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的四條可能路徑
當前,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與城市建設及管理的結合日益緊密深入,城市信息化建設目標升級,智慧城市建設迅速展開,我國在建的智慧城市已達36個。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城市經濟實力雄厚,物聯網產業發展及應用示范最為集中,占我國智慧城市總數的74%。內陸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相對沿海來說起步稍晚,但是受沿海地區的帶動,多個城市均已推出智慧城市的發展戰略。綜合分析這30余個城市,發現部分城市著重整體建設,部分選擇相應的突破點,我們將其總結為四種適合發展的智慧城市路徑。
重視以前瞻思考為指引的頂層推動為第一種智慧城市建設路徑。如北京市“十二五”期間,圍繞城市智能運轉、企業智能運營、生活智能便捷、政府智能服務等方面,全面啟動智慧城市建設工程。上海市“十二五”規劃中,智慧城市是重點著墨的部分,形成寬帶城市、無線城市、云計算、物聯網等多個重點工程及產業專項。這種路徑需要政府立意高遠,在充分激活市場積極性的同時,進一步考慮到市場功能的缺陷之處,從而防患于未然、綢繆于未雨。智慧城市規劃應立足于頂層設計的高度,規劃建設途徑、創新方向及發展戰略,確定清晰明朗的任務書、路線圖和進度表,有效指導建設。
還有一部分城市將轉型跨越作為城市建設的根本目標。我國現行經濟發展方式長期積累的問題愈發突出,已經進入只有調整經濟結構才能促進轉變的關鍵階段。智慧城市建設的首要目標就是要調整城市產業結構、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并以此作為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如天津市智慧天津戰略部署中著力培育若干個產值超千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生態環境承載力,快速擺脫舊有發展方式。杭州市因地制宜提出了建設綠色智慧城市,著力發展信息、環保和新材料等為主導的智慧產業。沈陽市借助智慧城市建設,從老工業城市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轉型,運用綠色科技和智慧技術打造生態沈陽。
創新社會管理是面對當前社會管理中的突出問題,從傳統的整治命令思維,到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從習慣“滅火”,到突出源頭治理。這種路徑將創新社會管理作為建設的重要任務。通過各類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社會公共管理職能,大幅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智能化水平,全方位拓展社會管理的視野,促進城市和諧可持續發展。如南京市通過構建智慧南京,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先進智能技術廣泛應用,優化提升城市綜合管理和服務水平。西安市將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改善民生、產業[FS:PAGE]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將信息化建設成果落實到民生領域,切實推動公眾生活方式的轉變和改善。
最后一種是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智慧城市應著重在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社會關注度高的領域,實現率先突破,切實改進公眾生活方式,提高民眾幸福指數。如深圳市從科技、人文、生態三個方面打造智慧城市,并以此作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突破口。重慶提出要以生態環境、衛生服務、醫療保健、社會保障等為重點建設智慧城市,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打造“健康重慶”。
綜上所述,傳統城市發展理念是建立在規模擴張和區域生產總值增長的基礎之上,而智慧城市則更加重視發展中實現經濟效益與人文環境并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建,實現從規模速度型發展方式向質量效益發展方式跨越;從追求GDP增長向追求公眾幸福感增長跨越;從工業經濟時代向信息經濟時代跨越。國內各城市紛紛開展智慧城市建設,以期搶占城市競爭的有利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各地區應緊密結合城市定位,找準建設重點和方向,扎實推進社會應用,使有限投入發揮無限效用。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