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聯網發展有無泡沫?
日前,國際商報記者就北京物聯網發展情況采訪了北京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浙大-國脈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楊冰之與浙大-國脈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姜德峰,對當前的"物聯網熱"、"泡沫說"以及行業標準等話題闡述了他們的見解……
北京物聯網發展有無泡沫?
楊冰之:對于北京物聯網的發展我是持樂觀態度的。目前,全國形成一股物聯網熱,一頭是政府熱,大搞一些物聯網應用項目,一頭是小企業熱,各種IT公司、信息化企業都想跟物聯網沾點邊,通過倒賣傳感設備,利用物聯網的概念圈地圈錢。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2009年國家將物聯網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為代表的大型城市率先推動物聯網建設。隨后一些二、三線城市,一些地方政府、企業,大力跟風,有的甚至根本沒弄明白什么是物聯網,如果推動物聯網建設,便"斗志昂揚"的參與進來,形成目前這種格局。
我們知道避免物聯網發展出現互聯網"泡沫",必須要有明確、具體的規劃,北京在今年年初即發布了"北京市物聯網發展規劃",北京市十二五規劃也有專門涉及物聯網的內容,為北京市物聯網發展指明了方向。
但是,物聯網說到底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加上了感知設備的應用,通過攝像頭、芯片等等實現物與物、人與物相互聯系。它充分繼承了互聯網的基本特征,即發展千變萬化,我們很難準確的預測其未來發展軌跡、目標。
現在,全國上下一片物聯網熱。我想在這個時候,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就好像1995年互聯網剛剛開始的時候,到2000年我們就遇到了互聯網泡沫的破滅。
誰主導北京物聯網發展?
姜德峰:北京物聯網的發展我覺得是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以政府投資帶動企業研發的積極性,2011年,作為北京"十二五"規劃的元年,物聯網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政府應在資金、政策、標準、人才等各個方面加大投資,把握方向,以政府的積極性帶動社會和企業的研發熱情,以政府的示范應用引導和培育新興市場,是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僅是北京,就是中國也可能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當然我們看到一些投機機構正在進入,物聯網企業還在嬰兒期,需要呵護,同時需要加強自主創新與合作,相關產業聯盟與組織也需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產業發展環境。
物聯網應盡快確定行業標準
楊冰之:任何一個行業,制定標準是非常關鍵的一步,也是確[FS:PAGE]保該領域能否健康、穩定發展的金鑰匙。物聯網更是如此,物聯網領域要發展,要規模化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標準的問題,如果不統一標準,物聯網不但不節能減排,還增加大量浪費,這是嚴重制約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因素。如果標準化的問題解決得好,會省下大量的資源,所以標準化的問題是下一步物聯網要規模發展非常核心的問題。
但是,物聯網涉及領域繁多,目前,標準化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標準的割裂。由于物聯網點多而廣,物聯網標準太多,太分散。所以標準化工作比以往更加復雜,相關標準的制定分散在多個標準組織。因此,制定物聯網標準的路還任重而道遠。
我們需要對物聯網標準進行統一的規劃。建立統一的標準體系。加強標準組織間的合作,建立暢通有效的分工協調機制,這是當前盡快制定物聯網標準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物聯網熱是機遇還是泡沫?
姜德峰:首先,物聯網概念在2005年已經提出,如果從2005年就推進物聯網產業化發展,那下一個"互聯網泡沫"估計已經出現了。因為,當時的物聯網無論在政策、標準、規劃、資金等各個方面都沒成熟,盲目發展必然引起生成過剩或夭折,到了2009年,物聯網概念被熱炒到一個最高點。直到目前,物聯網概念仍然日新月異,物聯網概念熱到底是機遇還是泡沫?我覺得物聯網產業化速度如果緊跟物聯網概念熱度,未必就不會出現泡沫化。截至目前,國家物聯網規劃還在緊張的制定當中,而各種物聯網標準更需要相當長一段路要走,各種時機的不成熟,過快推動物聯網產業化發展,未來變化將非常難以預測。
另外,物聯網的發展前景是非常良好的,物聯網的應用領域將涉及到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包括交通、家居、物流、醫療等等,而行業應用將會成為未來幾年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目前,智能交通、城市安防、智能電網等領域市場已經比較成熟了,在許多城市已經開始規模化的應用,而醫療衛生、家庭、個人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也逐漸開展開來,相關技術、標準也在緊鑼密鼓的推進和制定中。
我們可以看看互聯網,現在也許沒人以為它只是一個存在虛擬網絡上的產業,因為它已經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物聯網同樣如此,并比互聯網對各個行業的影響程度將更加深遠。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