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數字技術進大棚 農民發短信種地
“溫度超過預定溫度。”甘肅民勤縣薛百鄉張麻村的李世龍裝了兩個數字大棚,收到這條短信后,回復短信“打開風口。”大棚風口自動打開,不一會兒,棚內的溫度就自動降了下來。
李世龍指著裝在大棚頂部的“移動大棚管家”解釋說,這臺傳感器可以對棚內溫度、濕度、光照度等各項環境指標進行感知與傳輸。只要超出了預定的溫度、濕度,傳感器就會自動給棚主的手機上發短信提醒。“哪怕我在外地,只要一個短信就可以控制大棚。”
“這種大棚的好處還有很多。”李世龍介紹,“大棚管家”還可以實現農作物病害的遠程診斷。只要用大棚內裝的攝像頭,給害病的農作物拍照,然后把照片傳到全國的惠農信息平臺上,就會有國內農業專家進行會診,給出醫治辦法。
曾經在上海世博會上“火”了一把的物聯網技術,如今也走進了農民家。
剛剛從廣東“談生意”回來的甘肅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內官村農民王淑萍家里有30個蔬菜大棚,今年通過中國移動甘肅公司改裝成了數字大棚。“現在發個短信就能操控大棚卷簾自動升降,還能隨時掌控棚內溫濕度、二氧化碳含量。”
原來,甘肅移動12582信息平臺和甘肅及北京的農業科技專家建起了“關系網”,結合農業生產的季節和農民的需求,由專家編寫信息,通過這個農信通平臺發給農民。專家可以直接服務于農民,農民也可以直接和專家面對面“問診”。
據悉,甘肅移動還在全省14個市州鄉鎮招募了400多個農村經紀人。對于沒有訂閱12582短信的農民,由農村經紀人將供貨信息發給農信通平臺,平臺則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信息匹配,幫助農民找到最合適的銷售、收購信息,然后這些銷售信息再通過農村經紀人傳遞到農民手里。
業內人士分析,讓數字技術走進大棚、走進農村,不僅改變了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結束了靠天吃飯的歷史,也改變農民的傳統思維方式,引領他們走進一個數字新世界。
相關文章
甘肅省數字城市建設規劃通過審議
近日,《甘肅省數字城市建設規劃(2012-2016年)》正式通過省信息化領導小組審議。據該規劃,今后五年,我省將全面提升信息服務能力,建設數字社區、數字城市、數字村鎮和數字企業,大力發展電子政務和商務、物聯網產業,推進信息資源...
探訪甘肅省白銀智能用電園區 經濟性和示范作用凸顯
2011年11月29日,甘肅省白銀智能用電園區順利通過國家電網公司的竣工驗收。這是國家電網公司首批3個智能用電園區試點項目之一。
甘肅實行農民工工資支付“一卡通” 解決工資拖欠問題
建立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設立農民工欠薪應急周轉資金、實行農民工工資支付“一卡通”……日前,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有效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的通知》,出臺一系列“硬”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制度保障,下大力氣...
蘭州理工大技術工程學院建成甘肅首家“物聯網聯合實驗室”
2013年6月26日上午,甘肅省首家校企合作的產、學、研一體“物聯網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