,它比條碼等技術自動化程度高,但它們都屬于提高“輸入”效率的技術,也都應該屬于物聯網應用技術范疇。Auto-ID中心的EPCGlobal體系就是針對所有可電子化的編碼方式的,而不只是針對RFID。RFID只是編碼的一種載體,此外還有其他基于物理、化學過程的載體,例如同方試金石公司的防偽技術。
EPCglobal提出了Auto-ID系統的五大技術組成,分別是EPC(電子產品碼)標簽、RFID標簽閱讀器、ALE中間件實現信息的過濾和采集、EPCIS信息服務系統,以及信息發現服務(包括ONS和PML)。由于從一開始就讓世界各大洲的從業人員充分參與,EPCGlobal標準(架構圖如下)得到了較廣泛認同,這里不再對其標準體系架構贅述。
標簽: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