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鋼總工郭雨春:信息化建設是心靈的服務
首鋼自動化研究所位于石景山楊家坡,傍山。也正是這獨特的地理優勢,使得首鋼自動化研究所總工郭雨春養成了每天早起爬山的習慣。由于郭總工作忙,我們的采訪時間在改了幾次后終于確定下來。采訪當天,熱情的郭總更頂著午后的烈日出來迎接我們,讓我們頗為感動。作為地地道道的老首鋼人,郭雨春從1968年來到首鋼至今已經44個年頭,說他與首鋼信息化事業共同成長恰如其分,而談起首鋼信息化建設,這位資深的首鋼人也很快打開了話匣子。
同舟共濟44載
IT商業新聞網:作為信息化的專家,您已經在首鋼工作44年之久,可以說與首鋼信息化共同成長。請您簡要談一下首鋼信息化的發展歷程。
郭雨春:我是1968年到了首鋼,到今年正好44年。其實在上大學之前我已經開始在首鋼工作了,當時是在自動化研究所軟件室。大學畢業后回到首鋼,正好趕上首鋼大規模進行自動化、信息化開發與工程建設。當時燒結生產的自動控制系統中已經有了除塵控制,清潔化生產的概念已經開始實施,全國冶金行業第一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也是那時候在首鋼建成投入使用,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這也是首鋼信息化的第一個階段。
90年代初,首鋼迎來第二次信息化浪潮。當時一些軟件已經不適合首鋼的發展,于是我和同志們一起,組建了首鋼第二次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有了第一次的考驗,這次信息化內容和水平都有了明顯提高,特別是一些管理模型如財務成本分析、利潤預測等,都開始實施應用。
第三次信息化是新世紀后,當時我們用一年半的時間親手建設了首鋼千兆主干網絡系統,這個項目也獲得了北京市科技進步獎。2004年,結合首鋼的管理變革,首鋼ERP系統建成并投入使用,實現了鋼鐵主線主要業務運行的物資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三流合一。到現在,首鋼的ERP系統已經順利實現從ERP4.7到6.0的平滑式升級,為首鋼進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后來首鋼經歷了搬遷,遷鋼也實現了集中式管理,所有機房在北京,特別是打破了先把制造業主體投產以后再上信息化的傳統做法。我們的信息化是從基建一開始就介入,成本、工程量、計劃進度安排、質量、采購這些同步進行,做到了主體建設投產,信息化投產。2007年以后的信息化建設首先是在現有基礎上完善,另外是對數據的挖掘分析和利用,特別是數學模型的開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隨著信息化建設,整個管理流程建立起來,[FS:PAGE]但是數據資源有很大浪費。數據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時效性很強的資源,同時也是一種資產,如果不利用,勢必造成很大的浪費。如果很好的利用,對整個管理生產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冶金企業不僅是大的耗能單位,也是產能單位,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煤氣,傳統做法就是大量放散掉了,而現在就是收集起來實現循環利用。不光要節能還要減排,產生新的能源。因此,要做大量的數據分析工作。對管理上的科學性預測性更強,生產控制上也更嚴格。軋鋼后鋼的表面應該很光滑,不應有缺陷,現在生產環節中可實時檢測分析并通知給生產,有問題馬上解決,而不像過去生產完才發現問題,可損失已經造成了。在數據挖掘分析和優化過程中我們也有幾個收獲。一、對模型有了新的認識;二、自動化和信息化關系上有了新的認識,傳統意義上自動化與信息化是獨立的,而現在兩化融合大背景下出現幾種關系:工業化、自動化、自行化與信息化、信息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與工業化的問題應該理解為信息化是高級的自動化,也就是說自動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是信息化,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結合的初級階段是工業化與自動化的結合。
與用戶心靈溝通
IT商業新聞網:您曾說過,生產過程控制不能僅僅停留在單某一環節上,而是要將整個流程統一起來,依靠技術創新體現企業自身水平。您是如何看待當下不斷創新的應用技術的?
郭雨春: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源泉,不論是管理還是生產都要創新,如果沒有創新精神,企業就止步不前,甚至倒退。尤其在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更要不斷迎接新的挑戰,不斷采用新的手段。每一項技術手段都會改變人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思維方式等,不創新還停留在以前的思維狀態,就無法接受新事物,就無法前進。首鋼也是在不斷創新中發展,先以物聯網為例,物聯網技術就是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階段,物聯網技術源于數字,不管是管理還是從生產都集中到一個數據上,數據的準確性和精度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如果給你假的數據,結論肯定不正確,因此,數字的精度決定了結論的精度,這里面有個短板效應,某個數字的精度是千分之一,其他是萬分之一,那么整體精度就是千分之一。所謂的物聯網是把過去沒法檢測到的數據能夠檢測到,而且能夠傳遞回來,這也是信息化技術發展的里程碑。物聯網之后是云計算。提的更多的是信息化服務,信息化是為了社會服務的,在企業是為了企業服務的,要讓企業舒舒服服的生產才能取得好的效益,[FS:PAGE]服務要作為產品,從理念上有新的詮釋與認識,通過首鋼信息化發展的歷程,我們把服務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層面是微笑服務。IT部門是被動的,你打電話來,我去給你修,修的過程中我始終要保持微笑;第二層面是主動服務。我們講的是貼近服務,主動配合其他部門做事情。現在這個階段是心靈服務。用心來服務,和用戶之間建立心靈的溝通和心靈的碰撞。我想到了你還沒想到的,并提前給你做到。這也是我們IT部門理念的不斷提升的體現。如果連微笑服務都做不到,那么你就沒資格進入我們這個門檻,所以說做信息化一定要有服務意識,一定要用心服務。
三招做出“眉目”
IT商業新聞網:針對首鋼現在的發展情況,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工作有哪些?您是如何看待信息化投入所取得的回報率的?
郭雨春:目前首鋼北京地區已停產,但總部是在北京,總部經濟不同于下面的實體單元,也不同于原來的鋼鐵公司。原來鋼鐵公司直接抓生產,現在總部不抓生產,只抓資本運營,錢該往哪里投,回報怎么樣,各生產單元間的運作情況怎么樣等,另外就是建數據中心,這也是信息化發展到一定程度要走的路。數據中心是為首鋼生產、管理、市場服務,此外,整個經濟地區有很多用戶,小型高科技企業沒必要自己建機房和維護,首鋼就可以提供主機,為他們的通訊服務。你可以在地球上任何一點,視頻數字語音集中到一起,通過物聯網技術,為市場服務,這時候就實現了地球村的概念。建設高效的生產指揮系統是所有制造業的發展方向。云計算等新應用技術的出現提供了技術支持,這也必將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關于信息化回報率的問題,企業上信息化初期往往會覺得信息化投入是個無底洞,但我舉個例子就可以說明問題。防火,你需要買滅火器,而且每年要換新,而一旦不買,著火怎么辦?那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每年買滅火器的投入能算產出么?這就說明當你對它的需求還不是很旺盛的情況下就會覺得投入是浪費,但當生產主體發展到一定程度,比如現在的首鋼,離開信息化就無法煉鋼的時候,它就是生產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生產的主體設備之一。這時候,沒有信息化是不行的。
IT商業新聞網:扎根首鋼44年,首鋼的信息化團隊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作為信息化工作的專家,您覺得必備的素質有哪些?
郭雨春:團隊建設時候,我們也曾面臨人員只懂工藝不懂信息化的問題。于是我們自己培養,在信[FS:PAGE]息化隊伍中有意識的增加一些工藝管理人員,專業人員。比如在做公司級項目時候,團隊里各部門都要有人參加,形成一個三結合的團隊。另外,要求搞管理的人員要學習計算機,信息化人員也要懂管理,并且作為培訓目標來做這件事。因為你只有學進去了,懂行了才能和別人有共同語言。我們雖是自動化研究所,但有很多搞工藝的,一進門你就可以看到我們的煉鋼室、煉鐵室。煉鋼室的主任是學工藝的,他在領導著學計算機的和學數學的人。因為現在信息化的編程已經不是問題,關鍵是對架構的設計,因此架構師要懂工藝和管理,架構才能合理。
我覺得想把信息化做出點眉目,必須做到以下三點:一、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嘩眾取寵,明天就要拿出點兒成果,要清楚信息化是長期過程,不是立竿見影的。二、要學習。我到現在仍然在學習,因為沒有學習的韌勁兒,會很難接受新的東西。三、要有團隊精神。信息化時代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要想出成績必須是團隊出成績。
相關文章
國網公司印發意見 全面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下稱“國網公司”)14日透露,近期已印發《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關于全面深化改革奮力攻堅突破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底,推動“兩網融合”(堅強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業務新體系落地...
2021年5G建設將保持適度超前的態勢
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肩負著國家新發展的重大使命。5G作為網絡強國建設的排頭兵,格外備受關注。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建設了超過71.8萬個5G基站,5G投資也超幾千億,現已基本覆蓋全國所有的地...
《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解讀。
《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解讀。9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科技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能源局八部門針對當前物聯網產業發展現狀,以及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