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碱窝寻觅种田的智慧--华夏物联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播放,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清纯,日本乱人伦片中文三区,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777亚洲熟妇自拍无码区

在鹽堿窩尋覓種田的智慧

專家觀點
文匯報
2012-07-10
[ 導讀 ] 在河南封丘,中科院的專家們用四十多年艱辛把這片風沙鹽堿旱澇區改造成大糧倉;由此創立的中低產田改造技術體系,將可推廣應用于黃河兩岸上億畝耕地—— 在鹽堿窩尋覓種田的智慧。

  6月,正是黃淮海平原收割夏麥的農忙時節;位于黃河北岸的河南省封丘縣,百萬畝良田里麥浪滾滾。根據河南省農業廳的測產報告,在中國科學院與河南合作的“高產高效現代農業示范工程”封丘潘店示范區,大面積畝產達到了585公斤。

  當地老人說,從前這里可是“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的風沙鹽堿旱澇區,小麥畝產不足40公斤,而且十年九絕收。

  上世紀60年代,中國科學院的專家隊開進這個鹽堿窩,建基地、搞研究、做示范,用40多年艱辛打造出一個大糧倉!封丘過去每年要吃7000多萬公斤返銷糧,如今每年輸出3.9億公斤商品糧,成了國家糧食生產重點縣。

  在中國科學院封丘農業生態國家試驗站采訪,記者感慨不已,“知識就是力量”,是科學家發現了種田的智慧,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奇跡。

  

弄清“體質”

  去試驗站的一路上,處處可見金黃的麥子密密匝匝立在田地里,仿佛一方方厚實的地毯。可是踏進試驗站,眼前的景象迥然不同:這塊地稀疏零落,那半方矮小干癟……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試驗站站長張佳寶研究員解釋,為了弄清作物需肥和土壤供肥規律,我們不得不對這些小麥做“殘酷”的缺肥處理。這里每一塊小麥地都有編號,各自擔負著實驗任務:同樣缺肥,有的單缺氮肥,有的不施磷肥,有的則不給鉀肥;一樣施肥,有的全用化肥,有的全用有機肥,有的則各用一半。

  經過20多年的養分循環實驗,科學家獲得了很多第一手信息:如不施氮肥,作物可以從大氣氮沉降中獲取部分自我補充,維持一定量的生長;與我國南方旱地長期施用化肥會導致土壤退化不同,封丘的土壤天然呈弱堿性,能夠中和化肥引起的酸化,因此連年施用化肥反而可保持高產……

  其實每個地方的土壤都有自己的特質,就像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張佳寶說,他們不僅為封丘的土壤測“體質”,也在其他地方做著同樣的工作;測準了“體質”,才能確定最有效的農業生產方式。

  “封丘的土壤發育于黃河沉積物,可以代表黃河兩岸上億畝耕地。”他說,選擇這個點做研究,成果的推廣價值非常大。封丘站于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制定的中低產田綜合治理模式,在90年代黃淮海平原大規模農業綜合開發中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糧食產量大幅提升。

  

提升“地力”

  有了優良品種,是不是靠化肥和灌溉就能保持持續高產?封丘站的實驗表明,說“是”或“否”都失之簡單。

  張佳寶介紹說,看一個地方有沒有高產的可能,首先得看水資源條件。封丘試驗站的長期研[FS:PAGE]究證實,畝產噸糧,每年需耗水850毫米左右,而這里年降雨600毫米,加上黃河側滲約200毫米,恰好夠,無需透支地下水資源,也就是說,當地有持續高產的水資源潛力。第二要看“地力”。所謂地力,是指在沒有水肥投入的情況下,土地能長出多少莊稼的能力,這是土地“體質”的綜合體現;地力越高,為獲取高產所需投入的水肥越少。

  科學家又通過親手種地,仔細分析有機肥和化肥的利弊:化肥的確可以促成高產,但無法增強土地的“體質”,結果就需要一直大量施用化肥,一旦少用,產量馬上下跌。完全施用有機肥,對土地“健體”作用很大,但由于養分需要通過轉化供給作物,產量低而不穩定。最好的辦法是有機肥和化肥混合著用,在維持高產的同時,也不斷提升地力。試驗站還研究出了許多其他提高地力的辦法。張佳寶說,地力提升后,化肥不用多施,產量便能提高。

  那一畝地究竟該施多少肥?有機肥該怎么施?科學家在長期研究中,逐一找到了好方法;這些技術的推廣,將給我們國家帶來重大的生態環境效益。他們希望再過10-15年,將這片要靠化肥長莊稼的瘠薄土地改良成肥沃土壤——“就像一個人,我們非但要治好他的病,還要讓他變強壯。”張佳寶說,如今河南省還有5000萬畝中低產田,如果按“封丘模式”全部改造成肥沃良田,將能為國家貢獻上億斤糧食;若再推廣到整個黃淮海平原,貢獻更不可估量。

  

推進田頭

  從試驗田得出的結論,還得到大田里去驗證。在封丘,科學家們建立了好多個千畝、萬畝示范田。

  首先,所有示范田都要搞高標準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潘店萬畝示范田,記者看到,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機電井配套,隨時能灌能排,同時適應大型機械化作業。

  記者還在田間看到了一些小鐵箱。試驗站一位博士說,這可是高技術裝備,里面裝了許多監測傳感器和信息傳輸系統,它負責監測溫度、監控田里的水肥鹽分狀況……不斷把數據通過中國移動的網絡實時傳送到數據處理中心,科學家分析判斷后,把耕作提示通過手機和電視傳送給農戶。

  “這樣一個監測站,成本不過1200多元。”不過博士也有個小煩惱:這東西太新奇,農家娃兒經常把它們從土里拔出來想瞧個究竟,“那我們只好反復修了,實在也沒更好的辦法。”

  封丘的農民們對中科院的這些專家又服帖又感激,多年“潤物細無聲”的技術推廣給了他們實實在在的實惠。除了將試驗站的研究新成果一批批搬進示范田展示給農民看,研究人員還一次次跑到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FS:PAGE]搞推廣。試驗站副站長周凌云研究員在封丘一呆29年,跑遍了每個村。他說,要讓農民接受新技術,就得把自己變成農民,在零距離接觸中把技術一點點轉換成最好上手的操作步驟,用農民最能聽明白的話教會他們。比如教施肥,說氮磷鉀比例就不行,要說清楚用哪幾種肥、每種一畝地施幾公斤,等等。

  挑選適合當地的麥種、田間栽種什么樹合適、什么時候澆多少水最好、作物如何防病……如今,試驗站創立的新一代中低產田改造技術體系,已在封丘做了5年大面積驗證、示范和推廣,還在河南禹州、西平、潢川、方城4縣做了近3年大面積擴展示范和推廣,證明效果極其顯著,目前已被列入河南省政府科技增糧推廣計劃。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