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星電子試水智能電網
一個技術迷的挑戰
1991年,當大家還普遍抱著鐵飯碗的時候,趙新正便從軍工企業辭職下海,開始在電信通訊領域進行第一次創業。由于擁有技術背景,趙新正的創業起步并不艱難,但是幾年下來,他感覺越做越累,因為“當時,技術人才下海的少,找個能提供幫助的人都難”。趙新正最終還是選擇將自己的技術賣掉,賺取了 1000多萬元的第一桶金。
拿著1000多萬元過了兩年多的悠閑日子,趙新正在1999年偶然結識了現在凱星電子的總工王陽。當時,王陽所在的公司正在進行低壓電力載波通信的研發,但結果卻不盡人意,各種指標難以達到要求,而且耗資巨大,企業瀕臨破產。
聽到王陽的悲觀述說,癡迷技術的趙新正反而被這一項目激起了興趣。“一個技術出身的人,對于有一定難度的技術是非常有興趣的,做出別人做不出的東西是最快樂的事情。”趙新正說。
憑借著強烈的興趣,趙新正先用一年的時間做閉關準備、試驗,隨后在研發試驗指標基本趨于成功之時,他便開始“招鳳引蝶”,組建起了一支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專業化團隊,并于2001年11月正式注冊了凱星電子。
趙新正說,電力網是全球最大,覆蓋面最廣泛的網絡資源,而如何利用電力網進行信息通訊、數據傳輸、集中管理等應用,一直是一個國際性的技術難題。在這方面,凱星電子自主開發了一種“多頻段自適應直接序列展頻技術”,并將這一技術芯片化和模塊化,然后應用于水、電、氣、熱四大能源領域,從而實現了水、電、氣、熱遠程自動抄表、計量收費、通斷控制管理模式和管理節能模式。
面向上下游的雙向銷售
技術是有了,如何在實際中得以應用并市場化呢?
2003年初,趙新正帶著他的技術找到西安旁邊的一個縣級市,跟一個新小區的開發商說自己的技術是如何先進,如何為小區管理帶來便利與效率。為了能讓產品打開市場,他向該小區承諾免費安裝,而如果安裝后無法實現遠程控制,則自己負責拆卸。冒著100多萬元打水漂的危險,趙新正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最終,他的初次“產品秀”獲得了成功,該小區的房產商同時自己負責該小區的物業管理,由于智能化管理改變了家家戶戶收取水電費的傳統方式,達到了既節省人力又不擾民的效果,不僅節省了人力還為小區在當地帶來了不小的美譽,并被掛上了智能化小區的招牌,而趙新正則從這筆實驗性的安裝項目中收到了80多萬元的收益。
在小區的試驗安裝成功后,趙新正馬上擴大了應用,應用層面不再僅限制于水電表的遠程自動[FS:PAGE]抄錄,而是將控制度擴大到調節“開閉度”,比如可以分別將空調調到20℃和25℃兩檔,以便對暖氣實現分區域控制等。
一種全新的節能管理模式,如何在市場中得以迅速推廣,是趙新正一直考慮的問題。他發現:高校、醫院、政府機關等都是能耗大戶,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凱星電子首先選中的就是如同一個小社會的高校,2006年凱星電子首次對西安外國語大學校園的水、電進行控制管理,在學生入住新校區人數增加4000 人、建筑面積增加約10萬m2的情況下,水電費比2005年同期分別節約:9暫10萬元、10暫7萬元、11月5萬多元,而暖氣費用平均月節能15萬元,凱星電子也獲得了百萬元的利益。
趙新正表示,2010年將重點在北京的高校和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地推廣這一項目,凱星電子目前的獲利途徑主要是對擁有自有技術的芯片和模塊的安裝與銷售,以及整體節能解決方案的銷售,預計2010年的銷售額將達到1500萬元左右。
除積極開發下游市場外,凱星電子還將擁有自有技術的芯片和模塊安裝在各類表具(如水表或電表)上,與上游的表具生產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并實現了產品的雙向銷售。趙新正說,凱星電子的技術優勢給表具生產商提供了一個產品升級換代的機會,在全國的表具廠商成為凱星電子銷售客戶的同時,也增加了這些客戶的市場競爭力。以陜西三大表具廠商的合作為例,凱星電子將自己的技術模式與表具進行了一體化的設計,一方面利用凱星電子做節能項目時的渠道,根據用戶的需求來銷售表具;另一方面則通過表具廠商的渠道來銷售;然后在銷售完成后,根據各自的成本價格再界定各自所分取的收益。
凱星電子給我們描述了這樣的新技術圖景:只要通過一臺聯網的電腦,你就可以對家里的水、電、氣、熱等計量表具進行控制與管理。比如,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某某日,家里開了多少電器,用了多少電,用了多少水,本月需要付多少錢,還能與銀行聯網實現繳費。當然,要實現這一切,都需要你在家中安裝一套“載波”智能
這一智能化的圖景并不是發生在未來,而是在目前很多普通家庭中。陜西凱星電子科技公司(以下簡稱凱星電子)并不是一個為人們所熟知的公司,但是卻將這一圖景變成了現實。由于這一智能化的商業模式很好地實現了水、電、氣、熱四大能源的節能減排與信息化管理,因此其市場前景被投資方大為看好。 2010年4月初,凱星電子獲得了達晨創投1500萬元的風險投資。
相關文章
滬松江區抓緊建設智能電網產業化基地
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聚焦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抓緊建設智能電網、節能創能兩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完善松江新城南部區域概念性規劃。研究制定松江融入大虹橋商務區規劃方案。
智能電網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突破口
人為破壞型創新,代表性技術是碳捕獲技術和清潔煤技術,它們或多或少和現有的知識和技術存在一定斷裂,但并沒有觸及到現有碳氫能源技術的根本。陳志的研究還指出,政府應該繼續推進能源市場特別是價格機制改革,以價格機制誘發能源技術的創新。...
智能電網應用推動儲能市場迅速發展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Lux Research的預測,全球針對交通工具與智能電網應用的電池、超級電容(supercapacitors)以及燃料電池(fuel cells)市場,將由2010年的214億美元成長一倍,在2015年擴充至...
如何利用RFID實現智能電網的設計
1.引言智能電網(亦稱為電網的智能化)是建立在集成、高速雙向通信網絡的基礎上,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設備技術、控制方法以及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的應用,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針對現在電網系統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