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助推高新企業 打造智慧社區
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民營科技園位于白云區太和鎮西部,總面積26.4萬平方公里。于1995年經國家科技部批準建立,是廣州高新區五個園區之一。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民科園初步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和民營總部經濟的集群。近日,記者走訪了民科園,看到了園區為企業發展科技創新提供的便利,如聯炬企業孵化器會為帶著專利和科學技術來的大學生提供創業環境,申請項目資金,幫助他們成為“畢業企業”。而未來民科園內的企業,也會形成有特色的智慧社區,以高效、節能的管理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模板。
據了解,目前廣州民科園區入駐企業達256家,包括霸王、好迪、美晨藥業、明廊眼鏡、歐派櫥柜、紅蜻蜓鞋業、白云電氣等多個品牌,企業創業成功率在80%以上 。園區已初步形成以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藥、文化傳媒、精細化工、裝備制造、新能源與節能等為主導的產業集群,成為白云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區。企業累積獲得專利690件,建成博士后移動站2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
以點帶面打造智慧社區
在民科園內,白云電氣的大樓于2009年開始建設,今年10月將投入使用。該企業的程經理告訴記者,智慧城市對于政府管理而言,是一個遠景規劃,而對于在民科園內的企業而言,則是先從身邊的社區做起,這棟即將投入使用的大樓,未來將會是一個節能高效的智慧社區。
據了解,該棟建筑未來的電梯控制、供水、空調、照明、通風、消防、監控等,都會實現電腦自動化管理,不再像傳統建筑一樣需要人工管理。而且大樓內有一套太陽能和風力的發電裝置,可以實現內部微電網自我發電,在用電低峰期,內部智能微電網就能滿足電力需求。
對于這項技術,程經理提到現在正佳廣場,也是采用了一種低聚冷工程,半智能控制用電量,在晚上及凌晨的用電低谷期,就用多余電力進行制冰,白天則通過這些冰融化時吸收熱量來為大樓冷卻降溫。程經理表示,他們企業正在研究如何使微電網應用于醫院、社區、海島等地。
談到對于智慧城市的理解,程經理表示,智慧城市關鍵是讓城市變得更加安全、高效、節能,小到手機可以控制全家的電器,大到社區電網的節能問題等都是為智慧城市建設添磚加瓦。對于民營企業而言,更看重身邊小范圍的建設,一棟智能大樓的建設,或許幾年可以實現,而整個城市的規劃,則是政府的遠景目標。
記者從民科園管理處了解到,目前民科園仍在建設拓展中,未來將有更多的民營企業進駐,主要以從事高精尖技術開[FS:PAGE]發科研的企業為主。而隨著智能社區辦公樓的建成,未來民科園內的管理,也將逐步向高效、環保、節能的方式過渡,為更多企業提供良好的創業辦公環境。
孵化器里好創業
在民科園里,除了未來將矗立起智能化的大樓之外,目前也有一批研究科技、創新、為智慧城市發展做貢獻的大學生,正在這里的聯炬企業孵化器里創業。企業孵化器的總經理唐自力告訴記者,這里目前為252家企業提供了創業環境,其中包括了像明廊眼鏡這樣比較成熟的企業,也有涉及航空通訊、醫藥產品研發、生物科技等的公司,而一些大學生帶著專利和科學技術來的,也會為他們提供創業環境,申請項目資金,幫助他們能成為“畢業企業”。
“這是我們的廖總,剛畢業半年。”這是記者近日在民科園見到的一位年輕的“老總”,這里有兩家大學生創業的公司,從員工到老總都非常年輕,有的公司平均年齡只有22歲,他們享受到企業孵化器的優惠支持,年紀輕輕就有了自己的企業。廖榮龍今年24歲,從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畢業半年,就在太和鎮的民營科技園建立了自己的電子科技公司。記者見到,在他們公司三十多平方米的辦公室里,有十幾位員工,都是和廖榮龍年紀相仿的年輕人。他們之中最年輕的,生于1993年,今年只有19歲。這家名叫“手之創”的電子科技公司成立半年左右,主要生產用于高校教學使用的單片機。記者見到,一輛會沿著軌跡循環開進的小車,就是這群年輕人在不斷忙碌研究開發的產品之一。
廖榮龍告訴記者,他們獲得了科技園6個月場地免租的優惠,所以就進入了這里進行科技研究開發工作。現在6個月的優惠期過去了,每個月要交3000元左右的場地租金,公司運作每月的開銷是4萬多元,他們研發的單片機每個賣200多元,目前基本可以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記者在孵化器里另一家大學生創業的睿風公司里見到,這里的員工也很年輕,經理余銳波今年28歲,是華南師范大學畢業的學生。他告訴記者,自己大學畢業后不到一年,就開始研究動態圖書和有聲圖書的項目,目前公司主要生產有聲教育圖書,由于申請到30萬的項目資金,并獲得孵化器3年免租金的優惠,所以他們從海珠區的科技園搬到民營科技園里創業,目前他們正打算開發東巴文字的有聲圖書。
記者了解到,聯炬企業孵化器去年有7家企業沒有孵化出果而辦不下去了,有二十多家“畢業企業”,還有更多的成熟企業。在孵化器里,這些企業正接受著來自市場和科技創新等各方面的挑戰。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