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焱:重庆“云特区”横空出世--华夏物联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播放,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清纯,日本乱人伦片中文三区,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777亚洲熟妇自拍无码区

陳新焱:重慶“云特區”橫空出世

業界動態
南方周末
2011-11-24
[ 導讀 ] 重慶“云特區”是中國唯一特批的“特別管理區”,高墻內數據中心與國內互聯網物理隔離,不經防火長城,通過專用光纜直接連接國際互聯網。

  惟一一塊沒有防火長城的地方

  重慶“云特區”是中國唯一特批的“特別管理區”,高墻內數據中心與國內互聯網物理隔離,不經防火長城,通過專用光纜直接連接國際互聯網。

  外商在這個“云特區”開展離岸數據業務,可以不經過國家關口局的數據檢查,可以獲得電信和數據營業執照,甚至可以對電信業務100%控股。

  想象一下,如果有這樣一個網絡,沒有綠壩,也沒有防火長城,只要你愿意,幾乎可以瀏覽任何一個想打開的網頁,會是什么樣子?

  在重慶,將有這樣一個網絡,縱橫近10平方公里,它不與國內互聯網相連,不經防火長城(GFW),通過專用光纜,從上海或者青島,直接接入國際互聯網Internet。

  在這個特別的區域內,閑人一律免進。只有通過最嚴格的安檢措施,工作人員才可以進入。它的外圍,是由綠色植物和鐵柵欄組成的厚厚圍墻。圍墻之上,是密集的監控攝像頭。要接近這片區域,大體和闖入美國白宮的難度差不多。

  圍墻之內,是花園般的辦公區,馬路寬闊,綠草如茵,那些自由連接世界的上百萬臺服務器隱藏在一棟棟低矮的建筑物內,不分晝夜地運轉。來自全球的海量數據在這里完成交換、處理、發送的全過程。

  這個在中國獨一無二的區域,有一個頗為拗口的名字國際離岸云計算特別管理區。憑借這成片、大規模的電子硬件集群,重慶,這個偏居中國西部的內陸城市將在全球信息產業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重慶造”惠普筆記本電腦將隨著這架波音747貨機飛往歐洲。5年后,重慶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基地,發展云計算,意味著向產業鏈的上游再進了一步。(東方IC/圖)

  給部委出難題

  由于互聯網監管制度等原因,中國內地在全球數據處理外包業務上的份額為零。

  重慶進軍“云計算”的想法,大約起于期而至2010年10月。

  據重慶兩江新區的一位領導透露,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重慶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彼時,“云計算”的概念正熱。這項技術的出現被認為是繼個人電腦、互聯網之后“第三次互聯網革命”,它向人們展開了一幅美麗的圖卷:在云時代,人們不再擔心本地硬盤的容量大小和是否損壞,本地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也不再成為計算機應用的瓶頸。過去裝在電腦機箱里的各個單獨部件存儲信息的硬盤、處理信息的微型芯片、操控信息的應用程序現在已分散在世界各地,通過互聯網集成,供每一個人分享。通過云,可以實現運算資源的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展,按用付費。就如同以前家家戶戶自己打[FS:PAGE]井,現在有了自來水公司,在家開水龍頭就可取水,而且,無限供應。

  正因為其巨大的商業前景,云計算已被納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國家戰略中。2010年10月18日,工信部確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等5個城市先行開展云計算試點(重慶不在此列)。隨后,這幾個城市都紛紛推出了各自宏大的“云規劃”。

  據重慶經信委一位內部人士透露,在此背景下,重慶市經信委也提出發展云計算的想法。出乎意料的是,這一想法迅速引起了重慶市領導的重視。

  然而,重慶的設想上報國家部委后,迎來的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否決。

  重慶提出的想法是:打造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云計算數據處理中心包括在岸的,也包括離岸的。

  前者不是問題,但是后者,在中國卻幾乎是空白目前,歐美地區數據處理外包業務,40%在日本,60%在新加坡、中國香港、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地,中國內地份額為零。

  這一方面與中國市場的發展滯后相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因為,中國有著頗為嚴格的互聯網監管制度。

  按照相關規定,國外大型企業在中國開展電信和數據服務,必須經過國家關口局(也叫接口局,是負責與其他網絡或者運營商的互聯互通的端口)的信息檢查,同時,中國的電信業務也不允許外資控股,這在客觀上讓一些外資企業“望而卻步”。

  重慶要想設立這樣一個云計算特區,等于是給國家部委出了一個大難題。

  但是,這個市場卻巨大無比。進入21世紀后,全球資源爭奪的焦點已經從石油、高科技產品和金融資金,延伸到數據資源的競爭。重慶市長黃奇帆曾公開表示,今后10年,全球數據處理量至少增加10倍以上,這意味著,歐美外包到亞洲的服務器,可能從過去的一百多萬臺發展到一千多萬臺,“這是重大的發展機遇,如果在新的市場格局中,中國內地的份額仍然是零,將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破局之路

  與已經發展成熟的浦東和濱海新區相比,重慶的兩江新區“如果沒有一些特殊政策,我們如何趕上,甚至超過別人?”

  部委的否定并沒有打消重慶的積極性,據兩江新區一位參與方案制定的領導透露,為了說服他們,重慶經信委和兩江新區的領導數次奔赴北京,解釋重慶的構想。方案被否決,便回來重新討論、修改,然后繼續申報。

  據這位領導透露,國家部委最擔心的,是信息安全問題;而重慶最終打動國家部委的,是兩江新區的特殊地位。

  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之后,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第三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是中國推[FS:PAGE]進新十年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突破口,2010年5月初才被批準設立。成立之初,中央就賦予了其諸多“先行先試”的權利。

  成立一年來,這個新特區發展速度可謂驚人。以基建為例,2011年的投入就高達385億,平均每天投入一億多。幾乎是兩天削平三山頭、一周推出一平原。

  這樣的速度,既是為了迎接大項目的落地,也是為了彌補歷史的欠賬。

  在上世紀40年代,重慶也曾貴為“陪都”,但在短暫的繁華之后,重慶便被劃入四川,成為其管轄下的一個市,建設速度一直令重慶人抱怨不已。

  一直到1997年,為了解決大批三峽移民的問題,重慶得到了直轄的機會。從那時起,這個城市開始了看起來非常迅猛的發展。重慶直轄10年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是解放后至直轄前48年的7倍。

  2007年,在重慶直轄市成立十周年時,它又成為了國家級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驗區。三年之后,兩江新區獲批,重慶再次駛上快車道。

  從江北機場出來,一路上都是眾多代表著這個城市心態的廣告牌:“上海,上海”、“曼哈頓廣場”、“國會山”、“到洋人街去”。從重慶最著名的景點朝天門往后看,渝中半島上讓人窒息的高樓一座連著一座,不停地綿延生長。

  這個悶熱多霧的山城只有快些,再快些,才能趕上那些已經現代化的一線城市。而這,也成為重慶拿下“云特區”的最重要理由。

  上述的這位領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與已經發展成熟的浦東和濱海新區相比,重慶的兩江新區屬于后來者。“如果沒有一些特殊政策,我們如何趕上,甚至超過別人?”他反問。

  也正是這一反問,讓工信部和國家安全部同意了重慶的設想。重慶的這個云計算基地,由此成為中國唯一特批的,高墻內數據中心與國內互聯網物理隔離,不經防火長城(GFW),通過專用光纜直接連接國際互聯網的“特別管理區”。

  據兩江新區的一位領導透露,外商在這個區域內開展離岸數據業務,可以不經過國家關口局的數據檢查;可以獲得電信和數據營業執照,甚至可以對電信業務控股哪怕是100%。

  重慶速度

  從提出建設云計算特區,到得到國家相關部委的批復,重慶用時不到半年。

  在重慶市此后對外公布的戰略中,這一計劃被打包成整合提升IT產業鏈的“云端計劃”“端”指的是重慶正在發展的各種終端設備,而“云”,指的正是重慶正要打造的“云特區”。

  最近幾年來,全球產業梯度轉移的趨勢開始加速,地處中國西部的重慶迎來了眾多終端設備制造商。目前全球六大筆記本電腦品牌中的惠普、宏碁[FS:PAGE]、華碩等已經在重慶設廠,富士康、廣達、英業達、和碩、仁寶等代工商和一大批零部件配套企業也開始進駐,使得一個筆記本電腦集群正在重慶形成。

  據重慶市政府測算,5年后,全球筆記本產能約為3億-4億臺,而重慶將會占據1/3,也就是說,全球生產3臺電腦就有1臺是重慶制造。

  除了筆記本電腦,重慶在服務器、交換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上均有布局。上述的這位知情人士說,這些產業雖然漸成氣候,但總感覺缺乏一個能統領全局的IT戰略。“云計算的提出,可謂恰逢其時。”

  他分析道,云計算帶來的最大機遇是數據處理業務的迅猛增長,重慶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基地,發展云計算,意味著向產業鏈的上游再進了一步,“金融結算中心、智能城市、物聯網等等,這些重慶之前力推的概念都可以裝入云計算中”。

  也正因為如此,重慶市高層對這一項目的支持力度非常之大。

  據重慶經信委一位內部人士透露,在云計算項目獲批之后,重慶成立了一個二十多人的云計算工作領導小組,市長黃奇帆親自掛帥,組員們則從經信委、兩江新區管委會等各政府部門抽調,專門推進這一項目。

  從提出建設云計算特區,到得到國家相關部委的批復,重慶用時不到半年。而在這一領導小組的推進之下,其招商引資的速度,更是讓外界刮目相看。

  第一個進駐“云特區”的,是商務部下屬的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這也是國內唯一的政府綜合性商務中心)。這個項目2011年4月初已破土動工,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斥資16億。

  知情人士透露,這一項目的引進,得力于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在調任重慶之前,薄曾擔任過商務部部長。

  5月份,兩江國際云計算中心又迎來亞太地區最大的獨立電信服務商新加坡太平洋電信。根據協議,太平洋電信將投資1.5億美元,建設離岸、在岸各一棟約1500個機柜的數據機房,約3萬臺服務器,并負責園區國際海纜的接入。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是太平洋電信繼香港、深圳和天津之后,布局“云計算”機房的第四城。

  5月31日至6月4日,由黃奇帆親自帶隊的重慶市政府代表團出訪美國。考察,會見,演講整整5天時間里,黃像一只上足了發條的鐘,不停地向美國知名IT企業推銷重慶宏大的“云端計劃”。

  據當地媒體報道,重慶云計算產業已引起美國眾多企業的投資興趣,惠普、思科、易昆尼克斯等IT巨頭均表示將參與重慶“云計劃”建設。應黃奇帆之邀,思科總裁錢伯斯甚至還答應,將出任重慶市政府市長國際經濟顧問。[FS:PAGE]

  知情人士透露,招商的成功,除了一把手的直接推動外,也與重慶云特區采取的特殊制度有關因為其保障了外商最關注的信息安全和知識產權,同時又打開了中國數據處理的巨大市場,吸引力幾乎讓外商“難以抗拒”。

  他的話從側面得到了印證。太平洋電信公司重慶項目負責人陳高峰告訴記者,他們之所以決定到重慶投資,數據特殊管理區的因素占到70%以上。在他看來,重慶建立的這一云特區,等于是將“保稅區”的概念移植到了信息產業上來,“我們可以在這里建立一個直接連接海外的機房,這對我們的吸引力非常大”。

  先行者的煩惱

  擺在重慶面前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讓費盡心力爭取來的特殊政策“平穩落地”。

  一切看起來似乎很順利,然而,挑戰也同樣存在。

  擺在重慶面前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讓費盡心力爭取來的特殊政策“平穩落地”。

  雖然,“云計算”這一概念在IT界已是常識,但是對普羅大眾包括力推這一項目的重慶相關政府部門的領導來說,依然是一門太過高深的學問。

  重慶兩江新區經濟發展局局長李光就坦誠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對云計算“一開始幾乎什么也不懂”,邊干邊學。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重慶在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方案。

  在同意重慶的設想之時,國家相關部委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作為限制條件,重慶必須保證,這個特區只是將數據傳輸到重慶集中處理后,再傳輸出去。而數據不檢查的規定,也只針對跨國公司的國外業務,其國內業務仍需通過關口局的數據檢查。同時,出于國家信息安全方面的考慮,相關部門將對數據特殊管理區內和區外的數據進行嚴格隔離,并保留對特管區內數據的抽檢權。

  這些要求看起來簡單,但要做到卻并不容易。這意味著,重慶必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規則。而且,毫無經驗可以參照。

  目前,重慶已經公布了一些初步方案,比如,云特區將不與任何境內法人機構或個人發生經濟關系,以此保證離岸數據處理的純粹性;對離岸數據處理區與在岸數據處理區,將通過建立圍墻、劃分區域等物理手段完全隔離,以保證信息安全等。

  但是,問題總是層出不窮。李光介紹,現在最難的,在于頂層設計采取什么樣的制度,設立哪些部門,招徠哪些人才,幾乎每一項,都是一個重大課題,都需要從零開始。

  據他介紹,重慶一開始提出的規劃是3平方公里,此后經過測算,又將規劃擴大到了10平方公里;為了更好地制定方案,兩江新區還專門前往新加坡的一個數碼城考察,與對方建立了聯系。

  [FS:PAGE]而為了更好地了解云計算,政府組織了多次培訓和學習。太平洋電信重慶項目負責人陳高峰有一次乘兩江新區一位公務員的車發現,他的后座上放著一本云計算方面的書,很好奇,一問之下才知道,管委會領導要求公務員們人手一本,迅速了解相關知識,為發展新興產業做好準備。

  按照規劃,這個“國際離岸云計算特別管理區”將建在位于重慶北碚區的水土工業園區,在重慶市政府的構想中,這里將會是一個既適合工作,也適合居住的花園型工業園區,有步行街,有電影院、小吃街,還有一個七星級酒店。

  2011年6月11日,南方周末記者從重慶市中心,原國民政府的行政中樞上清寺出發,倒了兩趟公交車,經過兩個多小時才到達這片工業園區。然而,所到之處,除了黃土,還是黃土。在這個主要交通工具為摩托車的小鎮上,人們對這里正在醞釀的變化似乎一無所知。蒙蒙細雨中,只有起吊機在忙碌。“云計算中心不會到處開花,重慶不會在40個區縣均攤,全國也不會在每個城市都布局,如果重慶把亞洲地區20%以上的數據處理外包業務集聚了,重慶就能成為"中國隊",就可以代表國家參與世界競爭。”黃奇帆說。

  然而,就在重慶信心滿滿地進軍云計算領域之時,全國各地的云計算中心已經遍地開花。以工信部確定的試點城市上海、北京為例,前者提出了“云海計劃”,準備在未來三年培育十家年經營收入超億元的云計算企業;后者則提出了“祥云計劃”,力爭到2015年,形成2000億元產業規模。它們的野心似乎一個比一個大上海聲稱,要打造“亞太云計算中心”;北京則宣布,要建成“亞洲最大超云服務器生產基地”。

標簽: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