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將成為智能交通拓展的方向
車聯網是指裝載在車輛上的電子標簽通過無線射頻等識別技術,實現在信息網絡平臺上對所有車輛的屬性信息和靜、動態信息進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對所有車輛的運行狀態進行有效的監管和提供綜合服務。
汽車數字化標準信源技術是基于RFID開發的涉車信息資源的應用技術,該項目是由國家公安部組織研發,經國家科技部認證后列為2007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專項中進行的應用示范工程(項目編號為2008BAF31B00)。汽車數字化標準信源技術的開發將推進\"車聯網\"和RFID產業化進程。
智能交通是物聯網發展的重點
物聯網的應用非常廣泛,歸納起來目前主要有四個領域值得特別關注:環境監控、物品溯源、智能電網、智能交通。其中,環境監控已經展開,物品溯源基礎尚弱,智能電網受到重視,智能交通潛力巨大。
智能交通之所以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而與環境監控、物品溯源、智能電網并列組成物聯網發展的四大重點領域,是與我國的國情分不開的。汽車的能源消耗是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當前,中國的石油消耗量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2009年,中國原油進口量首次突破2億噸,進口依存度達到56%.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石油消費量僅次于工業,占總消耗量的25%左右。同美國的每輛汽車每年消耗1.8噸燃油、歐盟的1.5噸、日本的1.1噸相比,中國高達2.3噸,能源利用率較低。在污染排放上,我國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總量的30%,一輛轎車一年排出有害廢氣比自身重量大3倍,并且,我國城市交通擁堵也已經日益嚴重,大約有30%的汽油是消耗在堵車的時候。
面對這些交通運輸業帶來的能耗、污染以及擁堵問題,發展智能交通是解決思路之一。智能交通能夠提高道路使用效率,使交通堵塞減少約60%,使短途運輸效率提高近70%,使現有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兩至三倍。車輛在智能交通體系內行駛,停車次數可以減少30%,行車時間減少13%~45%,車輛的使用效率能夠提高50%以上。
智能交通能夠大幅降低汽車能耗。通過智能交通控制,由于平均車速的提高帶來了燃料消耗量的減少和排出廢氣量的減少,汽車油耗也可由此降低15%.以中國7000萬輛汽車保有量測算,每年可減小約2500萬噸汽油的消耗,占了每年成品油進口量的一半以上。同時,交通的順暢將大幅度減少車輛在路上的停滯時間,使得汽車尾氣的排放大大減少,從而改善空氣質量。據測算,全國汽車發動機空轉的時間每減少1分鐘,就可減少1000噸汽油轉化的廢[FS:PAGE]氣排放。推動智能交通,可使中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少25%~30%.
智能交通系統的前身是智能車輛道路系統(IntelligentVehiclehighwaysystem,IVHS)智能交通系統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電子控制技術以及計算機處理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交通運輸管理體系,而建立起的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運輸和管理系統。
車聯網應成為智能交通拓展的方向
目前,智能交通正處在一個攸關未來的抉擇點。
早期的智能交通主要是圍繞高速公路而展開的,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建立了全面的高速公路收費系統,對全國的高速公路收費進行信息化管理。目前交通問題的重點和主要的壓力來自于城市道路擁堵。在道路建設跟不上汽車增長的情況下,解決擁堵問題,主要靠對車輛進行管理和調配。新加坡就把管理的重點轉移到熱點區域,對進入熱點區域的車輛都實行收費,調節熱點區域的車流量。
未來,智能交通的發展將向以熱點區域為主、以車為對象的管理模式轉變。因此,智能交通亟待建立以車為節點的信息系統車聯網。車聯網就是綜合現有的電子信息技術,將每輛汽車作為一個信息源,通過無線通信手段連接到網絡中,進而實現對全國范圍內車輛的統一管理。
車聯網可以達到以下效果:
1)管理部門無需再在各城市、各高速建設小范圍的單一監控網,而是以極低的成本真正實現車輛、道路的全國統一管理。所有車輛實時在線,無論是本地汽車駛到外地,還是外地汽車駛來本地,管理部門都可以在網絡上獲得所需的車輛信息。
2)對于車輛定期檢驗、排放控制、走私車及套牌車查處、盜搶車追蹤等,都有了簡單快速高效的手段。
3)通過對路口路段汽車數量、車速等數據的分析,可以實時掌握全國各城市及各條公路的交通狀況,實現真正的智能交通指揮。必要時,管理部門還可以通過汽車電子信息網絡,將指令或通告發送給汽車終端或現場指揮人員。
4)可以設定熱點區域,對駛入熱點區域的汽車進行差別計價收費。
5)汽車電子信息網絡還可以實現全國高速公路的自動收費,無論是在城市內的高速公路,還是貫穿多個城市的長途高速公路,根據汽車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經過的信息,直接實現不停車計費,準確快捷。
6)可以實時收集反饋的車輛車況信息,對有問題的車輛提前干預。
目前,車聯網已經得到交通部門的高度重視。20[FS:PAGE]10年7月8日~9日,交通運輸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武漢組織召開了2010年交通運輸通信信息中心主任交流研討會,全國交通系統的通信信息相關部門負責人幾乎都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強調了信息技術對于交通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作用,推動\"車聯網\"、\"船聯網\"建設成為會議共識。
車聯網為汽車產業帶來升級趕超機遇
我國已經成為汽車生產、消費大國。目前全國機動車保有量已經接近2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接近7000萬輛。2009年,中國汽車的銷量為1300萬輛,占全球總銷量的22%.2010年上半年,汽車銷量達718萬輛,居全球首位。但是我們還不是汽車強國,生產的汽車以低端汽車為多。
要完成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轉變,提升汽車的信息技術含量是關鍵。從1989年到現在,平均每輛車上安裝的電子裝置在整個汽車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30%以上。在一些豪華轎車上,電子產品甚至能占到整車成本的50%~60%.汽車中傳統產品升級很慢,而電子產品5年基本就要升級。今后汽車升級主要就是由電子技術驅動,70%的汽車創新來源于汽車電子。同時,汽車市場競爭激烈,汽車廠商除了降價以外,增配是最有效的競爭手段,在增配過程中,汽車電子的配備率將大幅度提升。
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技術上的差距是制約我國發展的核心要素,其中包括汽車信息化、整車開發能力、動力總成技術和輕量化技術等四方面,而汽車信息化是差距最大的一個環節。實施車聯網,把汽車制造納入我國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環境中,將為國產汽車工業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
車聯網發展的基礎已經具備
3G網絡為車聯網提供了完備的網絡基礎
車聯網需要汽車與網絡連接,還要求一張全國性網絡,覆蓋所有汽車能到的地方,保持7×24小時在線,實現語音、圖像、數據等多種信息傳輸。只有公眾通信網能夠滿足這些條件。
目前,我國三大運營商都已經建成覆蓋全國的基礎通信網,網絡覆蓋廣、性能優、可靠性高。特別是三大3G網絡的建設,今年都將完成全國地市級城市的網絡覆蓋,未來兩年將對縣城實現基本覆蓋。3G移動通信網絡高速發展,能夠提供寬帶化的無線信息傳輸通道,在全國范圍內更好地實現無線漫游,并可以處理圖像、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這為建設車聯網提供了堅實的網絡基礎。
在中國推進車聯網面臨得天獨厚的體制機遇
體制問題是融合創新的必備外部條件,而我國的車聯網發展面臨得天獨厚的體制優勢。黨的\"十[FS:PAGE]七大\"提出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戰略,并組建了現在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這為\"兩化融合\"提供了重要的體制保障,而車聯網是兩化融合的現實結合點和突破口。
另外,車聯網的建設主要涉及汽車制造業和通信業,而這兩個行業的主管部門通信發展司、裝備工業司同屬工信部。此外,RFID等電子技術產品的研發生產廠商、IT系統集成提供商、無線頻率規劃管理的部門以及負責物聯網編碼制訂的標準化組織,也都由工信部主管或者主導。因此,幾乎車聯網建設的一切問題都能夠在一個部委領導下協調解決,體制優勢可謂得天獨厚。
推進車聯網具有良好的社會管理基礎
我國居民身份證從第一代過渡到第二代,最大的變化是二代身份證嵌入了一個非接觸式電子芯片,可以通過無線掃描確認身份。許多以人為本的信息化便捷應用,如電子機票,都是基于此而開發的。
車聯網與之類似,要求每輛車都入網,就是要給每輛車嵌入一個具有聯網功能的\"二代身份證\".而中國對車輛的管理僅次于對人身份戶籍的管理,車輛登記和管理制度完備、全面。車輛在購買使用時,必須在車輛管理所進行登記,車輛以及車主的各種指標、數據都登記在案,并且定期進行檢查。汽車的\"第一代身份證\"數據信息齊全,這為汽車換發\"二代身份證\"以及實現車聯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與此同時,近幾年受到廣泛關注的基于RFID電子標簽技術的傳感網發展迅猛,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可以把任何物品與通信網絡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實現智能化的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這解決了汽車如何聯入公眾網的問題。
到上海世博會園區里的熱門場館\"上汽-通用汽車館\",看一部科幻大片《2030》,就可以超前體驗到20年后的汽車生活。
在片中,2030年的上海擁有5層立體交通網絡。人們駕駛著EN-V、葉子和海貝這三種未來車型出行,任何人都可以開車,車速飛快,而且在\"車聯網\"的保護下實現了零交通事故率,堪稱絕對安全。通過\"車聯網\",汽車具備了高度智能的車載信息系統,并且可以與城市交通信息網絡、智能電網以及社區信息網絡全部連接,從而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即時資訊,并且作出與交通出行有關的明智決定。外形小巧時尚的EN-V將可以實現智能停泊,通過建筑外墻的軌道直接停在自家陽臺上,或者進入高速火車的車廂中。由于每輛車都采用了自動駕駛技術,盲人也可以開車穿行于城市中。智能的\"車聯網\",甚至可以[FS:PAGE]幫助司機訂票、尋找停車場,以及自己找到充電站完成充電。
那么如何實現以汽車為節點、以網絡為基礎,人、車、路、網協調發展的車聯網格局呢?當前各種技術條件、體制條件、社會條件都已具備,關鍵是要建立起一個機制,把這些優勢條件組合起來,進行融合創新。
汽車數字化標準信源技術是基于RFID開發的涉車信息資源的應用技術,該項目是由國家公安部組織研發,經國家科技部認證后列為2007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專項中進行的應用示范工程(項目編號為2008BAF31B00)。汽車數字化標準信源技術的開發將推進\"車聯網\"和RFID產業化進程。
智能交通是物聯網發展的重點
物聯網的應用非常廣泛,歸納起來目前主要有四個領域值得特別關注:環境監控、物品溯源、智能電網、智能交通。其中,環境監控已經展開,物品溯源基礎尚弱,智能電網受到重視,智能交通潛力巨大。
智能交通之所以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而與環境監控、物品溯源、智能電網并列組成物聯網發展的四大重點領域,是與我國的國情分不開的。汽車的能源消耗是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當前,中國的石油消耗量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2009年,中國原油進口量首次突破2億噸,進口依存度達到56%.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石油消費量僅次于工業,占總消耗量的25%左右。同美國的每輛汽車每年消耗1.8噸燃油、歐盟的1.5噸、日本的1.1噸相比,中國高達2.3噸,能源利用率較低。在污染排放上,我國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總量的30%,一輛轎車一年排出有害廢氣比自身重量大3倍,并且,我國城市交通擁堵也已經日益嚴重,大約有30%的汽油是消耗在堵車的時候。
面對這些交通運輸業帶來的能耗、污染以及擁堵問題,發展智能交通是解決思路之一。智能交通能夠提高道路使用效率,使交通堵塞減少約60%,使短途運輸效率提高近70%,使現有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兩至三倍。車輛在智能交通體系內行駛,停車次數可以減少30%,行車時間減少13%~45%,車輛的使用效率能夠提高50%以上。
智能交通能夠大幅降低汽車能耗。通過智能交通控制,由于平均車速的提高帶來了燃料消耗量的減少和排出廢氣量的減少,汽車油耗也可由此降低15%.以中國7000萬輛汽車保有量測算,每年可減小約2500萬噸汽油的消耗,占了每年成品油進口量的一半以上。同時,交通的順暢將大幅度減少車輛在路上的停滯時間,使得汽車尾氣的排放大大減少,從而改善空氣質量。據測算,全國汽車發動機空轉的時間每減少1分鐘,就可減少1000噸汽油轉化的廢[FS:PAGE]氣排放。推動智能交通,可使中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少25%~30%.
智能交通系統的前身是智能車輛道路系統(IntelligentVehiclehighwaysystem,IVHS)智能交通系統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電子控制技術以及計算機處理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交通運輸管理體系,而建立起的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運輸和管理系統。
車聯網應成為智能交通拓展的方向
目前,智能交通正處在一個攸關未來的抉擇點。
早期的智能交通主要是圍繞高速公路而展開的,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建立了全面的高速公路收費系統,對全國的高速公路收費進行信息化管理。目前交通問題的重點和主要的壓力來自于城市道路擁堵。在道路建設跟不上汽車增長的情況下,解決擁堵問題,主要靠對車輛進行管理和調配。新加坡就把管理的重點轉移到熱點區域,對進入熱點區域的車輛都實行收費,調節熱點區域的車流量。
未來,智能交通的發展將向以熱點區域為主、以車為對象的管理模式轉變。因此,智能交通亟待建立以車為節點的信息系統車聯網。車聯網就是綜合現有的電子信息技術,將每輛汽車作為一個信息源,通過無線通信手段連接到網絡中,進而實現對全國范圍內車輛的統一管理。
車聯網可以達到以下效果:
1)管理部門無需再在各城市、各高速建設小范圍的單一監控網,而是以極低的成本真正實現車輛、道路的全國統一管理。所有車輛實時在線,無論是本地汽車駛到外地,還是外地汽車駛來本地,管理部門都可以在網絡上獲得所需的車輛信息。
2)對于車輛定期檢驗、排放控制、走私車及套牌車查處、盜搶車追蹤等,都有了簡單快速高效的手段。
3)通過對路口路段汽車數量、車速等數據的分析,可以實時掌握全國各城市及各條公路的交通狀況,實現真正的智能交通指揮。必要時,管理部門還可以通過汽車電子信息網絡,將指令或通告發送給汽車終端或現場指揮人員。
4)可以設定熱點區域,對駛入熱點區域的汽車進行差別計價收費。
5)汽車電子信息網絡還可以實現全國高速公路的自動收費,無論是在城市內的高速公路,還是貫穿多個城市的長途高速公路,根據汽車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經過的信息,直接實現不停車計費,準確快捷。
6)可以實時收集反饋的車輛車況信息,對有問題的車輛提前干預。
目前,車聯網已經得到交通部門的高度重視。20[FS:PAGE]10年7月8日~9日,交通運輸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武漢組織召開了2010年交通運輸通信信息中心主任交流研討會,全國交通系統的通信信息相關部門負責人幾乎都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強調了信息技術對于交通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作用,推動\"車聯網\"、\"船聯網\"建設成為會議共識。
車聯網為汽車產業帶來升級趕超機遇
我國已經成為汽車生產、消費大國。目前全國機動車保有量已經接近2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接近7000萬輛。2009年,中國汽車的銷量為1300萬輛,占全球總銷量的22%.2010年上半年,汽車銷量達718萬輛,居全球首位。但是我們還不是汽車強國,生產的汽車以低端汽車為多。
要完成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轉變,提升汽車的信息技術含量是關鍵。從1989年到現在,平均每輛車上安裝的電子裝置在整個汽車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30%以上。在一些豪華轎車上,電子產品甚至能占到整車成本的50%~60%.汽車中傳統產品升級很慢,而電子產品5年基本就要升級。今后汽車升級主要就是由電子技術驅動,70%的汽車創新來源于汽車電子。同時,汽車市場競爭激烈,汽車廠商除了降價以外,增配是最有效的競爭手段,在增配過程中,汽車電子的配備率將大幅度提升。
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技術上的差距是制約我國發展的核心要素,其中包括汽車信息化、整車開發能力、動力總成技術和輕量化技術等四方面,而汽車信息化是差距最大的一個環節。實施車聯網,把汽車制造納入我國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環境中,將為國產汽車工業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
車聯網發展的基礎已經具備
3G網絡為車聯網提供了完備的網絡基礎
車聯網需要汽車與網絡連接,還要求一張全國性網絡,覆蓋所有汽車能到的地方,保持7×24小時在線,實現語音、圖像、數據等多種信息傳輸。只有公眾通信網能夠滿足這些條件。
目前,我國三大運營商都已經建成覆蓋全國的基礎通信網,網絡覆蓋廣、性能優、可靠性高。特別是三大3G網絡的建設,今年都將完成全國地市級城市的網絡覆蓋,未來兩年將對縣城實現基本覆蓋。3G移動通信網絡高速發展,能夠提供寬帶化的無線信息傳輸通道,在全國范圍內更好地實現無線漫游,并可以處理圖像、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這為建設車聯網提供了堅實的網絡基礎。
在中國推進車聯網面臨得天獨厚的體制機遇
體制問題是融合創新的必備外部條件,而我國的車聯網發展面臨得天獨厚的體制優勢。黨的\"十[FS:PAGE]七大\"提出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戰略,并組建了現在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這為\"兩化融合\"提供了重要的體制保障,而車聯網是兩化融合的現實結合點和突破口。
另外,車聯網的建設主要涉及汽車制造業和通信業,而這兩個行業的主管部門通信發展司、裝備工業司同屬工信部。此外,RFID等電子技術產品的研發生產廠商、IT系統集成提供商、無線頻率規劃管理的部門以及負責物聯網編碼制訂的標準化組織,也都由工信部主管或者主導。因此,幾乎車聯網建設的一切問題都能夠在一個部委領導下協調解決,體制優勢可謂得天獨厚。
推進車聯網具有良好的社會管理基礎
我國居民身份證從第一代過渡到第二代,最大的變化是二代身份證嵌入了一個非接觸式電子芯片,可以通過無線掃描確認身份。許多以人為本的信息化便捷應用,如電子機票,都是基于此而開發的。
車聯網與之類似,要求每輛車都入網,就是要給每輛車嵌入一個具有聯網功能的\"二代身份證\".而中國對車輛的管理僅次于對人身份戶籍的管理,車輛登記和管理制度完備、全面。車輛在購買使用時,必須在車輛管理所進行登記,車輛以及車主的各種指標、數據都登記在案,并且定期進行檢查。汽車的\"第一代身份證\"數據信息齊全,這為汽車換發\"二代身份證\"以及實現車聯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與此同時,近幾年受到廣泛關注的基于RFID電子標簽技術的傳感網發展迅猛,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可以把任何物品與通信網絡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實現智能化的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這解決了汽車如何聯入公眾網的問題。
到上海世博會園區里的熱門場館\"上汽-通用汽車館\",看一部科幻大片《2030》,就可以超前體驗到20年后的汽車生活。
在片中,2030年的上海擁有5層立體交通網絡。人們駕駛著EN-V、葉子和海貝這三種未來車型出行,任何人都可以開車,車速飛快,而且在\"車聯網\"的保護下實現了零交通事故率,堪稱絕對安全。通過\"車聯網\",汽車具備了高度智能的車載信息系統,并且可以與城市交通信息網絡、智能電網以及社區信息網絡全部連接,從而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即時資訊,并且作出與交通出行有關的明智決定。外形小巧時尚的EN-V將可以實現智能停泊,通過建筑外墻的軌道直接停在自家陽臺上,或者進入高速火車的車廂中。由于每輛車都采用了自動駕駛技術,盲人也可以開車穿行于城市中。智能的\"車聯網\",甚至可以[FS:PAGE]幫助司機訂票、尋找停車場,以及自己找到充電站完成充電。
那么如何實現以汽車為節點、以網絡為基礎,人、車、路、網協調發展的車聯網格局呢?當前各種技術條件、體制條件、社會條件都已具備,關鍵是要建立起一個機制,把這些優勢條件組合起來,進行融合創新。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
07月07日 17:32RFID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