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研發3D傳感手套,或可實現手勢作曲
有些人喜歡邊說話邊打手勢。借助加拿大研究人員研制的一種特殊手套,未來他們或許能夠用手勢說話甚至譜曲。
新式“手語”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電子和計算機工程教授悉尼·費爾斯研制出一種3D交互式手套,戴上它,使用者做出的各種手勢可合成為樂曲或一段話。他們在溫哥華參加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時展示了相關成果。
在英語體系中,以元音結尾的音節叫做開音節,以輔音結尾的音節叫做閉音節。人說開音節時喉嚨和嘴唇會張開,研究人員力圖通過程序復制出人說話時喉嚨和舌頭的位移,從而達到用手勢說話。
手套上有3D位置傳感器,可以追蹤手勢信號,然后傳至電腦。根據設計好的程序,兩只手的不同手勢代表不同聲音片段。比如,右手握緊代表輔音,張開代表元音;左手控制音節的長短;右手抬起時代表高聲調,處于水平位置時是平聲調。
3D交互
費爾斯等人給這個項目取名“電子口技表演者”。演示視頻中,一名研究人員戴上特制手套,一會兒把手指相對或張開,一會兒揮動手臂,隨著手勢變化,與電腦相連的揚聲器中傳出高低起伏的不同聲音。另一段視頻中,一名戴著手套的女歌唱家邊演唱邊做手勢,于是,清唱演變成一段配樂演唱。
手套基于3D交互輸入技術研制。研究顯示,手勢不僅由骨骼肌肉驅動,而且受人的信念、意識的驅使,是涉及人的思維活動的高級行為。在虛擬現實系統中,手是用戶模型中十分重要的動作與感知關系模型,而手勢則是3D交互任務和技術的手段。
費爾斯先前開發出“手套交談”系統,采用神經網絡將用戶手勢轉換成手勢語言參數,通過語言合成器合成為語言輸出。
實際應用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研究初衷是幫助失去語言能力的人“說話”。
加拿大電視網19日援引研究人員的話報道,“它讓傳統意義上不能講話的人發出聲音,但又不同于手語,因為使用者不必特意去學習手勢的含義”。
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為它賦予音樂[FS:PAGE]才能,“讓人們用手勢唱歌”。
這項技術現階段還存在不足,比如,說出帶有情感色彩的詞時,它的聲音還不夠擬人,而是像機器人講話。此外,學習如何操作需要大約100小時。
費爾斯說,這項發明未來的應用還包括引入生物力學模型,挪動重型機械設備等。
相關文章
智能交通實體化 加拿大開發智能高速路
日前,加拿大《世界日報》報道一種智能型高速公路即將投入開發,這種智能公路具備夜光照明、動態涂料、交互感應燈、感應車道為電動車自動充電等功能,比智能型汽車更加具有智能性。
加拿大外交部利用RFID追蹤全球資產
車道感應:加拿大將開發智能公路
關于智能型交通的概念,從一開始人們就在創新智能型汽車還是創新智能型高速公路上進行選擇。加拿大《世界日報》稱荷蘭的一家公司進行智能公路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智能公路系統的設計獲得2012年10月荷蘭設計大獎。
物聯網技術在智能社區的運用---加拿大DELTA控制公司構建綠色城市淺析
本文針對Delta 的enteliSYSTEM在加拿大魁北克的綠色城市項目里通過對智能儀表的集成實現智能家居的過程進行分析。
加拿大推進本國智能電網標準化
堅強智能電網的發展在全世界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一個共同的精確定義,其技術大致可分為四個領域:高級量測體系、高級配電運行、高級輸電運行和高級資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