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長寧“E”浪接“E”浪 構筑智慧高地
越來越多的上海市長寧區居民開始擁有自己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可在區內多家醫療機構共享。“健康云”不但省卻了多家醫院重復檢查的麻煩,還可以量身定制健康服務。又如,車輛從進入上海市長寧區開始,裝載著車輛牌照識別系統的所有路口視頻監控攝像頭會清晰地留下車輛的身影。借助于區內設置的各個視頻監控點,不僅“看得見”而且“看得清”。“平安云”助力市民出行安全。
長寧區與云計算應用服務企業進行合作開發,不斷推進政務云、健康云、教育云、商務云的建設。如果說“騰云駕霧”是仙人們飛天的法術,那么長寧區則是利用“云計算”技術展現服務大眾的“云”智慧。而實際上,云計算只是長寧用科技打造“智慧高地”的一招棋。
建設“智慧高地”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但如果真的需要簡明扼要地概括,可以用"3個E"來表述,那就是"E-government"、"E-business"、"E-community",即數字政務、數字商務、數字社區。”長寧區區長李耀新這樣表述。
8月29日,上海市長寧區召開科技創新大會,學習貫徹國家和上海市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總結近年來全區以“智慧高地”引領科技創新取得的成績,部署今后一個時期科技創新任務。李耀新區長認為,長寧區提出打造“智慧高地”,既是對“數字長寧”的功能提升,也是落實上海“智慧城市”戰略的具體體現。“十二五”期間,長寧將在打造“智慧高地”的發展戰略中,全面對接全市“智慧城市”建設的規劃、項目和政策,力求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產業化、信息化應用和信息化運行保障等方面進行探索和突破。
鋪“E”道信息化之路
要想富,先鋪路。而通往“智慧高地”,首先需要鋪上“信息化”之路。在長寧邁向“智慧高地”的過程中,與電信聯手推進“數字惠民城市光網進社區”實事項目,踏踏實實地做著鋪路者的工作。
截至目前,全區光網覆蓋率已經達到了96.2%,重點區域的無線熱點覆蓋1123個,信息化基礎設施在上海中心城區中處于領先地位。
長寧區提出了明確的目標:2015年前,實現光纖接入能力基本全覆蓋,家庭平均接入寬帶50Mbps,家庭寬帶普及率達到95%以上目標,并進一步提升網絡傳輸質量和穩定性。在目前2G、3G已基本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完成虹橋貿易中心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試點(LTE),基本消除2G、3G信號盲點,在長寧區大型綠地、醫院、中山和天山商業區實現公眾適度免費上網。
今年5月,長寧區在“三網融合[FS:PAGE]”的內容應用上率先推出東方有線長寧便民服務平臺。長寧區居民驚喜地發現曾經的“看電視”現在變成了“用電視”,“智慧電視”已成現實。基于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的創新服務應用的長寧便民服務平臺整合了長寧區情介紹、科普之窗、便民糧站、菜籃子、交通信息和天氣預報等功能。該平臺不僅是個突破,也成了以電視為載體的新技術應用,積極開展以電視醫療、電視教育、電視娛樂生活等為應用的三網融合項目的突破口。
一個“三網融合”應用城區正從“E”道上走入尋常百姓人家,給人民帶來的是“幸福感”。公共數字中心、無線街道、智慧高地社區體驗中心、城市光網、戶外電子閱報欄……曾經掛在長寧老百姓口中的新鮮詞,如今一一成為精彩數字生活的一部分。
位于長寧區仙霞街道的逸仙第二敬老院是上海第一家完成數字化改造的“數字敬老院”,信息網絡讓敬老院里的老人們過上了豐富多彩的信息化生活。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為其提供的多種信息化產品如寬帶、視頻通話、“全球眼”等的使用,讓子女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實時了解父母的起居生活情況。今年6月,長寧區首家“溫馨家園智慧生活社區智慧高地體驗應用中心”在北新涇街道新涇五村落成并對外開放。該中心主要提供高清IPTV、無線網絡和智能家居等智能應用的體驗服務。
長寧區領導介紹說,高度重視解決民生問題是長寧的終極使命,推進信息化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應用滲透是智慧長寧的大藍圖。在教育領域,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探索并推進數字化教學模式,已建成數據中心、一卡通、管理通、網絡課堂等信息系統,為區域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建設“未來教室”、“無邊界學習”、“網絡課堂”、“多樣化學習終端”等項目,促進區教學方式變革;在衛生領域,推進數字化醫院、社區居民健康檔案、藥品網上采購監管等信息化體系建設,為市民提供安全、高效的衛生服務奠定了基礎。“遠程社區醫療”、“經信網”等系統,構建醫療在線咨詢、遠程醫療服務等網絡虛擬健康體系,實現對社區醫院聯網體系向家庭延伸;在機場、交通樞紐、公共場所等重點通道和區域部署空氣監測、體溫檢測、紅外探測等專業醫療傳感設備,建立公共衛生快速防控體系;在社區服務領域,開展了基于實有人口的社區事務受理、社區生活服務等信息系統建設,推進了社區管理與公共服務數字化、精細化。大力推進社區事務服務提升工程、社區便民服務信息系統項目建設、老年人關愛項目、社區服務體驗項[FS:PAGE]目。長寧提出居家養老“智能化”,實施“智慧社區”行動,打造百姓幸福家園。目前華陽街道“電子走訪”、“電子巡查”模式在全區推廣。
“通過打造"智慧社區",使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智慧高地"的好處”,長寧區委常委、副區長杲云說。“智慧這個領域的擴展有很多內容,只有圍繞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娛樂,這些都是我們要推進的。”杲云副區長同時說,在出行、購物、交通、氣象等各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智慧”。
多“E”點“智慧產業”
長寧區作為上海市中心城區之一,位于上海中心城區西部,在靜安區、閔行區、徐匯區和普陀區包圍中,它處于滬寧發展軸和滬杭發展軸匯合的“Y”形支點。
僅有37.19平方公里的面積意味著面臨資源環境約束發展的問題更為突出。然而,2011年,信息服務業企業共1073家,總稅收18.18億元,同比增長23.36%。2012年1—7月,信息服務業實現稅收15億元,同比增長22%。
2012年,“數字長寧”的發展戰略已經走過了11個年頭,長寧區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更明確提出建設“智慧高地”的設想在上海市信息產業布局的版圖上,長寧區要搶占“智慧”的橋頭堡。早在2009年,長寧就設立了第一批上海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產業基地。
數字的背后是信息化武裝下的一條條“智慧產業”和集聚效應。“智慧”是數字技術研發和產業的結晶,是智能化的延伸,信息化的應用實為“智慧高地”的核心引擎。
“長寧區作為上海市的中心城區之一,轉型發展起步相對較早,近年來經濟發展的態勢總體也比較好,第三產業稅收占全區稅收比重達到了95%,基本形成了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加快轉型,從某種程度上說,轉型發展的要求更高、難度更大。長寧區"十二五"規劃提出要重點發展以貿易為引領的現代服務業。這是長寧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 長寧區委書記卞百平表示。
作為主要依靠商業企業支撐的城區,長寧區電子商務發展區位優勢明顯。虹橋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史泰博、攜程、易貿等一批電子商務龍頭企業聚集長寧,形成了良好的產業聚集效應。以此為契機,軟件產業、數字媒體產業、IT制造及解決方案供應、IT供應鏈、物聯網和云計算也群雄并進。涌現出諸如、希姆通、農業信息、富凱網絡、新物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商貿流通和專業服務縱深發展使長寧的經濟持續發展。
長寧區用信息化的手段不斷提升產業能級,拓展新的貿易業態。以新業態貿易、內容服務、用戶[FS:PAGE]體驗等為發展方向,長寧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機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向擁有產業核心競爭力、渠道控制力的產業轉型,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新態勢。如:承擔國家863專項3TNet的未來寬帶;擁有1000萬用戶,致力于構建中國廣電第一“視頻云”的百視通;中國領先的城市生活消費指南大眾點評網;以及聚集貿易價值鏈的上海數字貿易與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基于電子商務的大宗商品現貨電子交易平臺等功能性應用平臺。
用智慧貿易來引領現代服務業發展,更有助于產業內的企業互相交融合作。美華公司通過“貿易云”的方式挖掘大量進出海關的貿易信息,衍生出物流、融資、報關等相關配套服務,形成雙贏局面。數字化、集智化,貿易信息化平臺、長寧融資服務平臺等平臺經濟不斷地促進長寧的可持續發展。類似的信息化手段還用于傳統的節能產業。事實上,通過搭建節能監測平臺,長寧區對超過1萬平米的重點樓宇,都要求做到電力實時分向計量。采集這些樓宇的用電情況,挖掘出每一棟樓的節能潛力。而傳統的網絡經濟、融合經濟依然離不開“智慧高地”的打造。
長寧區一直印證著應用、研發和產業聚集的信息產業布局的思路。考慮到自身的定位和功能,長寧區將金融、電子商務、多媒體、軟件服務等“智慧”型產業列入規劃,并在企業引進過程中,遵從產業聚集和關聯的規律。政府、企業和產業之間形成互為魚水的關系。
張江長寧園從東部的多媒體產業集聚,到中部長寧信息園中小軟件企業集聚,最后在西部臨空實現生產性服務業、軟件及信息服務業企業總部及企業研發總部的集聚,電子商務、通信軟件、IT供應鏈、數字內容四大領域相互支撐。
2011年底發布了《長寧區鼓勵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長寧區鼓勵科技創新操作細則》,同時,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目前正在醞釀起草《長寧區鼓勵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相關政策》,主要針對電子商務企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業務拓展等功能性項目的投入給予政策支持,將通過一系列的產業政策優化,全面推進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智慧產業發展。
探索永無止盡。如今,長寧區以三洲迅馳、視云科技等為引領的“智慧電視”,以易貿、數字貿易等為引領的“智慧貿易”兩個創新熱點,申報上海市創新熱點。未來將以“智慧電視”和“智慧貿易”創新熱點為基礎,帶到產業發展,引領這兩個產業走在全市乃至全國的前列。
機制鋪墊“智慧高地”
事實上,在上海17個[FS:PAGE]區縣里,長寧區是第一個將全力推進數字化、建設“智慧高地”提升到一個區的發展戰略高度來做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長寧邁出的每一步都要求扎實穩重。從2003年開始,長寧區正式制度化的科技創新常態化管理已是有口皆碑。如今,創新驅動、轉型發展,長寧區編制了《關于落實“數字長寧”內涵、實施“智慧高地”戰略調研報告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并確定了55個智慧高地建設項目。
如果說“3E”是張縮略圖,54個目標、進程明確的智慧高地建設項目則是呈現在民眾面前的“3D全息影像”。
根據《區行動計劃》,55個智慧高地項目包含基礎設施類4個,電子政務類13個,數字惠民類25個,信息產業類13個。目前,已建成18個項目,有25個項目正在建設,還有11個項目正醞釀啟動。到2015年,將完成“智慧高地”框架體系建設,建成“建設集約、資源共享、應用深化、環境完善”的電子政務框架,實現覆蓋城區、惠及人人的信息化普遍服務,實現智慧產業創新與轉型發展,建成上海“智慧城市”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區行動計劃》同時提出了完善組織體制、強化分工落實;細化工作方案、強化配套保障;引入創新評估方式,加強項目管理、強化監督評估。
長寧區科委主任林可嗣介紹說,借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革命發展成果,全面采集社會管理者和社會參與者所需要和使用的數據,如城區政治、經濟、治理、人口、環境、文化、生活、商務等,然后對這些數據源進行篩選、將其智慧化。利用高速有線、無線寬帶和混合云計算應用服務平臺,長寧區不斷提高城區運營和發展的指導能力和管控能力,提高資源共享程度、提高辦公效率、減少能源消耗。
在這個“騰云駕霧”的時代,區域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折射出一個城市探索經濟轉型的路徑;如何將以信息技術、云計算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融入城市轉型的頂層設計,正在不斷地考驗著政府智慧。據悉,到2015年,長寧區將率先建設成為智慧產業發達、社會管理睿智、大眾生活智能、環境優美和諧、國際化程度較高的智慧城區。
長寧區與云計算應用服務企業進行合作開發,不斷推進政務云、健康云、教育云、商務云的建設。如果說“騰云駕霧”是仙人們飛天的法術,那么長寧區則是利用“云計算”技術展現服務大眾的“云”智慧。而實際上,云計算只是長寧用科技打造“智慧高地”的一招棋。
建設“智慧高地”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但如果真的需要簡明扼要地概括,可以用"3個E"來表述,那就是"E-government"、"E-business"、"E-community",即數字政務、數字商務、數字社區。”長寧區區長李耀新這樣表述。
8月29日,上海市長寧區召開科技創新大會,學習貫徹國家和上海市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總結近年來全區以“智慧高地”引領科技創新取得的成績,部署今后一個時期科技創新任務。李耀新區長認為,長寧區提出打造“智慧高地”,既是對“數字長寧”的功能提升,也是落實上海“智慧城市”戰略的具體體現。“十二五”期間,長寧將在打造“智慧高地”的發展戰略中,全面對接全市“智慧城市”建設的規劃、項目和政策,力求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產業化、信息化應用和信息化運行保障等方面進行探索和突破。
鋪“E”道信息化之路
要想富,先鋪路。而通往“智慧高地”,首先需要鋪上“信息化”之路。在長寧邁向“智慧高地”的過程中,與電信聯手推進“數字惠民城市光網進社區”實事項目,踏踏實實地做著鋪路者的工作。
截至目前,全區光網覆蓋率已經達到了96.2%,重點區域的無線熱點覆蓋1123個,信息化基礎設施在上海中心城區中處于領先地位。
長寧區提出了明確的目標:2015年前,實現光纖接入能力基本全覆蓋,家庭平均接入寬帶50Mbps,家庭寬帶普及率達到95%以上目標,并進一步提升網絡傳輸質量和穩定性。在目前2G、3G已基本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完成虹橋貿易中心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試點(LTE),基本消除2G、3G信號盲點,在長寧區大型綠地、醫院、中山和天山商業區實現公眾適度免費上網。
今年5月,長寧區在“三網融合[FS:PAGE]”的內容應用上率先推出東方有線長寧便民服務平臺。長寧區居民驚喜地發現曾經的“看電視”現在變成了“用電視”,“智慧電視”已成現實。基于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的創新服務應用的長寧便民服務平臺整合了長寧區情介紹、科普之窗、便民糧站、菜籃子、交通信息和天氣預報等功能。該平臺不僅是個突破,也成了以電視為載體的新技術應用,積極開展以電視醫療、電視教育、電視娛樂生活等為應用的三網融合項目的突破口。
一個“三網融合”應用城區正從“E”道上走入尋常百姓人家,給人民帶來的是“幸福感”。公共數字中心、無線街道、智慧高地社區體驗中心、城市光網、戶外電子閱報欄……曾經掛在長寧老百姓口中的新鮮詞,如今一一成為精彩數字生活的一部分。
位于長寧區仙霞街道的逸仙第二敬老院是上海第一家完成數字化改造的“數字敬老院”,信息網絡讓敬老院里的老人們過上了豐富多彩的信息化生活。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為其提供的多種信息化產品如寬帶、視頻通話、“全球眼”等的使用,讓子女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實時了解父母的起居生活情況。今年6月,長寧區首家“溫馨家園智慧生活社區智慧高地體驗應用中心”在北新涇街道新涇五村落成并對外開放。該中心主要提供高清IPTV、無線網絡和智能家居等智能應用的體驗服務。
長寧區領導介紹說,高度重視解決民生問題是長寧的終極使命,推進信息化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應用滲透是智慧長寧的大藍圖。在教育領域,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探索并推進數字化教學模式,已建成數據中心、一卡通、管理通、網絡課堂等信息系統,為區域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建設“未來教室”、“無邊界學習”、“網絡課堂”、“多樣化學習終端”等項目,促進區教學方式變革;在衛生領域,推進數字化醫院、社區居民健康檔案、藥品網上采購監管等信息化體系建設,為市民提供安全、高效的衛生服務奠定了基礎。“遠程社區醫療”、“經信網”等系統,構建醫療在線咨詢、遠程醫療服務等網絡虛擬健康體系,實現對社區醫院聯網體系向家庭延伸;在機場、交通樞紐、公共場所等重點通道和區域部署空氣監測、體溫檢測、紅外探測等專業醫療傳感設備,建立公共衛生快速防控體系;在社區服務領域,開展了基于實有人口的社區事務受理、社區生活服務等信息系統建設,推進了社區管理與公共服務數字化、精細化。大力推進社區事務服務提升工程、社區便民服務信息系統項目建設、老年人關愛項目、社區服務體驗項[FS:PAGE]目。長寧提出居家養老“智能化”,實施“智慧社區”行動,打造百姓幸福家園。目前華陽街道“電子走訪”、“電子巡查”模式在全區推廣。
“通過打造"智慧社區",使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智慧高地"的好處”,長寧區委常委、副區長杲云說。“智慧這個領域的擴展有很多內容,只有圍繞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娛樂,這些都是我們要推進的。”杲云副區長同時說,在出行、購物、交通、氣象等各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智慧”。
多“E”點“智慧產業”
長寧區作為上海市中心城區之一,位于上海中心城區西部,在靜安區、閔行區、徐匯區和普陀區包圍中,它處于滬寧發展軸和滬杭發展軸匯合的“Y”形支點。
僅有37.19平方公里的面積意味著面臨資源環境約束發展的問題更為突出。然而,2011年,信息服務業企業共1073家,總稅收18.18億元,同比增長23.36%。2012年1—7月,信息服務業實現稅收15億元,同比增長22%。
2012年,“數字長寧”的發展戰略已經走過了11個年頭,長寧區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更明確提出建設“智慧高地”的設想在上海市信息產業布局的版圖上,長寧區要搶占“智慧”的橋頭堡。早在2009年,長寧就設立了第一批上海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產業基地。
數字的背后是信息化武裝下的一條條“智慧產業”和集聚效應。“智慧”是數字技術研發和產業的結晶,是智能化的延伸,信息化的應用實為“智慧高地”的核心引擎。
“長寧區作為上海市的中心城區之一,轉型發展起步相對較早,近年來經濟發展的態勢總體也比較好,第三產業稅收占全區稅收比重達到了95%,基本形成了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加快轉型,從某種程度上說,轉型發展的要求更高、難度更大。長寧區"十二五"規劃提出要重點發展以貿易為引領的現代服務業。這是長寧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 長寧區委書記卞百平表示。
作為主要依靠商業企業支撐的城區,長寧區電子商務發展區位優勢明顯。虹橋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史泰博、攜程、易貿等一批電子商務龍頭企業聚集長寧,形成了良好的產業聚集效應。以此為契機,軟件產業、數字媒體產業、IT制造及解決方案供應、IT供應鏈、物聯網和云計算也群雄并進。涌現出諸如、希姆通、農業信息、富凱網絡、新物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商貿流通和專業服務縱深發展使長寧的經濟持續發展。
長寧區用信息化的手段不斷提升產業能級,拓展新的貿易業態。以新業態貿易、內容服務、用戶[FS:PAGE]體驗等為發展方向,長寧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機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向擁有產業核心競爭力、渠道控制力的產業轉型,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新態勢。如:承擔國家863專項3TNet的未來寬帶;擁有1000萬用戶,致力于構建中國廣電第一“視頻云”的百視通;中國領先的城市生活消費指南大眾點評網;以及聚集貿易價值鏈的上海數字貿易與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基于電子商務的大宗商品現貨電子交易平臺等功能性應用平臺。
用智慧貿易來引領現代服務業發展,更有助于產業內的企業互相交融合作。美華公司通過“貿易云”的方式挖掘大量進出海關的貿易信息,衍生出物流、融資、報關等相關配套服務,形成雙贏局面。數字化、集智化,貿易信息化平臺、長寧融資服務平臺等平臺經濟不斷地促進長寧的可持續發展。類似的信息化手段還用于傳統的節能產業。事實上,通過搭建節能監測平臺,長寧區對超過1萬平米的重點樓宇,都要求做到電力實時分向計量。采集這些樓宇的用電情況,挖掘出每一棟樓的節能潛力。而傳統的網絡經濟、融合經濟依然離不開“智慧高地”的打造。
長寧區一直印證著應用、研發和產業聚集的信息產業布局的思路。考慮到自身的定位和功能,長寧區將金融、電子商務、多媒體、軟件服務等“智慧”型產業列入規劃,并在企業引進過程中,遵從產業聚集和關聯的規律。政府、企業和產業之間形成互為魚水的關系。
張江長寧園從東部的多媒體產業集聚,到中部長寧信息園中小軟件企業集聚,最后在西部臨空實現生產性服務業、軟件及信息服務業企業總部及企業研發總部的集聚,電子商務、通信軟件、IT供應鏈、數字內容四大領域相互支撐。
2011年底發布了《長寧區鼓勵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長寧區鼓勵科技創新操作細則》,同時,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目前正在醞釀起草《長寧區鼓勵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相關政策》,主要針對電子商務企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業務拓展等功能性項目的投入給予政策支持,將通過一系列的產業政策優化,全面推進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智慧產業發展。
探索永無止盡。如今,長寧區以三洲迅馳、視云科技等為引領的“智慧電視”,以易貿、數字貿易等為引領的“智慧貿易”兩個創新熱點,申報上海市創新熱點。未來將以“智慧電視”和“智慧貿易”創新熱點為基礎,帶到產業發展,引領這兩個產業走在全市乃至全國的前列。
機制鋪墊“智慧高地”
事實上,在上海17個[FS:PAGE]區縣里,長寧區是第一個將全力推進數字化、建設“智慧高地”提升到一個區的發展戰略高度來做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長寧邁出的每一步都要求扎實穩重。從2003年開始,長寧區正式制度化的科技創新常態化管理已是有口皆碑。如今,創新驅動、轉型發展,長寧區編制了《關于落實“數字長寧”內涵、實施“智慧高地”戰略調研報告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并確定了55個智慧高地建設項目。
如果說“3E”是張縮略圖,54個目標、進程明確的智慧高地建設項目則是呈現在民眾面前的“3D全息影像”。
根據《區行動計劃》,55個智慧高地項目包含基礎設施類4個,電子政務類13個,數字惠民類25個,信息產業類13個。目前,已建成18個項目,有25個項目正在建設,還有11個項目正醞釀啟動。到2015年,將完成“智慧高地”框架體系建設,建成“建設集約、資源共享、應用深化、環境完善”的電子政務框架,實現覆蓋城區、惠及人人的信息化普遍服務,實現智慧產業創新與轉型發展,建成上海“智慧城市”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區行動計劃》同時提出了完善組織體制、強化分工落實;細化工作方案、強化配套保障;引入創新評估方式,加強項目管理、強化監督評估。
長寧區科委主任林可嗣介紹說,借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革命發展成果,全面采集社會管理者和社會參與者所需要和使用的數據,如城區政治、經濟、治理、人口、環境、文化、生活、商務等,然后對這些數據源進行篩選、將其智慧化。利用高速有線、無線寬帶和混合云計算應用服務平臺,長寧區不斷提高城區運營和發展的指導能力和管控能力,提高資源共享程度、提高辦公效率、減少能源消耗。
在這個“騰云駕霧”的時代,區域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折射出一個城市探索經濟轉型的路徑;如何將以信息技術、云計算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融入城市轉型的頂層設計,正在不斷地考驗著政府智慧。據悉,到2015年,長寧區將率先建設成為智慧產業發達、社會管理睿智、大眾生活智能、環境優美和諧、國際化程度較高的智慧城區。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
07月07日 17:32RFID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