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礦山什么樣?
礦井內有多少人作業,領導是否按要求下井帶班,井下瓦斯濃度有沒有超標……這些重要信息都可通過手機在地面進行實時監控。
記者近日在山東濟寧的許廠煤礦采訪時發現,這里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由于應用了物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智能礦山”由理想變成了現實。
走進礦區大門,記者看到,準備上中班的工人們每個人頭上的礦燈都連著一根線,腰間別著一個呼機大小的儀器。“這個叫定位儀,三四年前就開始用了。”正要下井的工人李杰說。
“過去,通過這個定位儀,井下人員的活動軌跡,在指揮中心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一年前,中國移動為我們安裝了工礦通安全管理系統。現在,我的手機不僅能打電話,還是管理平臺,可以對產量、庫存量等數據一目了然,并同步了解井下的安全生產情況。”許廠煤礦副礦長趙文昌說。
煤礦智能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在煤礦的井上、井下,安裝各類傳感設備,如瓦斯傳感器、一氧化碳傳感器等,對井下環境信息進行實時采集,并通過射頻技術、傳感等技術將采集來的信息進行處理,傳送到管理人員手機上,從而實現數字監控。
趙文昌打開手機界面上的工礦通系統,在礦井人員定位欄,顯示出“16:35,井下人員830人。副總工程師趙付河,在530采煤點位置。”“這個位置在海平面下460米處,他在井下到過哪些作業區都可查詢到。”趙文昌告訴記者。
記者來到安全監測中心,技術員小蔣指著大屏幕上的七彩柱狀圖說,井下安裝有201個瓦斯傳感器,每2分21秒就能完成一次掃描并通過工礦通網絡將數據傳到這里。
“當井下瓦斯濃度超標,手機會收到報警短信。”參與研發工礦通的中國移動員工說,如果異常情況沒在限定的時間內處理,系統將會自動斷電,并向手機發起語音呼叫。通過智能監測,一旦發現問題,可以快速處理,或通知撤離。除了瓦斯數據,一氧化碳濃度、水壓、風速等數據對于礦井的安全生產也至關重要。這些數據也能通過自動采集后傳到指定技術員和領導的手機上。
如今在山東,有13家煤礦企業安裝有工礦通管理系統,其中還包括濟三煤礦。濟三煤礦企業信息化管理科科長巴奇說:“系統采集的數字是自動生成的,誰想修飾包裝、虛報瞞報都是不可能的。因此,產量是多少,通過哪個機器稱重運輸的,都有據可查。”
巴奇點擊手機上的工礦通視頻監控,能看到礦井下16個重點臨近區域的視頻畫面。在5306采集面,記者看到纜車在自動運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