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監控成為物聯網最為成熟應用領域
物聯網作為一次新的產業浪潮引領技術已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環境監控是物聯網技術應用最早也最為成熟的領域。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超標排污、生態環境質量惡化問題開始凸顯。為保護環境,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環保部門開始積極探索使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手段加強環境監管。
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環境監測最早是在1995年。“原國家環保總局下發了《關于開展排污口規范化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布置在江蘇、吉林、山東、河南4省及馬鞍山等61個城市開展排污口規范化整治試點工作。”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管理處處長楊子江說,“試點工作中,許多地方在排污口開始安裝流量計、‘黑匣子’,并嘗試了聯網監控。”
此后從2001年開始,在國家環保部門的推動指導下,一些地方環保部門逐步開展本轄區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建設,并應用到環境監督、執法管理工作中。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進入到大范圍發展階段。
2007年,為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建成科學完善的污染減排指標、監測和考核“三大體系”,中央財政安排20億元資金專項用于“三大體系”建設。“其中之一就是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項目。”楊子江說,自動監控項目首次明確了自動監控建設的目標和任務,為天地一體化監控體系建設鋪平了道路。
“當時提出的目標是在占全國主要污染物工業排放負荷65%的企業約7000個重點排污單位安裝自動監控設備,建設國家、省、市三級336個重點污染源監控中心。”楊子江說,“目前,全國共建成省、市級污染源監控中心306個,共對12665家企業實施了自動監控。”
在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起步的同時,1999年,環保部門開始建設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和水質重點監測站。目前,已建成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 100個、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661個,每天在各類媒體和環保部門的網站向全社會發布實時信息。
2009年中國環境一號A、B衛星在軌交付使用,構建起了空間監測大網。環境一號A、B星均為光學衛星,擁有CCD相機、熱紅外相機、超光譜成像儀等多種遙感探測設備,是目前國內民用衛星中技術最復雜、指標最先進的對地觀測系統。“目前,環境一號衛星已在水體藍藻水華監測、沙塵暴監測、秸稈焚燒監測、汶川地震環境風險排查等方面實現了成功應用,大大提高了我國生態環境宏觀監測的能力。”楊子江說。
目前,我國已經基本構建起了由環境衛星(宏觀)、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區域流域)、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微觀)三個空間尺度監控構成的天地一體化的環境監控體系。物聯網作為一次新的產業浪潮引領技術已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環境監控是物聯網技術應用最早也最為成熟的領域。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超標排污、生態環境質量惡化問題開始凸顯。為保護環境,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環保部門開始積極探索使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手段加強環境監管。
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環境監測最早是在1995年。“原國家環保總局下發了《關于開展排污口規范化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布置在江蘇、吉林、山東、河南4省及馬鞍山等61個城市開展排污口規范化整治試點工作。”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管理處處長楊子江說,“試點工作中,許多地方在排污口開始安裝流量計、‘黑匣子’,并嘗試了聯網監控。”
此后從2001年開始,在國家環保部門的推動指導下,一些地方環保部門逐步開展本轄區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建設,并應用到環境監督、執法管理工作中。污染源自動監控工作進入到大范圍發展階段。
2007年,為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建[FS:PAGE]成科學完善的污染減排指標、監測和考核“三大體系”,中央財政安排20億元資金專項用于“三大體系”建設。“其中之一就是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項目。”楊子江說,自動監控項目首次明確了自動監控建設的目標和任務,為天地一體化監控體系建設鋪平了道路。
“當時提出的目標是在占全國主要污染物工業排放負荷65%的企業約7000個重點排污單位安裝自動監控設備,建設國家、省、市三級336個重點污染源監控中心。”楊子江說,“目前,全國共建成省、市級污染源監控中心306個,共對12665家企業實施了自動監控。”
在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起步的同時,1999年,環保部門開始建設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和水質重點監測站。目前,已建成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 100個、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661個,每天在各類媒體和環保部門的網站向全社會發布實時信息。
2009年中國環境一號A、B衛星在軌交付使用,構建起了空間監測大網。環境一號A、B星均為光學衛星,擁有CCD相機、熱紅外相機、超光譜成像儀等多種遙感探測設備,是目前國內民用衛星中技術最復雜、指標最先進的對地觀測系統。“目前,環境一號衛星已在水體藍藻水華監測、沙塵暴監測、秸稈焚燒監測、汶川地震環境風險排查等方面實現了成功應用,大大提高了我國生態環境宏觀監測的能力。”楊子江說。
目前,我國已經基本構建起了由環境衛星(宏觀)、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區域流域)、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微觀)三個空間尺度監控構成的天地一體化的環境監控體系。
相關文章
環境監控進入物聯網時代
環境保護部作為最早開展物聯網探索和實踐并大力推進的部門之一,在物聯網的探索與應用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物聯網在強化環境執法、污染監控、促進節能減排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無錫環境監控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通過論證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周建指出,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堅持把握感知為先,要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完善項目具備的各項功能,突出對項目的自主研發;堅持傳輸為基,注重項目的實用性和示范性,便于在更廣范圍內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