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助推傳統媒體智能升級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提出,指的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種種裝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具體而言,物聯網是通過在物品上嵌入電子標簽、條形碼等能夠存儲物體信息的標識,通過無線網絡的方式將其即時信息發送到后臺信息處理系統,而各大信息系統可互聯形成一個龐大的網絡,從而可達到對物品進行實施跟蹤、監控等智能化管理的目的。換句話說,物聯網可實現人與物之間的信息溝通①。
新媒體的每一次變革,都會引起傳統媒體的高度關注。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物聯網意味著什么呢?物聯網的興起是機遇還是挑戰,是競爭還是融合?這些都成了傳媒關心的問題。
物聯網引發傳播平臺變革
人們曾對新媒體 “狼來了”心有余悸,然而,對于物聯網的興起大可不必如此。與其說物聯網是一種新媒體,不如說它是一種媒介融合的新平臺。物聯網的傳播基礎是融合各種信息傳播技術,突破互聯網的限制,將物體接入信息網絡,在網絡泛在的根基上將信息傳播技術應用到各個領域。這里指的各個領域,當然也指傳統媒體領域,報紙、廣播、電視等。可以想象的是,借物聯網平臺的傳統媒體將在傳播的廣度與深度都大有可為。物聯網可以使傳統媒體的觸角進一步擴張,實現“無限級”的傳播深入,突破時空對于傳統媒體的束縛。借助物聯網,傳統媒體對于人類生活的滲透將更加深入,甚至可以做到“生活圈媒體”的華麗轉型。物聯網平臺下的傳統媒體將帶動媒體使用的生活化、移動化、感知化。
物聯網能極大地使傳統媒體信息散布到各個角落,突破單一媒介的渠道限制,為媒介受眾的信息選擇提供多方位的服務。這種平臺的演進也將加快傳統媒體重視渠道整合,平臺聚合。當然,傳統媒體可以利用平臺革新、多功能鏈接等方式實現新的增長點。在物聯網的作用下,我們將可以隨時隨地感知傳統媒體內容的豐富性,甚至媒體本身細微變化,媒體的延伸性將得到極大的拓展。
物聯網引發傳播智能革命
國際電信聯盟的一份報告曾描繪物聯網時代的圖景: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等等。同樣可以想象的圖景是:當觀眾對電視內容大為不滿時,電視會將[FS:PAGE]觀眾的情緒適時傳輸及反饋,甚至電視會及時給你一個“表情”;當手機報紙上有個專業術語讀不懂時,你可以即時獲得解答。
從本質上看來,物聯網是互聯網在形式上的延伸與擴展,它傳承了互聯網的普遍性特征,也并非只是將傳感器聯接成網這樣簡單。物聯網的關鍵不在“物”,而在“網”。這張網幾乎可以把所有媒體的特質都網羅其中。物聯網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擴張,重新生產了網絡的意義,而且還實現人與物之間的相融與互動,甚至是交流與對話。從數字化、網絡化到現在的智能化,物聯網是信息傳播技術演化的新進展。智能化已然成為物聯網傳播中的關鍵詞。
物聯網引發傳播內容革命
“內容”生產向來是傳統媒體的優勢所在,“內容”優勢是傳統媒體生存發展的重要層面。新媒體的變革,如果能使“內容”與新興傳播方式相融合、相適應,將取得更大的發展。正如國內著名學者喻國明教授打過一個比方,說新華社跟中國移動做的手機報,它借助于新華社的內容資源和中國移動的巨量的手機用戶市場結合之后,它的效果怎么樣?我們訂一份手機報一個月的費用是3塊錢,現在擁有4000萬的用戶,它一個月的營業額是1.2億。如果我們累計計算的話,一年的純利潤是多少?至少是12億以上。新華社跟中國移動一個簡單的合作,就創造了這樣一個神奇的模式。這就是內容和新方式結合創造出的巨大的價值。這樣的事例在物聯網時代將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推進,能使傳媒生產實現更高的生產力。
以上是傳媒生產中的具體內容,還有一個延伸內容也不容忽視。物聯網的傳播使得物體都能賦予“內容”,并在不斷進行人與物交流、物與物交流中生產“內容”。我們不難發現,相對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物聯網這種新型傳播形態在傳播意義上有更大的突破,“物體即信息”。在物聯網的傳播中,正如物體本身的物理屬性,信息是固有的、彌散的、非集中化的,但通過裝置在各類物體上的電子標簽(RFID)、傳感器、二維碼等經過接口與無線網絡相連,物體將循環地進行訊息的“生產”與“再生產”,這在更大程度上消除了對于媒介性質的認識,甚至可以認為“物體即媒介”。
傳統媒體的應對策略
1.樹立良好的應對心態,積極加強與物聯網的融合
早在2006年,筆者曾對撰文指出新媒體的發展會影響傳統媒體的“蛋糕”,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發展是融合的,傳統媒體有內容、[FS:PAGE]公信力等優勢,新媒體則具有渠道整合、全面感知優勢,兩者各有優勢與缺憾。兩者要共生、發展必然要求“匯流”與“整合”②。時至今日筆者仍堅信,物聯網將在更大程度上廓清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關系,我們將看到更多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與新媒體間的融合。
因此,物聯網會影響傳統媒體“蛋糕”,但它不會獨吞傳統媒體的市場。傳統媒體可以借助物聯網平臺變革,著重去發展那些與自己核心業務相關聯的領域,就是通過新的傳播平臺,把原創的“內容”進行多層次的開發、全方位的傳播,提高“內容”附加值,提供更多個性服務,從而延伸價值鏈。
2.開拓物聯網傳播中的傳統媒體新形式
從物聯網的傳播基礎構成,我們可以看出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中國的網民有3.38 億之多,普及率已經大于世界平均水平;老定義的寬帶上網已經達到90 % ;國家域名(.CN)現在有1296 萬個,居世界第一;我國行政村的網絡覆蓋率達99.7%。因此,借助物聯網與互聯網的雙重平臺,傳統媒體的市場空間將得到延伸。當然,物聯網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與發展要更加體現“網”的形態,從內容的呈現與排版方式上都要適應新時代受眾的需求,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閱讀體驗。
物聯網為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深度融合和互動鋪設了一張巨大的“網”,網內之間的互動可彌補傳統媒體信息反饋不及時的缺憾,并將能做出更多有益嘗試。比如說,現在每張報紙都有自己的讀者群,如果能通過物聯網和互聯網絡把這些讀者聯系起來,形成一個互動社區,讓讀者和報紙之間、讀者之間實現互動,這種互動在物聯網的作用下將更加生活化、移動化、感知化,將實現整體互動的效果。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在采編方面優勢的同時,還可以考慮動用市民記者的力量作為信息來源進行報道,這將節省傳統媒體人力與資源。
3.警惕“陷阱”,把握時機
物聯網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概念已熱,但到大規模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諸多環節還有待加強完善。因此,在物聯網“唱熱”的喧囂中,更需要理性對待,警惕“陷阱”。但對于物聯網傳播新平臺的革新也不能保守,錯失發展機遇。傳統媒體要長期跟蹤研究,一旦技術臻于成熟就果斷進入,實現智能“升級”。
總的說來,物聯網的興起,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機遇大于挑戰。物聯網的興起將有可能掀起新一輪的信息產業革命,加劇傳媒產業轉[FS:PAGE]型與升級,物聯網將使媒體之間不僅在功能上能進行融合,而且在傳播渠道、平臺、資源上也能實現多方聯動,推動傳統媒體“智能升級”。傳統媒體也將在物聯網發展浪潮中重新發現自身的傳播潛力,在融合中實現新的增長點和傳播影響力。
注釋:
①李志清、李璇:《淺析“物聯網”的發展》,《現代經濟信息》2009年第22期。
②肖榮春:《新媒體推動傳媒發展新趨向》,《新聞知識》2006年第4期。
(作者:寧波工程學院人文學院講師,傳播學碩士)
相關文章
快速成功地連接物聯網產品的5個技巧
對于物聯網設備制造商來說,蜂窩物聯網是實現互聯網連接的最可靠和最容易獲得的方式之一。根據ABIResearch的數據,到2026年,全球蜂窩物聯網設備總數將達到57億。蜂窩物聯網的采用正在增長,因為它易于部署和擴展。您只需要一...
江西:到2023年底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5月19日,記者從江西省工信廳獲悉,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加快江西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江西省工信廳、省委網信辦、省科技廳等9部門聯合出臺《江西省加快推進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物聯網加速融入生活場景,智能家居設備能做什么?
智能設備和物聯網已經進入現代家庭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從您的安全系統到冰箱,“智能”電器已成為新常態。但它們真的能讓你的家變得更好嗎?或者所有這些智能家電只是另一種時尚,從長遠來看,您最終會后悔花額外的錢?讓我們來看看在家里裝滿...
京東方:物聯網創新業務打開更多增長空間
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到莫斯科城鐵列車,再到紐約商超門店,如今,物聯網創新解決方案已覆蓋全球眾多地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而這一改變的背后,正是京東方在物聯網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夯實全球半導體顯示霸主地位...
5G如何改善物聯網部署的6個示例
隨著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地進行,連接的設備數量正在快速增長。IDC數據預測,到2025年,每分鐘連接的物聯網設備將達到152,200臺。雖然這將轉化為更多的數據,從而有更多的途徑來提高效率,但對于這種數據交換來說,一個強大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