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之鑰:大三角博弈下的競與合
運營商正在成為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熱潮中的主力軍。
“智慧城市”早已經從IBM的實驗室走向了全球。在國內,各大城市甚至二、三線城市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智慧城市建設計劃。包括同方、神州數碼和IBM在內的解決方案公司紛紛入局爭奪市場。
而擁有通信技術和資源優勢的三大運營商也對智慧城市虎視眈眈。截至今年6月底,三大電信運營商已在全國320多個城市和當地政府合作建設“智慧城市”。到今年底,這一數字將有望突破400。
繼中國移動“無線城市”、中國電信“光網城市”之后,近日,中國聯通也正式推出自己的“智慧城市”計劃。中國聯通總經理陸益民對包括時代周報在內的媒體表示,中國聯通“智慧城市”戰略將以城市光網絡、WCDMA無線網絡、WLAN三大網絡為基礎,以九大數據基地為依托,以基于云計算的全國統一的智慧城市平臺為載體,來推進智慧城市發展。
在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時代,布局智慧城市業務將在多大意義上促進電信運營商自身的轉型?
運營商發力智慧城市
據了解,截至2012年8月,中國聯通共與23個省118個城市簽約了智慧城市類項目。“中國聯通四年來共建設城市光纜約98萬皮長公里,打造了覆蓋全國鄉鎮及以上城市的WCDMA無線網絡,部署并開工建設了9大云計算、數據中心基地。”陸益民對記者透露。
在中國聯通副總經理姜正新看來,智慧城市產業鏈中“政府+服務提供商+內容提供商”的建設模式已被廣泛認同,電信運營商作為智慧城市運營和應用提供者的角色已經成為產業鏈中的主體力量。
“我們要做基礎信息通信設施的服務者、智慧城市云承載平臺的提供者、智慧應用和基礎信息數據的聚合者。”在談到中國聯通在推進智慧城市發展中的定位時姜正新如是說。
據了解,自2011年10月份開始,中國聯通就開始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及平臺的搭建工作。“中國聯通將依托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核心技術,加上原有基礎通信優勢資源,通過56個云計算節點承載全國業務,來打造全國統一的智慧城市云承載平臺。”姜正新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中國聯通還將以統一體系匯集城市公共信息、城市運行信息、智慧應用信息,通過底層數據蘭聯交互實現城市基礎數據信息在行業間、應用間分享。
與中國移動“無線城市”和中國電信“光網城市”不同,中國聯通的智慧城市計劃將以“應用”為突破口。
據姜透露,根據行業需求,中國聯通將專注“信息強政、信息共業、[FS:PAGE]信息惠民”3 大領域以及“政務、金融、交通、醫療、安全、能源、文教、物流”8大行業。
智慧城市遍地開花
2009年1月28日,在美國工商業領袖圓桌會議上,IBM董事長彭明盛向美國總統拋出了“智慧地球”戰略。彭明盛認為可以將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建筑、大壩、油氣管道等人們所關注的物理基礎設施和物品,形成物物相聯,然后通過中心計算機集群和云計算將其整合,實現智能化以及社會與物理世界融合。
智慧地球是一個愿景,智慧城市是IBM推廣的切入點。在中國,IBM針對電力、醫療、城市、交通、供應鏈(物流)和銀行6大領域推出解決方案。
“智慧城市是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寬帶泛在互聯網絡和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為基礎,以知識社會的創新和智能融合應用為主要內容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姜正新如此理解智慧城市。
當前,中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改造之中。“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城市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把數字城市、智能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發展重點。”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CSIP)處長王威信曾對時代周報表示,建設“智慧城市”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生產方式和改善民生意義重大。
已披露的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國內三四百個城市在建設智慧城市上的直接投資合計超過3000億。通信業人士更是樂觀估計稱,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將帶來兩萬億元的產業機會。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看來,這一預估并不過分。他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分為前期基礎設施建設、中期數據處理設施建設和后期的服務平臺建設,相關的建設涉及電信設備制造企業、系統集成企業、數據采集分析企業、電信運營商和數據服務企業,對整個產業鏈將起到巨大的拉動作用。
雖然,智慧城市建設熱火朝天,但王威信認為,智慧城市建設由于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城市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須由政府來主導,重視培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可控的本土公司,另外還要警惕信息安全問題和避免重復建設。
而IBM華南區總經理郭仁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還表示,在IBM看來,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實施方案,做智慧城市,需要一定的基礎設施條件,比如說你的網絡設備,在一定行業具備了一定的傳感器條件或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據,才能針對它做分析或管理,在管理上做優化,運用到交通等,做不同的方案。
推進運營商轉型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FS:PAGE]和國家信息產業振興計劃的出臺,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資等目的對建設“智能城市”熱情高漲,對IT廠商來說,這其中無疑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IBM在中國已經開展了許多落地項目。2009年8月,IBM與廣東省信息產業廳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為廣州打造世界級的“智慧城市”。9月,又與沈陽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打造“生態沈陽”和“智慧城市”。之后,IBM還牽手昆明、北京、南京等城市。
本土企業神州數碼也不甘落后,發布“數字城市”戰略,以應對中國城市化、區域化及城市信息化的發展趨勢。緊隨其后的是思科、清華同方、東軟集團等IT企業。
電信運營商也“不甘人后”。
在去年的通信展上,中國移動以無線城市為主題,展示了智能農業、市民主頁、電子旅游門票等內容。2011年2月16日,中國電信集團總經理王曉初宣布全面啟動“寬帶中國?光網城市”工程,將用三年時間實現所有城市光纖化,寬帶用戶的接入帶寬將在3-5年內躍升10倍以上。
如今,中國聯通也推出了“智慧城市”計劃。“智慧城市”建設對運營商具有哪些意義呢?
目前,移動互聯網正在倒逼電信運營商轉型。信息產業部前部長吳基傳的“后互聯網時代”論認為,目前我國通信業競爭已經不再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小三角競爭,而是電信運營商、新興互聯網運營商和走向服務的IT設備商構成的大三角博弈。
“當前,運營商在傳統話音業務市場發展受限,數據業務雖然蓬勃增長,但網絡能力沒有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固網面臨被替代的壓力等。智慧城市的建設契合了電信運營商轉型的理念。”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規劃所專家張志強認為,智慧城市將服務業與網絡的業務能力更深入、更緊密地與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結合在一起,使在困惑中尋找新增長點的電信運營商看到了光明的方向與前景。
雖然是一片“藍海”,但電信運營商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仍然還會面臨挑戰。
“運營商存在被管道化的壓力,相關的信息服務能力與ICT產業能力尚且不足,行業、產業間的合作開放的少而弱。” 張志強指出。
而北京郵電大學專家張紅也認為,在移動行業應用中,軟、硬件方面都會涉及,不僅是有線、無線通信技術與各個行業的結合,還包括跨不同領域的綜合應用。運營商在終端和專業領域上不具備優勢,需要聯合其他行業共同完成。
對此,姜正新對記者表示,中國聯通將打造智慧城市云孵化平臺,推動新一代城市信息技術應用普及化。[FS:PAGE]另外,中國聯通還將通過資源共享實現能力開放、發揮產業優勢實現合作落地、通過信息服務來實現應用開放。
“智慧城市”早已經從IBM的實驗室走向了全球。在國內,各大城市甚至二、三線城市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智慧城市建設計劃。包括同方、神州數碼和IBM在內的解決方案公司紛紛入局爭奪市場。
而擁有通信技術和資源優勢的三大運營商也對智慧城市虎視眈眈。截至今年6月底,三大電信運營商已在全國320多個城市和當地政府合作建設“智慧城市”。到今年底,這一數字將有望突破400。
繼中國移動“無線城市”、中國電信“光網城市”之后,近日,中國聯通也正式推出自己的“智慧城市”計劃。中國聯通總經理陸益民對包括時代周報在內的媒體表示,中國聯通“智慧城市”戰略將以城市光網絡、WCDMA無線網絡、WLAN三大網絡為基礎,以九大數據基地為依托,以基于云計算的全國統一的智慧城市平臺為載體,來推進智慧城市發展。
在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時代,布局智慧城市業務將在多大意義上促進電信運營商自身的轉型?
運營商發力智慧城市
據了解,截至2012年8月,中國聯通共與23個省118個城市簽約了智慧城市類項目。“中國聯通四年來共建設城市光纜約98萬皮長公里,打造了覆蓋全國鄉鎮及以上城市的WCDMA無線網絡,部署并開工建設了9大云計算、數據中心基地。”陸益民對記者透露。
在中國聯通副總經理姜正新看來,智慧城市產業鏈中“政府+服務提供商+內容提供商”的建設模式已被廣泛認同,電信運營商作為智慧城市運營和應用提供者的角色已經成為產業鏈中的主體力量。
“我們要做基礎信息通信設施的服務者、智慧城市云承載平臺的提供者、智慧應用和基礎信息數據的聚合者。”在談到中國聯通在推進智慧城市發展中的定位時姜正新如是說。
據了解,自2011年10月份開始,中國聯通就開始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及平臺的搭建工作。“中國聯通將依托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核心技術,加上原有基礎通信優勢資源,通過56個云計算節點承載全國業務,來打造全國統一的智慧城市云承載平臺。”姜正新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中國聯通還將以統一體系匯集城市公共信息、城市運行信息、智慧應用信息,通過底層數據蘭聯交互實現城市基礎數據信息在行業間、應用間分享。
與中國移動“無線城市”和中國電信“光網城市”不同,中國聯通的智慧城市計劃將以“應用”為突破口。
據姜透露,根據行業需求,中國聯通將專注“信息強政、信息共業、[FS:PAGE]信息惠民”3 大領域以及“政務、金融、交通、醫療、安全、能源、文教、物流”8大行業。
智慧城市遍地開花
2009年1月28日,在美國工商業領袖圓桌會議上,IBM董事長彭明盛向美國總統拋出了“智慧地球”戰略。彭明盛認為可以將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建筑、大壩、油氣管道等人們所關注的物理基礎設施和物品,形成物物相聯,然后通過中心計算機集群和云計算將其整合,實現智能化以及社會與物理世界融合。
智慧地球是一個愿景,智慧城市是IBM推廣的切入點。在中國,IBM針對電力、醫療、城市、交通、供應鏈(物流)和銀行6大領域推出解決方案。
“智慧城市是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寬帶泛在互聯網絡和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為基礎,以知識社會的創新和智能融合應用為主要內容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姜正新如此理解智慧城市。
當前,中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改造之中。“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城市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把數字城市、智能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發展重點。”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CSIP)處長王威信曾對時代周報表示,建設“智慧城市”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生產方式和改善民生意義重大。
已披露的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國內三四百個城市在建設智慧城市上的直接投資合計超過3000億。通信業人士更是樂觀估計稱,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將帶來兩萬億元的產業機會。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看來,這一預估并不過分。他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分為前期基礎設施建設、中期數據處理設施建設和后期的服務平臺建設,相關的建設涉及電信設備制造企業、系統集成企業、數據采集分析企業、電信運營商和數據服務企業,對整個產業鏈將起到巨大的拉動作用。
雖然,智慧城市建設熱火朝天,但王威信認為,智慧城市建設由于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城市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須由政府來主導,重視培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可控的本土公司,另外還要警惕信息安全問題和避免重復建設。
而IBM華南區總經理郭仁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還表示,在IBM看來,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實施方案,做智慧城市,需要一定的基礎設施條件,比如說你的網絡設備,在一定行業具備了一定的傳感器條件或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據,才能針對它做分析或管理,在管理上做優化,運用到交通等,做不同的方案。
推進運營商轉型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FS:PAGE]和國家信息產業振興計劃的出臺,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資等目的對建設“智能城市”熱情高漲,對IT廠商來說,這其中無疑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IBM在中國已經開展了許多落地項目。2009年8月,IBM與廣東省信息產業廳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為廣州打造世界級的“智慧城市”。9月,又與沈陽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打造“生態沈陽”和“智慧城市”。之后,IBM還牽手昆明、北京、南京等城市。
本土企業神州數碼也不甘落后,發布“數字城市”戰略,以應對中國城市化、區域化及城市信息化的發展趨勢。緊隨其后的是思科、清華同方、東軟集團等IT企業。
電信運營商也“不甘人后”。
在去年的通信展上,中國移動以無線城市為主題,展示了智能農業、市民主頁、電子旅游門票等內容。2011年2月16日,中國電信集團總經理王曉初宣布全面啟動“寬帶中國?光網城市”工程,將用三年時間實現所有城市光纖化,寬帶用戶的接入帶寬將在3-5年內躍升10倍以上。
如今,中國聯通也推出了“智慧城市”計劃。“智慧城市”建設對運營商具有哪些意義呢?
目前,移動互聯網正在倒逼電信運營商轉型。信息產業部前部長吳基傳的“后互聯網時代”論認為,目前我國通信業競爭已經不再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小三角競爭,而是電信運營商、新興互聯網運營商和走向服務的IT設備商構成的大三角博弈。
“當前,運營商在傳統話音業務市場發展受限,數據業務雖然蓬勃增長,但網絡能力沒有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固網面臨被替代的壓力等。智慧城市的建設契合了電信運營商轉型的理念。”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規劃所專家張志強認為,智慧城市將服務業與網絡的業務能力更深入、更緊密地與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結合在一起,使在困惑中尋找新增長點的電信運營商看到了光明的方向與前景。
雖然是一片“藍海”,但電信運營商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仍然還會面臨挑戰。
“運營商存在被管道化的壓力,相關的信息服務能力與ICT產業能力尚且不足,行業、產業間的合作開放的少而弱。” 張志強指出。
而北京郵電大學專家張紅也認為,在移動行業應用中,軟、硬件方面都會涉及,不僅是有線、無線通信技術與各個行業的結合,還包括跨不同領域的綜合應用。運營商在終端和專業領域上不具備優勢,需要聯合其他行業共同完成。
對此,姜正新對記者表示,中國聯通將打造智慧城市云孵化平臺,推動新一代城市信息技術應用普及化。[FS:PAGE]另外,中國聯通還將通過資源共享實現能力開放、發揮產業優勢實現合作落地、通過信息服務來實現應用開放。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
07月07日 17:32RFID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