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信息化工業化融合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特色

最近,新型工業化道路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在我國實體經濟乍暖還寒、世界經濟動蕩不安之際,面臨西方提出“再工業化”的競爭壓力下,我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到底怎么走、如何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能否順利完成工業化的預定目標等等,成為許多人亟待尋找的答案。6月15日,在西長安街略顯狹小的會議室中,本報記者獨家采訪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在兩個小時的暢談中,李毅中有問必答,講述了他的思考、體會和期待。
“兩化”融合推動著新型工業化的實踐
提起最近中央政治局就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進行了第33次集體學習,李毅中臉上泛起微笑,“這次集體學習講出了我們工業戰線積攢已久的心聲,社會反響很好。”據介紹,一段時間以來,受西方虛擬經濟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結構性矛盾和政策缺陷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國出現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傾向,不僅社會資金不再投向實體經濟,甚至一些實體企業的自有資金也不搞技術創新和改造了,而是投向利潤更高的房市、股市、期貨市場等炒作,“資本泡沫一旦破裂引發的后果將不堪設想,我們應該牢牢記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李毅中說,“不可否認,有些輿論對傳統工業存在一定偏見,對我國工業化處于何種階段也有不同認識,以至客觀上導致對工業重視不夠。”李毅中強調,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加速期,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主戰場,工業穩則經濟穩,工業強則國強民富。
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國從發達國家工業化歷程中汲取經驗教訓,從本國實際出發,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李毅中介紹,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共十七大提出了“五化”的概念,即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分支。十七屆五中全會則提出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積極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發達國家上世[FS:PAGE]紀中后期先后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我國工業化不能再走老路,要在借鑒別人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跨越發展。而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在李毅中看來,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發達國家無節制地使用能源資源、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路徑付出了巨大代價,掠奪性的發展給人類和地球帶來了災難。倫敦曾獲“霧都”稱號,迄今建筑物的旮旯處仍殘留當時煤灰熏黑的痕跡。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注重節能環保,倡導循環經濟、低碳發展、綠色發展模式,建設“兩型”社會。二是“兩化”融合,后起國家可以抓住重大技術進步的機遇,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分享先行國家知識和技術的外溢效益,借鑒制度創新的經驗成果,實現趕超發展。當前以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我國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帶來重大機遇。
當許多人還將信息化視為工具的時候,李毅中毫不猶豫地堅持,“我們處于信息時代,信息化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居于戰略地位,離開了信息化的工業化,必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率’的粗放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李毅中進一步指出,傳統工業化意義上的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與信息化意義下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發展過程,而是一個相互融合、改造優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事實上,工業革命所形成的技術、裝備、人才、市場等產業優勢是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而信息革命所形成的產業優勢是在這個基礎上的升級換代。信息化、工業化必須融合,才能迸發出巨大潛力,創造出巨額的財富。
工業化不僅指工業領域的現代化
近一段時間,李毅中率領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調研組就“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赴河北、上海、江蘇、湖北等多個省市展開調研,所見所聞讓他振奮,“我國重點行業和骨干企業的‘兩化’融合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以及全周期服務等多個環節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在中國商飛公司看到,飛機設計不再有‘圖紙’的概念,通過運用三維動畫、仿真模擬、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技術,連每一顆鉚釘的位置都清清楚楚。三維精細描述把深在幾千米地下的油藏分析得了如指掌。目前,我國有52%的生產線基本實現智[FS:PAGE]能化、數字化、柔性化,數控機床得到普遍應用。在現代物流的倉儲設施立體倉庫中,各種型號和品牌的產品井然有序,通過信息化技術,用戶可以輕易準確提取所要的多種商品。”
“信息技術具有滲透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某一種產品、一項工程、一個產業,只要和信息技術結合,馬上能提高附加值,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李毅中對“兩化”融合的前景信心十足。2011年,工信部等5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見》,李毅中認為,政府層面的推動和龍頭企業的帶動讓“兩化”融合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但廣度和深度仍有待拓展。應該推動信息技術嵌入、滲透、覆蓋到工業各行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從骨干企業推廣到各種類型企業,從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推廣到一般行業,加快構建各行業“兩化”融合評價體系、標準體系。
國際金融危機中西方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制造業回歸”等戰略,李毅中指出,“再工業化”不是簡單地回歸傳統制造業,而是要在新的技術平臺上提升制造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們與發達國家對照確實存在不小差距。前兩個月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西門子的展廳讓我們感到震撼,過去知道他們的產品好,但不知道水平高源于什么,其實是源于信息化,他們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規劃、設計、制造、服務的全過程,真正實現了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和服務型制造為特征的新型生產方式。”此外,跨國公司不斷強化對全球價值鏈的掌控,積極搶占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并日益擠壓我國產業升級空間,使我國產業長期“低端鎖定”風險進一步加大。李毅中談到,美國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實際上是新一代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通過各種傳感器捕捉如基礎設施、生產制造線上物與物之間的信息,由物聯網、互聯網傳遞到計算機,計算機發出“智慧”,反饋到物理單元上,提前預警可能出現的隱患并采取防范措施,可大幅提高運行效率、降低物耗、延長使用壽命。“這才是物聯網的本義。我們也到處在說物聯網、云計算,有的還沒等弄清楚云計算怎么回事,什么都加個云,搞得人云山霧罩。”李毅中打趣地說。
一談工業化,人們往往容易望文生義地理解為大力發展工業,李毅中提醒,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征和主要內容,但工業化并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發展工業,因為工業化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FS:PAGE]轉變的歷史過程。工業化不僅僅是要使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更重要的是要將大工業的理念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使農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模式向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社會化、專業化的方向轉變,用工業化信息化帶動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同樣,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結合也不僅局限于工業領域,不僅所有工業行業都要全方位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如交通、能源、商貿、建筑、物流等國民經濟其他行業,都要用信息化提升現代化。還要把信息化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支持就業、社保、教育、醫療、文化、娛樂以及城市管理等領域的信息化發展。
“兩化”融合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
在李毅中的統計中,我國提出轉方式、調結構的任務已15年了。“年年難過年年過,年年過得都不錯,我們取得了一些明顯成效,但尚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除了歷史條件外,主要是思想認識不夠,缺乏緊迫感、危機感,有些路徑和渠道不夠明晰,政策措施沒有一以貫之地認真落實”,談起轉方式調結構李毅中直言不諱,“轉方式調結構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坐不住、等不得、誤不起,越拖回旋余地越小、代價越大,關鍵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知難而進、抓緊抓實,絕不能停留在一般號召上,也不能時緊時松,更不能半途而廢。”
李毅中的緊迫感源自他對“家底”的掌握,“去年我國能耗消費量折合標準煤達35億噸,占世界總能耗的20.3%,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能耗大國,創造的GDP僅占世界9.5%。按照現在的能耗彈性系數,要維持國民經濟以8%的發展速度,到2020年,總能耗至少要再增加一半以上,資源、環境已不可支撐。轉變生產方式、加快結構調整已經不是關系經濟發展快慢的問題,而是生死攸關的問題。”曾任國資委黨委書記的李毅中還坦言,在十多年前國企三年扭虧脫困攻堅戰之時,國企面臨著生存難題,當時不可能將主要精力放在節能減排淘汰落后上,經過艱難困苦的改革改制,現在國民經濟的綜合實力已今非昔比,企業理應成為轉型升級的主力軍。
李毅中認為,“兩化”融合是我國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動力,可以從三方面抓起:一是提高現有生產要素的產出水平,把信息技術運用到節能減排、品種質量、安全生產、裝備更新等領域,提升先進,淘汰落后,創新業態,提高競爭力;二是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七大新興產業中,[FS:PAGE]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排在第一位,新興產業的靈魂是新技術,只有技術的創新突破,才能催生、支撐新興產業,新興產業一開始就要注重“兩化”深度融合促進健康發展;三是為經濟決策更加科學化和市場化提供信息基礎,如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但“上馬”熱度不減,原因之一就是市場信息不靈不準,產生誤導出現盲目擴張。包括農民的種難和賣難,如果信息有效溝通及時傳遞,就能及時調整少受損失。
近兩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熱點應積極培育加快發展。李毅中認為,“兩化”融合的當務之急還是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新興產業是未來經濟增長點,實事求是講,由于各種因素影響短時間內還難以形成國民經濟的支柱。以新能源電動汽車為例,根據規劃2015年電動車產量將達到25萬輛,占該年全國汽車產量2500萬輛的比例僅1%,在發展新能源汽車同時,還要高度關注內燃機汽車的節能減排。可以說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國民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仍然是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李毅中還指出,中國現階段并沒有“夕陽產業”,產業升級的主要意義不是“高端產業”對“中低端產業”的簡單替代,而是各類產業全方位的節約化、清潔化、信息化、服務化。只有在制造業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拓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因此,中國產業結構演變的路徑不是簡單地弱化第二產業,人為地擴張第三產業,而是必須進一步發展第二產業,使發達的第二產業進一步高度專業化、市場化,從而引導帶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相關文章
李毅中:推動無錫傳感網示范區建設
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部際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3日在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在會上表示,要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盡快推動無錫示范區建設取得實質進展。
李毅中:提升軟件產業推進物聯網研發應用
據消息,為努力營造氛圍,擴大杭州物聯網產業在國內外的影響,進一步推進杭州物聯網產業發展,12月1日,“2010中國杭州物聯網產業發展高峰論壇” 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舉行。
李毅中將出席2010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會
10月14日,工信部部長李毅中、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江蘇省省長羅志軍將出席“2010中國國際物聯網(傳感網)博覽會開幕式”并發表演講。
李毅中部長在互聯網大會上書面致辭
2010中國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今天上午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奚國華宣讀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大會的支持。以下為工信部副部長奚國華宣讀李毅中部長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