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宜良全面建設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
核心提示 為了實現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疑難病不出縣”的目標,宜良縣加強基層衛生院建設,逐步實現城鄉衛生工作一體化,讓城鄉居民均等享有醫療衛生資源。如今,宜良依托醫療衛生“龍頭”——縣第一人民醫院,全面建設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立足農村、心系基層,打造一流的醫療衛生服務。
“宜良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主要是以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衛生服務體系。它主要承擔基本醫療、預防保健、衛生監督、健康教育、衛生應急等任務,為農民提供基本衛生服務保障,這既是新醫改方案中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當前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舉措,是實現農村醫療衛生發展目標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宜良縣衛生局局長馬涌濤說,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的建設,將大大改善宜良看病就醫的條件,將揭開醫療衛生事業新的一頁。
醫療衛生服務
覆蓋縣鄉村
“宜良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發揮縣醫院的基本醫療服務功能及其主導作用,強化對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業務指導。”馬涌濤說,宜良以縣醫院為主體,精心謀劃,分類指導,因地制宜辦好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原有農村衛生室的基礎上,實施政策引導、行政推動,加快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標準化建設,全面提升村級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整體水平。
按照“科技興醫、人才強衛”的工作思路,宜良進一步發揮城區優勢衛生資源作用,形成以小帶大、以強帶弱、資源共享、互利雙贏的縱橫聯系格局。采取援贈醫療設備、人員培訓、技術指導、建立流動醫院、開展雙向轉診、特色專科建設、開設綠色通道、建立合作管理、人才循環機制等方式,加強信息交流平臺,建立人才儲備庫,加大對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的扶持力度。馬涌濤介紹,縣級醫院必須督促各鄉鎮衛生院嚴格遵守衛生法律法規,認真執行醫療操作規范,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做到依法執業、誠信辦醫、公平競爭。縣級醫院還幫助各對口醫院建立信息公示制度,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機構、從業人員、衛生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準入管理,加強農村衛生服務質量的評估、管理與監督,嚴厲打擊無證行醫和超范圍行醫等各種違法行為,有效維護農村醫療市場的正常秩序,不斷促進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健康發展。通過對功能定位、人員培訓、技術幫扶、接受鄉村衛生人員進修、資金投入等多種[FS:PAGE]措施,讓農民看病得到極大的方便和實惠。同時,充分發揮縣醫院的龍頭帶動作用,在技術上、管理上、人員上做好對鄉村醫務人員的幫扶,不斷完善體系建設,使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和標準化的軌道。
在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過程中,宜良縣開展了“一對一”個性化服務。由縣醫院派出了業務技術骨干到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開展“一對一”或幾個醫生對一個鄉醫的技術授課和業務指導。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派技術骨干到縣醫院進行理論和實踐技能培訓,而縣醫院派出專門的技術骨干搞好傳幫帶教。值得一提的是,在鄉鎮衛生院和衛生室條件允許下,病人愿意在當地治療,縣醫院可以派醫務人員協助診治,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不具備檢查手段的可以轉送到縣醫院,這樣既提高了鄉村兩級疾病診斷準確率,又強化了疾病的針對性治療,減少實驗性治療帶來的不必要經濟負擔。
通過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網絡建設,宜良醫療衛生服務覆蓋了全縣鄉村,大大提高了全縣的衛生水平。三級網絡建設開展以后,縣醫院抽調醫護人員組織巡回醫療小分隊,到各鄉鎮進行巡診,依托鄉村兩級醫療機構,把醫藥、衛生技術送到鄉鎮、村,使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2.05億
新建縣第一醫院
宜良縣第一人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急救、預防保健、教學培訓為一體的公立性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擔負著宜良三分之二的醫療任務。
“目前,縣第一人民醫院在昆石公路2號和振興街37號設置了兩個執業點,占地面積27.2畝,實際開放病床630張。”馬涌濤介紹,由于兩地執業,布局不合理,空間狹小,業務用房不足,病床緊張,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患者看病難、住院難,已經不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縣委政府決定投資2.05億元,在縣城里仁街127號老醫院原有19.72畝土地的基礎上,新征東面至起春路的土地17.55畝,共計32.27畝地進行改擴建,實現醫院整體搬遷。
新建的縣第一人民醫院將有800至1000張床位,業務用房建筑面積達到2萬平方米。同時還配備了一個600至700個車位的地下停車場。“不僅如此,醫院建設還預留了4畝左右的土地作為醫院今后發展的建設用地。”馬涌濤說,新醫院初步設計了一棟22層的住院樓、一棟12層的門診綜合樓,一棟12層的外科樓和一棟12層的內科樓。目前,原老醫院76家住戶已經搬出,預計6月份地上建筑物將全部拆除。
除縣第一人民醫院遷建外,宜良縣中醫院異地遷[FS:PAGE]建也是宜良衛生事業發展的一大亮點。1988年4月成立的宜良縣中醫院占地5200多平方米,開放的80張床位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去年宜良縣委、縣政府決定將醫院遷至振興街醫院重新建設,其建設規模按照110張病床,7392平方米設計,地下1樓地上9樓,整個項目投資將達1848萬元。目前,地勘和土地平整工作已經完成。
公共場所
衛生量化分級管理
宜良結合自身實際,全面開展了公共場所衛生量化分級管理,大大改善了公共場所的衛生狀況,實現了分級管理的全覆蓋。
“從推行公共場所量化分級管理以來,衛生執法監督局通過宣傳、培訓、現場指導、審核評定和等級公示等形式,使公共場所經營單位在爭創量化等級中,互相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促進,衛生管理的水平逐年提高。”馬涌濤介紹,宜良衛生監督執法部門重點對住宿、美容美發、洗浴、游泳、歌舞廳等“五小”行業量化分級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已經獲得市級A級單位15家,縣級評定B級158家,C級136家,實施率100%。
為做好全縣公共場所衛生量化分級管理工作,宜良縣衛生局將這項工作列為重要議事日程,專門成立了以衛生局局長為組長的公共場所量化分級管理工作驗收小組。根據公共場所經營性質的不同特點,進行全面規劃、統一具體部署和統籌安排,將工作任務、實施辦法和時間進程、操作步驟等進行了詳細劃分,并把公共場所量化分級管理與“四創兩爭”融為一體,協調發展。
為進一步提高業主的衛生意識,宜良縣衛生局通過會議培訓、發放材料、現場監督等方式進行宣傳、動員,使群眾和公共場所經營業主對實行的ABC信譽等級評定工作、等級掛牌經營的真實意義和目的有深入了解,在倡導消費者知情選擇的同時,調動公共場所經營單位爭創公共場所衛生A級單位的積極性,促使企業主動改進自身衛生管理和提高誠信水平,營造了良好氛圍。去年,宜良分行業舉辦了4期量化分級管理培訓班。共培訓了367人,培訓率達100%。“我們提出了永爭一流、取信于社會、服務于社會,把健康作為奉獻給社會的財富,讓消費者滿意消費,放心消費的口號,不斷提升了衛生管理的水平,實現了規范化管理。”馬涌濤說。
縣級醫療機構
對口幫扶鄉鎮
為進一步加強基層衛生院建設,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全行業管理,讓城鄉居民享有共同的衛生資源,宜良縣衛生局從2009年開始,開展縣衛生醫療機構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這一舉措,使縣級醫院擴大了社會影響,取得了[FS:PAGE]較好的社會效益,鄉鎮衛生院的服務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升,群眾看病就醫既方便又省錢。
對口幫扶剛開始,宜良4個公立縣級醫療機構就對口9家鄉鎮衛生院進行幫扶。去年,縣第二人民醫院對口支援竹山鎮衛生院, 共出車輛12臺次,派出醫務人員70余人次,共診治患者276人次,其中,開展手術88例。
竹山鎮距離縣城55公里,人口居住較分散,宜良縣城到竹山鎮政府雖然有縣鄉公路,但仍然需要兩個小時的車程,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竹山鎮衛生院比其他鄉鎮衛生院要承擔更多的醫療急救任務,竹山鎮衛生院也就成為了竹山人心中的“120”。為此,宜良縣又將5家民營醫院納入了對口幫扶的工作中,增加了安康醫院對口幫扶竹山衛生院。
今年,縣第二人民醫院邁出了對口幫扶的新步伐,院長瞿滬說:“我們決定將所支援的2個鄉鎮衛生院視為協作醫院,選派內科、外科、婦科、眼科等醫院骨干醫生,定期不定期到衛生院進行幫助、指導,解決衛生院在業務中遇到的困難,提高他們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截至目前,宜良全縣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共出動工作車43輛次,醫務人員223人次。隨著對口幫扶工作的開展,如今,像竹山這樣偏遠鄉鎮的老人不出鄉就能順利實施眼科手術,廣大婦女也能享受優質的孕檢等服務。
“宜良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主要是以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衛生服務體系。它主要承擔基本醫療、預防保健、衛生監督、健康教育、衛生應急等任務,為農民提供基本衛生服務保障,這既是新醫改方案中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當前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舉措,是實現農村醫療衛生發展目標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宜良縣衛生局局長馬涌濤說,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的建設,將大大改善宜良看病就醫的條件,將揭開醫療衛生事業新的一頁。
醫療衛生服務
覆蓋縣鄉村
“宜良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發揮縣醫院的基本醫療服務功能及其主導作用,強化對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業務指導。”馬涌濤說,宜良以縣醫院為主體,精心謀劃,分類指導,因地制宜辦好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原有農村衛生室的基礎上,實施政策引導、行政推動,加快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標準化建設,全面提升村級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整體水平。
按照“科技興醫、人才強衛”的工作思路,宜良進一步發揮城區優勢衛生資源作用,形成以小帶大、以強帶弱、資源共享、互利雙贏的縱橫聯系格局。采取援贈醫療設備、人員培訓、技術指導、建立流動醫院、開展雙向轉診、特色專科建設、開設綠色通道、建立合作管理、人才循環機制等方式,加強信息交流平臺,建立人才儲備庫,加大對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的扶持力度。馬涌濤介紹,縣級醫院必須督促各鄉鎮衛生院嚴格遵守衛生法律法規,認真執行醫療操作規范,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做到依法執業、誠信辦醫、公平競爭。縣級醫院還幫助各對口醫院建立信息公示制度,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機構、從業人員、衛生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準入管理,加強農村衛生服務質量的評估、管理與監督,嚴厲打擊無證行醫和超范圍行醫等各種違法行為,有效維護農村醫療市場的正常秩序,不斷促進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健康發展。通過對功能定位、人員培訓、技術幫扶、接受鄉村衛生人員進修、資金投入等多種[FS:PAGE]措施,讓農民看病得到極大的方便和實惠。同時,充分發揮縣醫院的龍頭帶動作用,在技術上、管理上、人員上做好對鄉村醫務人員的幫扶,不斷完善體系建設,使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和標準化的軌道。
在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過程中,宜良縣開展了“一對一”個性化服務。由縣醫院派出了業務技術骨干到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開展“一對一”或幾個醫生對一個鄉醫的技術授課和業務指導。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派技術骨干到縣醫院進行理論和實踐技能培訓,而縣醫院派出專門的技術骨干搞好傳幫帶教。值得一提的是,在鄉鎮衛生院和衛生室條件允許下,病人愿意在當地治療,縣醫院可以派醫務人員協助診治,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不具備檢查手段的可以轉送到縣醫院,這樣既提高了鄉村兩級疾病診斷準確率,又強化了疾病的針對性治療,減少實驗性治療帶來的不必要經濟負擔。
通過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網絡建設,宜良醫療衛生服務覆蓋了全縣鄉村,大大提高了全縣的衛生水平。三級網絡建設開展以后,縣醫院抽調醫護人員組織巡回醫療小分隊,到各鄉鎮進行巡診,依托鄉村兩級醫療機構,把醫藥、衛生技術送到鄉鎮、村,使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2.05億
新建縣第一醫院
宜良縣第一人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急救、預防保健、教學培訓為一體的公立性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擔負著宜良三分之二的醫療任務。
“目前,縣第一人民醫院在昆石公路2號和振興街37號設置了兩個執業點,占地面積27.2畝,實際開放病床630張。”馬涌濤介紹,由于兩地執業,布局不合理,空間狹小,業務用房不足,病床緊張,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患者看病難、住院難,已經不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縣委政府決定投資2.05億元,在縣城里仁街127號老醫院原有19.72畝土地的基礎上,新征東面至起春路的土地17.55畝,共計32.27畝地進行改擴建,實現醫院整體搬遷。
新建的縣第一人民醫院將有800至1000張床位,業務用房建筑面積達到2萬平方米。同時還配備了一個600至700個車位的地下停車場。“不僅如此,醫院建設還預留了4畝左右的土地作為醫院今后發展的建設用地。”馬涌濤說,新醫院初步設計了一棟22層的住院樓、一棟12層的門診綜合樓,一棟12層的外科樓和一棟12層的內科樓。目前,原老醫院76家住戶已經搬出,預計6月份地上建筑物將全部拆除。
除縣第一人民醫院遷建外,宜良縣中醫院異地遷[FS:PAGE]建也是宜良衛生事業發展的一大亮點。1988年4月成立的宜良縣中醫院占地5200多平方米,開放的80張床位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去年宜良縣委、縣政府決定將醫院遷至振興街醫院重新建設,其建設規模按照110張病床,7392平方米設計,地下1樓地上9樓,整個項目投資將達1848萬元。目前,地勘和土地平整工作已經完成。
公共場所
衛生量化分級管理
宜良結合自身實際,全面開展了公共場所衛生量化分級管理,大大改善了公共場所的衛生狀況,實現了分級管理的全覆蓋。
“從推行公共場所量化分級管理以來,衛生執法監督局通過宣傳、培訓、現場指導、審核評定和等級公示等形式,使公共場所經營單位在爭創量化等級中,互相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促進,衛生管理的水平逐年提高。”馬涌濤介紹,宜良衛生監督執法部門重點對住宿、美容美發、洗浴、游泳、歌舞廳等“五小”行業量化分級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已經獲得市級A級單位15家,縣級評定B級158家,C級136家,實施率100%。
為做好全縣公共場所衛生量化分級管理工作,宜良縣衛生局將這項工作列為重要議事日程,專門成立了以衛生局局長為組長的公共場所量化分級管理工作驗收小組。根據公共場所經營性質的不同特點,進行全面規劃、統一具體部署和統籌安排,將工作任務、實施辦法和時間進程、操作步驟等進行了詳細劃分,并把公共場所量化分級管理與“四創兩爭”融為一體,協調發展。
為進一步提高業主的衛生意識,宜良縣衛生局通過會議培訓、發放材料、現場監督等方式進行宣傳、動員,使群眾和公共場所經營業主對實行的ABC信譽等級評定工作、等級掛牌經營的真實意義和目的有深入了解,在倡導消費者知情選擇的同時,調動公共場所經營單位爭創公共場所衛生A級單位的積極性,促使企業主動改進自身衛生管理和提高誠信水平,營造了良好氛圍。去年,宜良分行業舉辦了4期量化分級管理培訓班。共培訓了367人,培訓率達100%。“我們提出了永爭一流、取信于社會、服務于社會,把健康作為奉獻給社會的財富,讓消費者滿意消費,放心消費的口號,不斷提升了衛生管理的水平,實現了規范化管理。”馬涌濤說。
縣級醫療機構
對口幫扶鄉鎮
為進一步加強基層衛生院建設,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全行業管理,讓城鄉居民享有共同的衛生資源,宜良縣衛生局從2009年開始,開展縣衛生醫療機構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這一舉措,使縣級醫院擴大了社會影響,取得了[FS:PAGE]較好的社會效益,鄉鎮衛生院的服務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升,群眾看病就醫既方便又省錢。
對口幫扶剛開始,宜良4個公立縣級醫療機構就對口9家鄉鎮衛生院進行幫扶。去年,縣第二人民醫院對口支援竹山鎮衛生院, 共出車輛12臺次,派出醫務人員70余人次,共診治患者276人次,其中,開展手術88例。
竹山鎮距離縣城55公里,人口居住較分散,宜良縣城到竹山鎮政府雖然有縣鄉公路,但仍然需要兩個小時的車程,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竹山鎮衛生院比其他鄉鎮衛生院要承擔更多的醫療急救任務,竹山鎮衛生院也就成為了竹山人心中的“120”。為此,宜良縣又將5家民營醫院納入了對口幫扶的工作中,增加了安康醫院對口幫扶竹山衛生院。
今年,縣第二人民醫院邁出了對口幫扶的新步伐,院長瞿滬說:“我們決定將所支援的2個鄉鎮衛生院視為協作醫院,選派內科、外科、婦科、眼科等醫院骨干醫生,定期不定期到衛生院進行幫助、指導,解決衛生院在業務中遇到的困難,提高他們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截至目前,宜良全縣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共出動工作車43輛次,醫務人員223人次。隨著對口幫扶工作的開展,如今,像竹山這樣偏遠鄉鎮的老人不出鄉就能順利實施眼科手術,廣大婦女也能享受優質的孕檢等服務。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
07月07日 17:32RFID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