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硅谷:物聯網產業園區的“杭州樣本”
編者按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年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從“自主”走向“世界”。“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球配置世界一流高端人才和‘類硅谷’創新創業環境”構成了杭州國家高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杭州樣本”。在國家高新區發展20年的時候,解讀“杭州樣本”對全國高新區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這是一個能創造發展“奇跡”的地方:
1990年3月,杭州國家高新區以自主創新,成果轉化起步,一張白紙,開始重彩。創業10周年,以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并形成規模;創業20周年的今天,奇跡般地轉型升級,在原有基礎上創造了以“兩網一城”為平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互聯網產業掘金“虛擬世界”,物聯網產業感知“智慧天堂”,創意產業引領新興產業創意無限……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70%。
以世界的思維謀變,以戰略的眼光布局,以服務的理念創新,杭州高新區走出一條以發展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核心競爭力,從“自主”到“世界”的創新之路。
這是一個創造了“類硅谷”創新環境,能讓人想干事、干成事的地方:
杭州國家高新區為什么能出馬云,阿里巴巴為什么能引領世界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為什么海康威視、大華科技在中國安防領域排在第一和第二位;為什么中控科技、中科微電子、中圖射頻等一批企業迅速成為行業一流;為什么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義無反顧來到杭州高新區……因為這里有一個能讓一流高端人才動情、激情,并能全身心創造、創新的環境。
這里就是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站在這塊充滿創新激情的熱土上,我們對1990年10月,原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提出杭州國家高新區的發展目標:“天堂硅谷”,有了新的認識:要成為天堂硅谷,不僅要在良好的地理環境基礎上創造“類硅谷”的創業創新環境,更要以世界的眼光,以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世界,成為硅谷的天堂,成為世界一流人才研發與產業化發展首選的戰略高地……這才是“天堂硅谷”的真正內涵。
杭州國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張耕說:我們要著力建設浙江省創新環境最佳城區,著力集聚具有世界眼光、現代理念、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領軍人才,著力培育和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融入全國發展大格局,利用海內外的智慧和資源發展自己、提升自己,帶動技術創新、產業創新、管理創新……
這正是體現[FS:PAGE]了對“天堂硅谷”的重新認識和戰略定位。
今天,我們再次聚焦杭州國家高新區,解讀特色發展“杭州樣本”,顯得尤為重要。
“兩網一城”:形成新的比較優勢
杭州國家高新區特色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實現了一次歷史性的跨越。
杭州國家高新區創辦初期的“八五”期間,主要著力于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體系建設,集聚科技產業發展要素;“九五”計劃,杭州高新區進入“跨江發展,二次創業”階段,產業發展和新區開發全面推進。經過10年發展,杭州高新區四大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以現代通訊設備制造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支柱,軟件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生物技術、新材料和光機電一體化蓄勢待發,硅單晶的制造與深度加工等具有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在全國嶄露頭角。
杭州高新區后10年的發展進入轉型升級階段。2009年,杭州高新區打造“一體兩翼”格局,2010年,強化“2+1”現代產業體系。今天,在原有基礎上有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平臺——“兩網一城”(互聯網、物聯網和白馬湖生態創意城)悄然崛起,形成比較優勢。
杭州高新區,已經成為浙江省最重要的互聯網經濟產業區。
阿里巴巴,可以說是杭州高新區發展互聯網產業的形象代言人。
阿里巴巴已經從前年的全球行業前三位,發展到當今全球第一大電子商務企業。因為阿里巴巴落戶濱江,快遞物流、網店推廣、網頁設計等關聯企業也紛至沓來。
在阿里巴巴、網易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的帶動下,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電子商務產業成為了杭州高新區近幾年成長最快的產業之一,集聚了40余家企業,基本形成了以第三方電子商務應用平臺為主流發展態勢,基于電子商務的技術服務、電子支付、現代物流、標準建設等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初具規模。
今后,杭州高新區四橋南岸將建設成“繁榮之都·不夜之城”的中國互聯網經濟示范區。
物聯網,就像是生活中升起的一朵“云”,如今“云”涌濱江。
杭州高新區域集聚了一批在物聯網技術研發領域具有競爭優勢的研究機構和骨干企業,在安防、工業自動化、在線檢測這三個領域處于全國領先,掌握了射頻識別、無線傳感器網絡、物聯網系統集成等方面的一批核心技術。根據去年的統計顯示,海康威視、大華成為全球安防企業的第四位和第十位。
杭州高新區共有物聯網企業120余家,物聯網產業已經成為全區第二大支柱產業,產值達到了294億元,已基本形成從關鍵控制芯片設計、研發,到傳感器和終端設備制造,再到物聯[FS:PAGE]網系統集成以及相關運營服務的產業鏈體系。集聚了中科微電子、訊能科技、中圖射頻、聚光科技、海康威視、大華股份、華三通信等物聯網產業鏈相關龍頭企業。
杭州高新區正著力打造中國物聯網產業示范區、長三角物聯網產業重要中心和浙江物聯網產業核心區。力爭5年內新增物聯網上市企業5家以上;擁有100項以上物聯網領域自主知識產權。
白馬湖生態創意城以“杭州速度”崛起。
從一座古老的湖,到一座令人期待的創意城,再到一個區域未來發展的重點,經過四年多的規劃建設,一座集研發、生產、展示、休閑、居住、商貿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生態創意城已基本形成。
杭州高新區文化創意產業風生水起。
動畫產業基地集聚了130余家動漫游戲類企業;先后被授予“文化部十大最具影響力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稱號;原創影視動畫產量連續四年位于全國各動畫產業基地之首……
動漫游戲,正成長為支撐杭州高新區文創產業發展的核心。此外,設計服務業、現代傳媒業、文化會展業等各種新興業態共同發展。
在設計服務業方面,瑞德設計公司專注于工業設計,3年時間銷售額從6200萬元增長到1.6億元;凹凸設計公司以下一代產品開發為理念,為超過百家知名企業提供工業設計服務……
全球配置:在世界范圍引進科技創新人才
“5050計劃”就是杭州高新區向海內外高層次創新人才發布的“英雄帖”:從2010年起,將在五年內,引進50名符合國家“千人計劃”條件的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年技工貿總收入超千萬元的留學人員企業累計達到50家。
對入選“5050計劃”的創業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三年500平方米以內的辦公場所租金補貼;兩年內最高500萬元銀行貸款的全額貼息;項目還可申報最高100萬元的留學人員在杭創業資助資金;留學人員及其創業團隊可申請100平方米住房公寓三年租金補貼,特別突出的創業項目實行“一事一議、上不封頂”政策。同時,杭州高新區每年支持全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創新創業人才的引進、培養和獎勵專項資金達到1億元。
前兩批“5050計劃”已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62名,其中:博士45人、碩士17人,有9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12人入選浙江省“千人計劃”。
海外高層次人才為區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楊立友博士等3名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5名省“千人計劃”入選者為代表的海外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隊伍領銜創辦的正泰、普尼、華儀康迪斯等太陽能企業發展勢頭良[FS:PAGE]好,促使杭州高新區的光伏產業在較短時間內達到了全市第一。周韶寧投身現代物流產業、王健和姚納新撐起了環境安全監測業務的領先優勢,周遜偉博士電池管理芯片、華紹炳博士分子診斷試劑等創業項目……
通過一系列引才聚才工程、構建創業平臺,不斷創新人才工作機制,著力優化人才服務環境。特別是在海外引才方面,從“5050計劃”到市“521計劃”、省“千人計劃”、國家“千人計劃”,杭州高新區形成了一整套引進、培育、鼓勵、扶持的政策和服務體系,人才集聚效應不斷顯現。
目前,杭州高新區人才資源總數累計12.7萬名,每萬名從業人員擁有理工科畢業生數3377人,居國家高新區前列;留學人員創業園已經集聚了818名留學回國創業人員,孵化了454家留學人員創業企業;擁有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24名,省“千人計劃”入選者38名,被授予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各類高端人才數均名列浙江省和杭州市前茅。
“類硅谷”:創造吸引世界的創新創業環境
著力營造吸引海歸創新創業的文化環境,對失敗的寬容,對冒險的推崇,這是杭州高新區形成的一種創新文化。
杭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張耕提出:要打造“類硅谷”的創業創新環境。他說,我們要集聚各類創新要素,制定實施公平、透明、有力的創新扶持政策,大力集聚各類研發機構,大力促進“研發全球化”和“研發本土化”的有機融合,在開放的環境中有效發揮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的集聚效應、擴散效應。
曾任職于國際著名安全公司十余年,并在硅谷創辦公司的范淵,兩年前,他帶著家人,從硅谷飛到杭州,在杭州高新區創辦了杭州安恒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一次硅谷精英沙龍活動中,范淵深有體會地說:“這里有著像美國硅谷那樣的仿真生態系統。”
范淵所說就是杭州高新區努力打造的“類硅谷”的區域創新環境。
杭州高新區在加大政策支持力的同時,注重對硅谷創新模式的模仿和借鑒,把創新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靈魂和核心驅動力,不斷培育、優化區域創新體系,加快創新要素集聚,加強創新能力建設,營造適宜企業和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
著力創新服務環境和支持條件。
在杭州高新區會展中心四樓,有全省首個公共云計算中心——杭州高新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這個平臺能同時為區內200多家中小企業,提供軟件開發工具超市和軟件測試環境服務,不僅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工作效率,同時為企業省下大筆費用。
目前,杭州高新區建有包括微軟軟件開發工具創新[FS:PAGE]服務平臺、英特爾軟件創新服務平臺等10多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行政服務中心、人才開發中心等四個政府服務平臺。還培育了10個特色產業園,建成科技孵化器10個。擁有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2家,目前該區有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2家,國家、省、市級企業研發中心、技術中心、工程中心200余家。
杭州高新區逐步設立了創業投資引導資金,建立了創投服務中心,引進了各類創業投資機構150余家。還借鑒美國硅谷銀行的運作機制,引進了浙江省首家專門服務科技中小企業的杭州科技銀行,通過創新金融服務,努力緩解初創企業融資難問題。積極實施專利標準品牌戰略。大手筆出臺了“1+X”一攬子新政,鼓勵企業集群發展新興產業、鼓勵自主創新促進轉型升級。
注重創新主體孵化和培育。
在杭州高新區,平均每天誕生兩至三家科技型企業。目前,全區擁有企業7000余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610家,上市企業27家,規模超億元企業233家。在這里,一家不起眼的企業,或許就是一家在該行業中掌握國際頂尖技術的知識領先企業。
近年來,杭州高新區全力引進科研“國家隊”和跨國公司全球研發機構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各類創新企業,在開放的環境中有效發揮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的集聚效應、擴散效應,努力成為全球創新研發鏈條上的重要環節。
去年11月,世界500強企業——思科中國杭州研發中心成功落戶杭州高新區,該中心是思科海外第二大戰略研發中心,總投資達1億美元,成為杭州高新區繼諾基亞西門子全球研發中心之后的第二個較有影響力的研發機構。
華三通信每年將銷售額的15%用于研發投入。2011年,華三通信獲得的授權專利位列全國第四,幾乎每個工作日從公司的研發中心就能誕生2個專利,平均每個員工擁有1.5個專利的數量為全國最高。
英飛特(電子)杭州有限公司在擁有了300多項專利技術后,設立了世界一流的企業研發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并與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外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形成了多位一體的創新體系。
五年來,杭州高新區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累計達到216.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始終保持在14%以上,約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五年來,先后承擔各類國家級科技創新項目369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獎13項,新獲授權專利6890件,發布國際標準8項,國家和行業標準138件。目前,杭州高新區已有12個項目被列為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
天堂硅谷:擁抱下一個“科學春天”
經過近二十年的建[FS:PAGE]設,杭州高新區綜合創新能力躍居國家高新區前列,產業形態由原來的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向服務經濟、新興產業并重轉變,社會結構由原來的二元分割向城鄉一體轉變,人口結構、就業結構、組織結構、利益分配結構以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杭州高新區國內生產總值從2006年170.5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400億元。論總量,并不大,但重要的是形成了在世界有影響力的有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杭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張耕說,站在新起點上,我們肩負著引領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發展的歷史使命,要率先走出一條符合時代特征、具有高新區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
看錢塘江南岸,杭州國家高新區科技大潮涌動。
今后五年,杭州高新區將堅持新興產業增量擴張與傳統產業存量提升“兩產并舉”,高新技術產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加快構建“2+1”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將高新區建設成為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示范區。
藍圖已經規劃,戰略實施全面推進。
從“自主”到“世界”,年輕而富有活力的杭州高新區正以博大的胸懷擁抱下一個“科學春天”……
相關文章
快速成功地連接物聯網產品的5個技巧
對于物聯網設備制造商來說,蜂窩物聯網是實現互聯網連接的最可靠和最容易獲得的方式之一。根據ABIResearch的數據,到2026年,全球蜂窩物聯網設備總數將達到57億。蜂窩物聯網的采用正在增長,因為它易于部署和擴展。您只需要一...
江西:到2023年底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5月19日,記者從江西省工信廳獲悉,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加快江西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江西省工信廳、省委網信辦、省科技廳等9部門聯合出臺《江西省加快推進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物聯網加速融入生活場景,智能家居設備能做什么?
智能設備和物聯網已經進入現代家庭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從您的安全系統到冰箱,“智能”電器已成為新常態。但它們真的能讓你的家變得更好嗎?或者所有這些智能家電只是另一種時尚,從長遠來看,您最終會后悔花額外的錢?讓我們來看看在家里裝滿...
京東方:物聯網創新業務打開更多增長空間
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到莫斯科城鐵列車,再到紐約商超門店,如今,物聯網創新解決方案已覆蓋全球眾多地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而這一改變的背后,正是京東方在物聯網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夯實全球半導體顯示霸主地位...
5G如何改善物聯網部署的6個示例
隨著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地進行,連接的設備數量正在快速增長。IDC數據預測,到2025年,每分鐘連接的物聯網設備將達到152,200臺。雖然這將轉化為更多的數據,從而有更多的途徑來提高效率,但對于這種數據交換來說,一個強大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