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云計算在中國成大忽悠
8月31日消息,移動互聯網時代,“云計算”概念逐漸火爆,各大IT公司紛紛推出“云產品”“云服務”“云中心”,針對這一現象,率先在中國拋出“云計算”概念的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表示,“暈”計算“霧”聯網,儼然已成為兩大忽悠經費、土地的工具。
目前在全區范圍內,云計算喊得最響的、新聞報道最多的,非中美兩國莫屬。不過,云計算在中國市場被缺乏理性地熱炒,兩者區別在于:這邊天天云大樓落成,那邊天天云服務發布;這邊各IT公司產品沾水貼云標簽,那邊云服務專業公司叢生;這邊大手筆都有政府身影,那邊云運營商都早已向企業收費運營。
李開復曾說,“不忽悠的云計算在國內可能碰到的問題:你們需要多少畝地?不需要?沒有地怎么做云計算?你們做平臺?我們叫做地基呀!服務?一旦地批下來,你要做第三產業你就做啊!需要開發者?連開發商都說錯!你們連房地產開發商都沒有,怎么做云計算?難道你是忽悠的?”
針對云計算的安全問題,李開復此前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人們心中總有一種心態,覺得放在身邊,看得到、摸得到就是安全,看不到、摸不到就是危險。數據存儲在亞馬遜、騰訊這些大公司,他們搞掉一次就要付出巨大代價,所以相對來說是安全的,而放在自己口袋則容易丟失。大公司要為自己的信譽付出責任的,所以用戶還是要學著相信他們。
李開復還認為,目前沒有任何移動互聯網新應用可以離開云,如二者無關,說明這項應用前途不大。建議創業者使用通用開發平臺。國外亞馬遜已出現,可惜國內暫無。目前開發平臺已整體便捷化,原因有三,一是可以利用“彈性云”,二是利用開源軟件,三是技術發展程度已使開發過程由難變易。
此外,云計算是創新工場最看好的四大方向之一,不過受云服務瓶頸限制,截至目前,也僅僅投資了兩家。李開復指出,中國云服務發展的主要瓶頸在于,用戶對信息托管到云端的信用安全質疑和尚未建立良好的付費習慣。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