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硬件掌門人:用“智慧的運算”應對時代挑戰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雙城記》中的這句名言,在100多年后的IT產業中依舊適用。好,在這個時代,社交網絡、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紛至沓來,IT的角色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壞,挑戰和機遇這對雙生子總是接踵而至,在新的時代大潮中謀得生存或許并不困難,難能可貴的是在新的挑戰中繼續挺立潮頭。
我們正處于一個充滿數據的時代,從消費者,到企業,每天都在產生著巨大的、多種多樣的數據;為儲存并處理這些數據、并從數據中挖掘出更大的價值,IT架構也在不斷的復雜化;緊接著,IT的運維問題也隨之而來,根據IDC報告,由于部署、維護和更新,IT人員面臨著不必要的延誤和成本支出,一般情況下,企業超過70%的IT預算都花在運營和維護上。
另外,據統計,通常企業建立軟硬件基礎架構就需要耗費4~6個月;將近2/3的組織由于部署新的IT功能而推遲了進度;超過一半的IT人員在進行基礎架構升級的時候經歷過停機…那么,企業該如何解決這些IT中的難題?這個話題有些大,但并非無解。在IBM硬件掌門人Rod Adkins先生眼中,“智慧的運算”是幫助客戶應對IT挑戰的方法。

IBM STG總經理Rod Adkins
Rod Adkins,IBM全球高級副總裁、系統與科技部(STG)總經理,作為IBM硬件部門掌門人,Rod先生掌管著IBM半導體、服務器、存儲、系統軟件及零售商解決方案等各個方面的業務,同時負責涵蓋全球生產、采購和客戶執行的公司集成化供應鏈,2011年,STG全球為IBM貢獻了190億美元的營收。而Rod先生本人,曾被《財富》雜志評選為美國最強有力的50位黑人執行官之一。
用“智慧的運算”應對挑戰
時隔十幾年,Rod先生再度造訪中國,作為IBM STG全球領導人、以及為IBM服務近30年的一名老“IBMer”,Rod先生對于“挑戰”的話題總是顯得樂觀而自信:“當前全球IT領域有了令人振奮的發展趨勢和挑戰,現在每天有大量數據和信息生成,這為大數據分析提供了機會;數據中心的挑戰也為IT提供了新機會,比如云計算,能降低數據中心成本;IBM希望通過智慧的運算,實現智慧的地球的愿景。”
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戰略,IBM認為,通過IT,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可以變得更加“智慧”;而2011年IBM所提出的“智慧的運算”,正是實現“智慧的地球”其中重要一步:“智慧的運算有三大特點:為大數據設計,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洞察,提供更好的分析能力;優化的系統,系統進行了很好的集成,為應用負載、為任務而優化;通過云計算管[FS:PAGE]理,幫助客戶降低在基礎架構中的成本,通過集成云計算能力,讓產品和方案為客戶提供更高的經濟效益”,Rod先生這樣描述“智慧的運算”。
通俗而言,“智慧的運算”是通過IBM的硬件和軟件技術,幫助企業客戶提高運營效率、優化工作負載性能,同時降低總體擁有成本。面對當前全球客戶所面臨的挑戰,比如如何將IT預算更多的用于創新、將新的解決方案交付市場,而不是將大部分預算用于運維。對此,Rod先生表示:“智慧的運算是幫助客戶應對這些挑戰的方法,能夠讓客戶更好的利用現有的平臺,不必有太多的投入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為了幫助客戶實現“智慧的運算”,Rod先生表示,IBM STG針對客戶不同應用及需求,提供了最為全面和廣泛的產品組合,其中包括具有卓越系統管理和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zEnterprise主機;性能和系統優化的Power System;基于x86工業標準的System x;幫助客戶更好的管理關鍵數據和關鍵信息的System Storage存儲;以及“內置專家技能”、“開創計算新紀元”的PureSystem。
“內置專家技能”,PureSystem不同于“一體機”
如今,IT領域出現了新的變化,社交網絡、Web2.0、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崛起讓客戶更加注重應用的落地,需求決定產品,傳統的以產品為中心,正在向以“應用”為中心轉變。客戶更加關心的不再是獨立的產品,而是一體化的解決方案。于是,“應用定制化”以及軟硬件結合的集成化產品登上舞臺,已然成為IT產品發展的新趨勢。作為引領IT百年的企業,IBM自然不會錯過這一機遇,“內置專家技能”的PureSystem,正是其中的代表產品。
今年4月,IBM正式推出了“專家集成系統”PureSystem,對于這款產品,IBM曾給予其“開創計算新紀元”的高度評價,并稱其為“實現智慧的運算”的重要產品,足見IBM對于PureSystem的重視程度。“集成化”對于IBM來說并非新鮮事物,從最早的大型機,到后來的Power System,都是采取的一種“系統堆棧”的設計模式,本身就是一種軟硬件集成的系統,那么,PureSystem所謂的“集成”和IBM以往的作法有何不同?
“未來硬件的發展趨勢是集成在一起,優化后能交付更高的價值。未來企業在技術、硬件、軟件上集成的更好,才更有地位。IBM已經有一段時間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如大型機、Power系統等,專家系統延續了這種技能和方法”,Rod先生這樣說。所不同的,PureSystem除了集成了服務器、存儲、網絡、OS、軟件等部分,最重要的是集成了“專家技能”,內置專家模式,“[FS:PAGE]是為優化性能和效率提供經過優調的解決方案,將通過對整個系統實施集成管理來簡化IT生命周期中的每一個環節,還將通過預配置來支持特定的業務或行業解決方案,以便將設置和部署時間從幾周縮短為僅僅幾小時。”
筆者理解,“性能優化”和“預配置”是專家系統的鮮明特點,將IBM專家的經驗和技能融入其中,針對不同應用提前做好優化配置,將客戶在系統配置、優化、管理、建立業務過程中的參與度盡可能降低。Rod先生介紹說,PureSystem是一種為應用而生的集成化產品,推出后就已經支持超過3700種應用,現在有超過190個ISV已經根據專家系統來優化他們的產品,如紅帽,SAP,博隆興中等。看上去,PureSystem就像一個企業級的“Apple APP”,客戶可以根據需求來選擇他們的應用。
PureSystem家族目前有兩個成員,面向基礎架構層面的PureFlex,以及面向平臺層面的PureApplication:“基礎架構系統PureFlex在上個月開始出貨,平臺級別的PureApplication系統將在第三季度交貨。PureSystem可以在多個架構上運行,不管是Power還是x86;而且能支持多種OS運行環境,Unix、Linux、Windows;還支持廣泛的虛擬化系統,如Hyper-v,KVM,VMware,是當前推向市場的最靈活的系統”,Rod先生這樣說。
談到和當前集合了軟硬件的“一體機”的區別,Rod先生認為,“一體機”更多的是將硬件、軟件、閃存等部分“包裝”或者“封裝”到一起,而PureSystem是真正的“集成化”的產品,其中內置了很多知識,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相比“封裝”,“集成”的成本要更高一些。
“百億億次”正在路上
不僅僅是PureSystem,HPC同樣是IBM硬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IBM的傳統強項。在今年六月發布的全球Top500超算榜單中,IBM“紅杉”一舉奪魁,另外,在排名前十的超算系統中,IBM占據半數;在500套超算系統中,IBM系統有213套,同樣接近半數,無論排名還是占有率,IBM在超算領域的統治力已然毋庸置疑。
提到超算的表現,Rod先生頗為自豪:“排名第一、第三、第七、第八的系統都是基于藍色基因/Q,第四的系統是基于x86架構”。Rod先生介紹說,回顧IBM超算發展,petaflops(千萬億次/每秒)的計算能力IBM在幾年前就已經實現,近期又實現了10 petaflops級別的計算能力(“紅杉”計算能力為16.32 petaflop/s)。未來IBM已經做好了準備,100 petaflops預計會在2015~2016年實現,而超算界的下一個共同目標“百億億次(Exascale),預計將會在2020年實現。
Rod先生表示[FS:PAGE],IBM超算系統中,加速器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向百億億次邁進過程中,加速器仍然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目前超算的挑戰并不僅限于硬件,最大的挑戰是軟件和編譯器、以及數據庫及相關的工具和優化器。
看好中國業務發展
還記得去年在采訪IBM STG大中華區領導人唐華先生的時候,他曾表述過IBM STG的三大業務重心“技術、解決方案和新興市場”。Rod先生本次訪華,再次肯定了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的重要作用:“中國是IBM整體戰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IBM對于中國未來發展非常看好,會進一步投入資源。硬件部門中新興市場起到了很大作用,營收有30%來自新興市場,預計2015年能達到40%。所以能看到中國,以及其他新興市場,如巴西、東歐,都是IBM戰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Rod先生認為,加大對中國市場投資不僅對新興市場具有重要意義,并且有利于全球市場的發展。
“我對中國市場非常看好,之所以來到這里,是因為這里有非常優秀的團隊,我很喜歡這個國家”,Rod先生這樣說。
相關文章
IBM物聯網技術中心落戶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IBM華中云計算中心運營 智慧襄陽邁進"云時代"
近日,IBM華中卓越云計算中心在襄陽高新區啟動運營,智慧物流、智能城市、移動互聯、云數據分析等應用系統將引領襄陽進入“云時代”。
2012 IBM智慧西藏論壇召開 發展信息化
2012 IBM智慧西藏暨IBM西藏分公司開業慶典在西藏拉薩隆重召開。西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辦公室主任楊中華,西藏自治區信息協會副會長、西藏大學教授大羅桑朗杰,IBM大中華區副總裁周憶,IBM大西區總經理劉文超,IBM西藏分公司...
從分散到集成:IBMS 系統如何重塑建筑運維管理格局
傳統建筑運維因信息孤島效率低下,IBMS系統通過集成技術打破壁壘,實現統一管理,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20%以上,重塑行業智能化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