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空間信息的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
當前,城市發展的發展,在中國面臨幾個重要的問題,相信大家也能切身體會的到。首先就是環境問題,我們的空氣污染、水污染、食品安全等等,這些關系到我們實際的生活,還有就是交通,北京的交通狀況全世界都已經聞名了。再就是基于城市的管理,市民能感受到,政府也能感受的到,經常跟一些政府領導溝通的時候,他們經常談論的話題就是他們也有很大的壓力,他們有有限的權利,但是有無限的責任,所有問題都會推到政府頭上。
因此,對智慧城市我總結出它的三個應用對象:首先是政府,政府在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景下,需要建設、推動一個安全、智慧的城市,提高生活指向,相信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質量、交通水平、居住水平都有個很好的愿望。但我們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人,有幾個人在坐公交、在坐地鐵、在開車的時候,臉上洋溢著幸福的表情?在座有很多企業家,對企業來講,他們也苦于怎么在政府之間獲得資源、獲得支持,奔波于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各個流程。因此,智慧城市需要提供一個平臺,推動產業的發展,增強傳統行業和企業的競爭力。因此,智慧城市需要有四個方面的愿景:可持續性的城市、包容性城市、生產力城市、良治城市,
下面,是對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的定義。剛才李博士也對智慧城市定義做了個探討,目前比較務實的定義就是基于物聯網、傳感、感知我們的世界,基于互聯網、網絡,將信息傳遞到各個部門當中,對數字城市的信息進行展現,向各個應用部門反饋這些信息。因此,智慧城市是這座城市的大腦,獲取這些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計算、管理,它是一個政府城市運作、管理和服務的平臺,提高政府的信息利用水平和政策制定水平,促進城市信息資源的共享和開發利用。
我們通過跟全國各大城市的接觸,他們也比較頭疼,智慧城市究竟該怎么落地?前兩天跟沈陽市領導探討的時候,他們也探討沈陽要在“十二五”打造智慧城市,但是他們內部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是他們不會提出智慧城市這樣大的概念乃至議題,為什么呢?他們講了個最根本的原因,北京從2011年開始,數字北京的建設花了十年時間,2011年認為數字北京基本完畢,然后開始探討智慧城市的打造。而沈陽連數字城市沒達到,怎么達到智慧?
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包括電力、水源、基礎設施建設、安防,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提供這樣一個通用資源管理的基礎設施,在日常運行當中滿足各個管理和服務的應用。這是它的意義:1、提高政府運作效率。2、實施城市管理[FS:PAGE],感覺感知進行管理,同時對感知的信息進行控制。3、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涉及到公安、民政、消防、氣象不同部門的協同處置。4、整合公共服務,向市民、向企業,搭建這樣的平臺向我們提供一站式服務的體系,不需要奔波于各個不同部門之間。
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為什么要基于地理位置信息?首先,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傳統的二元世界,對所有的信息,出行、交通路線、交通信號燈,能源管線,都是有位置信息的。如果單純看位置的話大家無法理解,只有基于地理空間信息,我們才可以將道路交通網進行區域規劃,才可以進行作用運用的基礎進行分析。
基于地理信息之后,具體的應用我們可以對它進行模式分析、可視化,對事件發生的過程進行回顧,對周邊的范圍影響進行分析,比如說我們出行的時候要查找最近的一家酒店,我們可能查到很多酒店,每個酒店的價格如何?服務水平如何?這是我們關心的,只有基于地理信息的基礎,才可以做這些基本的分析和應用。
而對于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這樣一個決策運行和管理機構來講,剛才李博士和周總已經做了基本的介紹。首先,有各種感知層、各種設備,攝象頭、芯片、傳感器,包括經認證的RFID,通過感知知道我們的位置信息,然后傳輸到各個方面實現具體的智慧應用,涉及到智慧城市的醫療、社區、交通,等等。
但是,構建這樣一個平臺,實際上是有技術難度的,我們經常說講起來比做起來容易,我們該如何做?首先,智慧城市的建設與整合有3大問題:
1、地理空間基礎數據,如何采集、獲取、更新、維護地理空間基礎數據。以北京為例,北京的城市建設非常快,這些信息怎么進行動態的維護?這是個最基本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現實世界發展的太快,往往我們的信息技術是無法跟上這樣發展的腳步的。舉個例子,八達嶺高速G6,新開了一條路叫G7,我想最近你的導航系統里是沒有這條路的信息的。
2、海量傳感器和系統的整合。如何集成不同標準、不同廠家、不同應用的傳感設備和系統。
3、如何對動態事件進行管理?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所有的事件是動態的過程,比如說交通、氣象、災害預警,都是動態變化的過程,都會產生相應的信息,我們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決策。
下面講的是,Intergraph設備、傳感器、系統整合。能夠智能整合設備、系統、應用軟件和網絡,提供可視化配置平臺,能夠集成設備并且對集成策略進行管理。不受設備、系統、應用和網絡的品牌和協議的約束,支[FS:PAGE]持復雜的監控、控制和自動操作,滿足不同企業機能的需求。這是我們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跟思科合作,完成的一個世博會區域基于地理信息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的運用,整合了環保、交通和公安系統,一旦世博會發生突發事件,可以進行動態的感知和及時的響應。
最后,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鷹圖在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中的應用和案例。
首先,公共安全與安保。我們知道,對突發自然災害、突發事故災難,這是針對地質災害的一個實時監控、響應、處置的具體案例應用,成都在08年汶川地震之后,整個的地質構造發生了變化,龍門山區地質構造非常分散,有大量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崩塌。成都市政府有個基本需求,要對這些災害進行實時監控、實時感知,尤其有些地方發生泥石流的位置,附近有沒有村莊?如果有人員傷亡的時候我該派遣哪些部門及時趕往事發現場進行布控,對人員進行疏散?對于這樣的需求我們進行具體的管理應用,部署相應的傳感器,將傳感器信息技術整合和智能判斷。基于這個地理信息平臺,與各業務單位部門進行聯合應用,一旦發生突發事件,相應部門會收到這個事件信息,同時將信息共享到其它的城市部門,按照應急響應、處置和信息共享。
在城市當中我們如何實現事故災難的處置呢?比如說在市中心發生了液化氣爆炸,我們會對這個位置信息進行定位,交通部門就會根據這個信息進行交通管制,同時對有害氣體的傳感器可以判斷有害氣體的涉及范圍,同時將現場的視頻信息、道路信息分發、共享給這些具體的處置單位。
同時,可以基于地理空間信息,將事件進行智能統計分析,分析出高危險區域,或者高犯罪區域,便于我們作出決策。
另外是智能電網,從感知到傳輸到具體的監控和響應,將我們的電網運行配送到具體用戶,包括傳感器進行信號收集,傳輸到智能電網運營管理中心中去,對故障影響的范圍進行分析計算,對于故障派遣相應的隊伍及時進行處置。
這是澳門電力所做的具體應用,對于整個澳門地區,所有的用戶終端一旦發生爆炸或者短路的情況,在我們的監控周期內,就會對每個設備進行位置定位,同時對該事故影響的每條線路,影響的戶數,進行實時的動態分析,將這些信息反饋給實時監控人員,監控人員就會派遣具體的救援車輛,對社區進行及時搶修,與受影響住戶進行溝通。實時的搶修人員和現場人員,會用手持PDA對故障進行報修,與響應中心、運營管理中心進行實時交互。
交通運輸方面,一旦發生[FS:PAGE]交通事故的時候,該怎么對事故現場進行實時感知,是否有人員受傷、是否有車輛著火,著火的物質是什么?是派什么樣的救援車輛?這樣的信息至關重要。一旦發生大型的交通事故,各交通部門、急救部門、市政管理部門,該如何進行協同響應和操作?以及作出有效的決策和應對。
因此,對智慧城市我總結出它的三個應用對象:首先是政府,政府在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景下,需要建設、推動一個安全、智慧的城市,提高生活指向,相信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質量、交通水平、居住水平都有個很好的愿望。但我們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人,有幾個人在坐公交、在坐地鐵、在開車的時候,臉上洋溢著幸福的表情?在座有很多企業家,對企業來講,他們也苦于怎么在政府之間獲得資源、獲得支持,奔波于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各個流程。因此,智慧城市需要提供一個平臺,推動產業的發展,增強傳統行業和企業的競爭力。因此,智慧城市需要有四個方面的愿景:可持續性的城市、包容性城市、生產力城市、良治城市,
下面,是對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的定義。剛才李博士也對智慧城市定義做了個探討,目前比較務實的定義就是基于物聯網、傳感、感知我們的世界,基于互聯網、網絡,將信息傳遞到各個部門當中,對數字城市的信息進行展現,向各個應用部門反饋這些信息。因此,智慧城市是這座城市的大腦,獲取這些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計算、管理,它是一個政府城市運作、管理和服務的平臺,提高政府的信息利用水平和政策制定水平,促進城市信息資源的共享和開發利用。
我們通過跟全國各大城市的接觸,他們也比較頭疼,智慧城市究竟該怎么落地?前兩天跟沈陽市領導探討的時候,他們也探討沈陽要在“十二五”打造智慧城市,但是他們內部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是他們不會提出智慧城市這樣大的概念乃至議題,為什么呢?他們講了個最根本的原因,北京從2011年開始,數字北京的建設花了十年時間,2011年認為數字北京基本完畢,然后開始探討智慧城市的打造。而沈陽連數字城市沒達到,怎么達到智慧?
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包括電力、水源、基礎設施建設、安防,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提供這樣一個通用資源管理的基礎設施,在日常運行當中滿足各個管理和服務的應用。這是它的意義:1、提高政府運作效率。2、實施城市管理[FS:PAGE],感覺感知進行管理,同時對感知的信息進行控制。3、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涉及到公安、民政、消防、氣象不同部門的協同處置。4、整合公共服務,向市民、向企業,搭建這樣的平臺向我們提供一站式服務的體系,不需要奔波于各個不同部門之間。
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為什么要基于地理位置信息?首先,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傳統的二元世界,對所有的信息,出行、交通路線、交通信號燈,能源管線,都是有位置信息的。如果單純看位置的話大家無法理解,只有基于地理空間信息,我們才可以將道路交通網進行區域規劃,才可以進行作用運用的基礎進行分析。
基于地理信息之后,具體的應用我們可以對它進行模式分析、可視化,對事件發生的過程進行回顧,對周邊的范圍影響進行分析,比如說我們出行的時候要查找最近的一家酒店,我們可能查到很多酒店,每個酒店的價格如何?服務水平如何?這是我們關心的,只有基于地理信息的基礎,才可以做這些基本的分析和應用。
而對于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這樣一個決策運行和管理機構來講,剛才李博士和周總已經做了基本的介紹。首先,有各種感知層、各種設備,攝象頭、芯片、傳感器,包括經認證的RFID,通過感知知道我們的位置信息,然后傳輸到各個方面實現具體的智慧應用,涉及到智慧城市的醫療、社區、交通,等等。
但是,構建這樣一個平臺,實際上是有技術難度的,我們經常說講起來比做起來容易,我們該如何做?首先,智慧城市的建設與整合有3大問題:
1、地理空間基礎數據,如何采集、獲取、更新、維護地理空間基礎數據。以北京為例,北京的城市建設非常快,這些信息怎么進行動態的維護?這是個最基本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現實世界發展的太快,往往我們的信息技術是無法跟上這樣發展的腳步的。舉個例子,八達嶺高速G6,新開了一條路叫G7,我想最近你的導航系統里是沒有這條路的信息的。
2、海量傳感器和系統的整合。如何集成不同標準、不同廠家、不同應用的傳感設備和系統。
3、如何對動態事件進行管理?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所有的事件是動態的過程,比如說交通、氣象、災害預警,都是動態變化的過程,都會產生相應的信息,我們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決策。
下面講的是,Intergraph設備、傳感器、系統整合。能夠智能整合設備、系統、應用軟件和網絡,提供可視化配置平臺,能夠集成設備并且對集成策略進行管理。不受設備、系統、應用和網絡的品牌和協議的約束,支[FS:PAGE]持復雜的監控、控制和自動操作,滿足不同企業機能的需求。這是我們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跟思科合作,完成的一個世博會區域基于地理信息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的運用,整合了環保、交通和公安系統,一旦世博會發生突發事件,可以進行動態的感知和及時的響應。
最后,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鷹圖在智慧城市運營管理中心中的應用和案例。
首先,公共安全與安保。我們知道,對突發自然災害、突發事故災難,這是針對地質災害的一個實時監控、響應、處置的具體案例應用,成都在08年汶川地震之后,整個的地質構造發生了變化,龍門山區地質構造非常分散,有大量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崩塌。成都市政府有個基本需求,要對這些災害進行實時監控、實時感知,尤其有些地方發生泥石流的位置,附近有沒有村莊?如果有人員傷亡的時候我該派遣哪些部門及時趕往事發現場進行布控,對人員進行疏散?對于這樣的需求我們進行具體的管理應用,部署相應的傳感器,將傳感器信息技術整合和智能判斷。基于這個地理信息平臺,與各業務單位部門進行聯合應用,一旦發生突發事件,相應部門會收到這個事件信息,同時將信息共享到其它的城市部門,按照應急響應、處置和信息共享。
在城市當中我們如何實現事故災難的處置呢?比如說在市中心發生了液化氣爆炸,我們會對這個位置信息進行定位,交通部門就會根據這個信息進行交通管制,同時對有害氣體的傳感器可以判斷有害氣體的涉及范圍,同時將現場的視頻信息、道路信息分發、共享給這些具體的處置單位。
同時,可以基于地理空間信息,將事件進行智能統計分析,分析出高危險區域,或者高犯罪區域,便于我們作出決策。
另外是智能電網,從感知到傳輸到具體的監控和響應,將我們的電網運行配送到具體用戶,包括傳感器進行信號收集,傳輸到智能電網運營管理中心中去,對故障影響的范圍進行分析計算,對于故障派遣相應的隊伍及時進行處置。
這是澳門電力所做的具體應用,對于整個澳門地區,所有的用戶終端一旦發生爆炸或者短路的情況,在我們的監控周期內,就會對每個設備進行位置定位,同時對該事故影響的每條線路,影響的戶數,進行實時的動態分析,將這些信息反饋給實時監控人員,監控人員就會派遣具體的救援車輛,對社區進行及時搶修,與受影響住戶進行溝通。實時的搶修人員和現場人員,會用手持PDA對故障進行報修,與響應中心、運營管理中心進行實時交互。
交通運輸方面,一旦發生[FS:PAGE]交通事故的時候,該怎么對事故現場進行實時感知,是否有人員受傷、是否有車輛著火,著火的物質是什么?是派什么樣的救援車輛?這樣的信息至關重要。一旦發生大型的交通事故,各交通部門、急救部門、市政管理部門,該如何進行協同響應和操作?以及作出有效的決策和應對。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
07月07日 17:32RFID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