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學:智慧城市使城市生態化
“面對大城市的諸多美好,九億農民想當市民,然而,面對城市污染、擁擠、堵車等問題,五億市民卻向往著藍天、白云、綠水青山這樣的田園城市。”生活有各種圍城,城市化面前的圍城應該如何突破?
6月29日,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在北京召開以“信息時代的城市化問題”為主題的學術沙龍。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周子學從智慧城市角度給出了答案。周子學指出,智慧城市是信息網絡高度發展以后,對生態城市演進的一種新貢獻,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是物流和信息流,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智慧城市或者說生態型城市將可以較好實現。
智慧城市助力城市回歸生態化
周子學以成都“建田園城市”口號為切入點介紹了智慧城市。“田園城市和田園的城市是兩個概念,田園代表農業社會,農業社會里人類把大自然改造成田園,這僅僅是農業社會的特征。工業社會是城市、水泥森林,怎么和田園融合在一起?我認為,城市里面不可能有田園,要實現田園城市,必須進入到信息社會才能真正出現田園城市。因此,成都的這個概念非常生態化。由此,可在以森林優勢的城市建森林城市,草原可以建草原城市,濕地可以建濕地城市等,這些都是未來城市形態所追求的。”
從這個層面上看,周子學是這么定義智慧城市的,即用信息化的手段,對現代城市的功能形態布局、運行管理等進行重新整合和改造,使城市功能變成智能化的新型城市,這種城市更有利于人們在信息時代的工作和生活,是信息化和城市化融合的結果。“應該說,智慧城市是信息網絡高度發展以后,對生態城市演進的一種新貢獻,而這種演進到現在為止沒有完成,只有當城市高效、便捷、集約和農村空曠、綠色、清潔等結合在一起,才是智慧城市給人們帶來的期望,帶來可期盼的未來城市景象。”
智慧城市核心是物流和信息流
周子學認為,智慧城市的城市演進過程還在快速推進當中,它的貢獻可以從城市的空間布局、城市生態化、城市與鄉村的融合等方面,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行展望。那么,實現這些愿望的突破點是什么?周子學認為是物流和信息流。
目前來看,物流主要是靠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航空業、水運事業的發展來逐步完善,這些交通工具的發展可以縮小空間距離。而信息網的普及、提升,把城市鄉村之間的信息鴻溝徹底填平,信息化可以把空間距離降至零,因為信息具有流動性,可以即時獲取。信息網絡的普及可以把城市的信息鴻溝填平,使得人們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可以沒有障礙地獲取信息。信息網絡具有智能化的[FS:PAGE]能力,可以使得城市的其他基礎設施,比如水網、電網、氣網、路網等,都實現智能化。周子學認為,這些愿景都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關鍵是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智慧城市須分兩種類型建設
那么,針對我國目前的城市化發展進程,建設智慧城市關鍵點是什么?周子學給出“新建城市和傳統城市應采取不一樣手段的建設”方案:
首先,在現有城市建設方面,考慮到建設一座城市的成本很高不適宜大拆遷,因此,建議運用信息化的手段和創新管理對其進行改造,以逐步解決城市存在的問題,使其的生態環境接近田園。
其次,針對正在建設或將要建設的新興城市,包括新城,以及村級、鄉級、鎮,這些新城在建設過程當中,可以從一開始就按智慧城市的要求規劃建設,降低發展成本。
“這其實也是這些正在建設或將要建設的新興城市的后發優勢。”周子學強調。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成立于1986年,是國家民政部登記注冊的國家一級學術研究團體,致力于推動中國信息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發展。中國信息經濟學會旨在團結全體會員,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開展信息經濟學的研究,組織國內外信息經濟學的學術交流,提高我國信息經濟學和信息管理工作的水平,開展信息咨詢服務,促進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推進我國社會與經濟的信息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