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主題投資聚焦“醫食住行”
[ 導讀 ] 過去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增加了供給,現在信息化將與城鎮化深度融合則有望創造供給。目前來看,“智慧城市”是信息化與城鎮化結合的最佳模式。
“十二五”期間城鎮化是內需增長的最大動力,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托,城鎮化將發揮拉動消費、擴大和優化投資、改善民生的多重效應。預計“十二五”期間城鎮人口將從2011年的47.5%提高至51.5%,“不完全城鎮人口”將轉化為“完全城鎮人口”。過去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增加了供給,現在信息化將與城鎮化深度融合則有望創造供給。目前來看,“智慧城市”是信息化與城鎮化結合的最佳模式。
信息化與城鎮化
深度融合創造供給
“十二五”期間城鎮化是內需增長的最大動力,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托。城鎮化將發揮拉動消費、擴大和優化投資、改善民生的多重效應。城鎮化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十七大提出“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治國方針,確定以城鎮化作為依托,今后城鎮化加速將天然具備政策優勢。地利,城鎮化是調結構和穩增長的平衡路徑,推進城鎮化將從基礎建設和擴大內需兩方面消化工業化制造的過剩產能并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人和,城鎮化的內涵是人的城鎮化,“十二五”期間城鎮人口將從2011年的47.5%提高至51.5%,“不完全城鎮人口”將轉化為“完全城鎮人口”。
有效實現城鎮化,于居民角度就是要解決最為關心的是“醫食住行”問題,于政府角度要解決如何加強城市管理的問題。在傳統模式下,政府會投資修建更多的樓房、醫院、學校、公路、鐵路,來實現城市的擴張,同時加大資源開采力度以增加供給。但是,這并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資源和財力都不足以支撐供給的無限增加,現階段我們面臨的更大的問題是如何實現有限資源的合理分配,并不斷提高利用效率。
因此,“調結構”和“穩增長”一樣重要,IT作為新興產業,將與城鎮化深入融合不斷增加供給。信息化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IT系統不僅是輔助系統,將更多的成為核心業務系統及核心決策系統,后周期屬性逐漸減弱,將伴隨城鎮化的全過程,出現明顯的前置化趨勢。過去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增加了供給,現在信息化將與城鎮化深度融合則有望創造供給。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與城鎮化結合的最佳模式。截至目前我國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的城市總數達到了154個,投資規模預計超過1.1萬億元。而在“十二五”規劃或政府報告中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地級以上城市共有41個,其中副省級城市10個,直轄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的真正落地就對應到“醫食住行”和[FS:PAGE]城市管理的具體方面。
民生投資大幕拉開
醫療社保受益
首先是醫療信息化。目前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途徑主要有兩個:其一是通過社保制度引導民眾分級就診,小病慢性病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大病重病在級別更高的醫院就診,類似美國商業保險發揮“守門人”功能。但是,后臺必須有完善的雙向轉診制度,保證診療記錄、檢查記錄和用藥記錄的互聯互通。其二是最大程度實現診療及用藥的標準化,實現按病種收費,社保“先付費”。類似美國的“當前診治專用碼”所發揮的作用。
醫療信息化將成為實現這兩個途徑從而控制醫療費用的一把利器。分級就診、雙向轉診需要有一個信息化的后臺可以連通轄區內的自下而上的所有醫院。利用電子病歷或健康檔案作為流通介質,實現診療記錄、檢查記錄和用藥記錄的互聯互通,即目前由政府投入大力建設的區域醫療平臺。在推行診療及收費的標準化初期,醫院信息化作為監督手段,用于醫院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診療過程從而確定社保報銷比例。主要由政府引導醫院進行投資建設,一定程度給予補助。在推行標準化的后期,社保將從“后付費”改為“先付費”,運作效率高的醫院才會有利潤。因此,信息化將成為醫院加強管理、節約成本、提高運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成為支撐系統,是一種自發需求,由醫院自主投資。
其次是社保信息化。廣義的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障和人力資源兩部分。人社部也是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以及人事部合并而成。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主要職責是統籌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職責,建立健全從就業到養老的服務和保障體系。人事部主要職責是統籌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基本養老保險職責,完善勞動收入分配制度。
“金保一期”于今年六月竣工,目前人社部正積極推動“金保二期”的頂層設計和立項工作,預計投資有望超過300億元。社會保障系統將在“金保一期”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加大投入,預計將達到總投資的2/3,即200億元左右。我們認為,社保卡發行及用卡環境的構建將帶來廣闊市場機會;異地結算及業務系統互聯互通成為“二期”重點;基數擴大和政策改變帶來的升級機會;服務平臺向街道、鄉鎮等基層延伸。
“金保一期”人力資源系統基礎薄弱,因而現階段增速更高。“金保一期”應用系統建設主要是在就業和社會保險領域,勞動關系、人事人才等領域信息化建設還存在較大差距。預計“十二五”期間將有總投資規模近1/3的資金將投入到人力資源領域,預計為100億元左右。
&[FS:PAGE]nbsp;
食品安全溯源將促成有效監管
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增強食品安全監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兩會期間食品安全問題也成了代表重點關注的話題。食品追溯體系已被納入多個政府實事項目,并展開招標。我們認為食品溯源建設近期將全面提速,未來將在更多的城市陸續開展。
當前食品安全溯源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多頭監管,一旦利益格局劃定技術將發揮作用使項目落地。食品安全分管部門涉及衛生部、商務部、農業部、質檢總局以及工信部等,多頭監管及利益劃分不清造成食品安全溯源項目開展難度較大。目前已開展的項目多是由當地政府牽頭,范圍局限在一個省或者一個市,不能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溯源,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認為,只要利益格局劃定,技術已經不是障礙,在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食品安全溯源有望盡快在全國推廣。
新型城鎮化推進
聚焦綠色建筑
我們將更綠色環保、更智慧高效的城鎮化定義為新型城鎮化,這是大勢所趨。城鎮化出現了很多問題,尤其是對能源的消耗。我國的能耗結構中,建筑占據了大約1/4;用電結構中,建筑用電也占據了約1/4。現有的430億平方米建筑面積中,95%為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建筑面積中80%仍為高耗能建筑。
如果說信息化與城鎮化融合推動智慧城市全面起航,那么新型城鎮化則提出更高要求,綠色建筑是新融合的產物,將“智慧城市”帶向新的高度。“綠色建筑”的概念最早由英國人提出,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很好地契合了新型城鎮化要求,信息化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建筑運行能耗管理領域。
從國家政策層面來看,中央和地方政府正聯手以“強制和補貼”并行的方式推動建筑節能,綠色建筑產業迎來發展春天。2012年1月,住建部發布《“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征求意見稿)》,目標是到2015年城鎮新建建筑執行不低于65%的建筑節能標準,城鎮新建建筑95%達到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的要求。7月26日,住建部公布《夏熱冬冷地區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為各地建筑節能補貼和技術改造提供參考,這預示著上海、重慶、江蘇、浙江等地的建筑節能改造進入實質啟動階段。上海也擬出臺《上海市建筑節能項目專項扶持辦法》,單個項目最高補貼可達1000萬元。其實,國家對建筑節能[FS:PAGE]一直有補貼,但系統性規模化的趨勢在今年尤其明顯。
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在這個建筑節能服務領域,有望成就全國性公司。美國是能源服務公司(ESCO)的發源地,是節能服務產業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節能服務產業主要呈現以下四大特征:獨立的ESCO以及隸屬于建筑設備制造商的ESCO是市場主要參與主體;節能服務雖然本地和區域性公司數量居多,但全國性公司收入份額超過75%(2006年);節能服務產值主要集中在MUSH(市政、大學、學校和醫院)和聯邦機構市場;節能服務的利潤主要來自基于能效管理的服務,項目設計制造、咨詢等占比較低。
智能交通領域需求不減
根據今年上半年的行業數據,我們認為,智能交通行業景氣度仍然較高,BT或為提升行業增速貢獻新動力。
在穩增長的背景下,道路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6月有所恢復。該項數據意味著,地方政府將重新啟動對交通業的投資,智能交通投資或將因此而受益。即將公布的《交通運輸行業智能交通發展戰略(2012-2020年)》,有望進一步推升行業景氣度。
地方政府對智能交通系統的需求未減。今年上半年由于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智能交通市場總投資增速有所下滑,但仍然接近20%的增長。智能交通項目金額增大,BT成為重要投融資模式。反觀河北智慧交通24億元的訂單,在地方經濟需求下滑的背景下,河北省公安廳和交通廳在財政收入緊張的背景下,仍然以BT的方式進行項目建設,充分說明了地方政府對智能交通建設的需求未減。
智能交通正在成為各地智慧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智能交通行業市場投資規模的加大、行業增速加快,不斷有新的公司進入這個市場。擁有資本背景的廠商將憑借BT等方式領先于行業成長。從上下游產業鏈的角度,我們將傳統智能交通企業分為產品供應商、子系統集成商、綜合系統集成商。其中,我們仍然最為看好城市智能交通系統集成商。
綜合來看,在宏觀經濟不確定,企業盈利下滑的大背景下,以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為投資主體政務信息化是確定性最高的細分領域。對應到城鎮信息化,我們認為涉及“醫食住行”的四個方面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最為確定:民生信息化,食品安全溯源,綠色建筑和智能交通。
信息化與城鎮化
深度融合創造供給
“十二五”期間城鎮化是內需增長的最大動力,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托。城鎮化將發揮拉動消費、擴大和優化投資、改善民生的多重效應。城鎮化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十七大提出“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治國方針,確定以城鎮化作為依托,今后城鎮化加速將天然具備政策優勢。地利,城鎮化是調結構和穩增長的平衡路徑,推進城鎮化將從基礎建設和擴大內需兩方面消化工業化制造的過剩產能并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人和,城鎮化的內涵是人的城鎮化,“十二五”期間城鎮人口將從2011年的47.5%提高至51.5%,“不完全城鎮人口”將轉化為“完全城鎮人口”。
有效實現城鎮化,于居民角度就是要解決最為關心的是“醫食住行”問題,于政府角度要解決如何加強城市管理的問題。在傳統模式下,政府會投資修建更多的樓房、醫院、學校、公路、鐵路,來實現城市的擴張,同時加大資源開采力度以增加供給。但是,這并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資源和財力都不足以支撐供給的無限增加,現階段我們面臨的更大的問題是如何實現有限資源的合理分配,并不斷提高利用效率。
因此,“調結構”和“穩增長”一樣重要,IT作為新興產業,將與城鎮化深入融合不斷增加供給。信息化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IT系統不僅是輔助系統,將更多的成為核心業務系統及核心決策系統,后周期屬性逐漸減弱,將伴隨城鎮化的全過程,出現明顯的前置化趨勢。過去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增加了供給,現在信息化將與城鎮化深度融合則有望創造供給。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與城鎮化結合的最佳模式。截至目前我國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的城市總數達到了154個,投資規模預計超過1.1萬億元。而在“十二五”規劃或政府報告中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地級以上城市共有41個,其中副省級城市10個,直轄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的真正落地就對應到“醫食住行”和[FS:PAGE]城市管理的具體方面。
民生投資大幕拉開
醫療社保受益
首先是醫療信息化。目前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途徑主要有兩個:其一是通過社保制度引導民眾分級就診,小病慢性病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大病重病在級別更高的醫院就診,類似美國商業保險發揮“守門人”功能。但是,后臺必須有完善的雙向轉診制度,保證診療記錄、檢查記錄和用藥記錄的互聯互通。其二是最大程度實現診療及用藥的標準化,實現按病種收費,社保“先付費”。類似美國的“當前診治專用碼”所發揮的作用。
醫療信息化將成為實現這兩個途徑從而控制醫療費用的一把利器。分級就診、雙向轉診需要有一個信息化的后臺可以連通轄區內的自下而上的所有醫院。利用電子病歷或健康檔案作為流通介質,實現診療記錄、檢查記錄和用藥記錄的互聯互通,即目前由政府投入大力建設的區域醫療平臺。在推行診療及收費的標準化初期,醫院信息化作為監督手段,用于醫院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診療過程從而確定社保報銷比例。主要由政府引導醫院進行投資建設,一定程度給予補助。在推行標準化的后期,社保將從“后付費”改為“先付費”,運作效率高的醫院才會有利潤。因此,信息化將成為醫院加強管理、節約成本、提高運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成為支撐系統,是一種自發需求,由醫院自主投資。
其次是社保信息化。廣義的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障和人力資源兩部分。人社部也是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以及人事部合并而成。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主要職責是統籌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職責,建立健全從就業到養老的服務和保障體系。人事部主要職責是統籌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基本養老保險職責,完善勞動收入分配制度。
“金保一期”于今年六月竣工,目前人社部正積極推動“金保二期”的頂層設計和立項工作,預計投資有望超過300億元。社會保障系統將在“金保一期”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加大投入,預計將達到總投資的2/3,即200億元左右。我們認為,社保卡發行及用卡環境的構建將帶來廣闊市場機會;異地結算及業務系統互聯互通成為“二期”重點;基數擴大和政策改變帶來的升級機會;服務平臺向街道、鄉鎮等基層延伸。
“金保一期”人力資源系統基礎薄弱,因而現階段增速更高。“金保一期”應用系統建設主要是在就業和社會保險領域,勞動關系、人事人才等領域信息化建設還存在較大差距。預計“十二五”期間將有總投資規模近1/3的資金將投入到人力資源領域,預計為100億元左右。
&[FS:PAGE]nbsp;
食品安全溯源將促成有效監管
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增強食品安全監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兩會期間食品安全問題也成了代表重點關注的話題。食品追溯體系已被納入多個政府實事項目,并展開招標。我們認為食品溯源建設近期將全面提速,未來將在更多的城市陸續開展。
當前食品安全溯源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多頭監管,一旦利益格局劃定技術將發揮作用使項目落地。食品安全分管部門涉及衛生部、商務部、農業部、質檢總局以及工信部等,多頭監管及利益劃分不清造成食品安全溯源項目開展難度較大。目前已開展的項目多是由當地政府牽頭,范圍局限在一個省或者一個市,不能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溯源,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認為,只要利益格局劃定,技術已經不是障礙,在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食品安全溯源有望盡快在全國推廣。
新型城鎮化推進
聚焦綠色建筑
我們將更綠色環保、更智慧高效的城鎮化定義為新型城鎮化,這是大勢所趨。城鎮化出現了很多問題,尤其是對能源的消耗。我國的能耗結構中,建筑占據了大約1/4;用電結構中,建筑用電也占據了約1/4。現有的430億平方米建筑面積中,95%為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建筑面積中80%仍為高耗能建筑。
如果說信息化與城鎮化融合推動智慧城市全面起航,那么新型城鎮化則提出更高要求,綠色建筑是新融合的產物,將“智慧城市”帶向新的高度。“綠色建筑”的概念最早由英國人提出,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很好地契合了新型城鎮化要求,信息化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建筑運行能耗管理領域。
從國家政策層面來看,中央和地方政府正聯手以“強制和補貼”并行的方式推動建筑節能,綠色建筑產業迎來發展春天。2012年1月,住建部發布《“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征求意見稿)》,目標是到2015年城鎮新建建筑執行不低于65%的建筑節能標準,城鎮新建建筑95%達到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的要求。7月26日,住建部公布《夏熱冬冷地區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為各地建筑節能補貼和技術改造提供參考,這預示著上海、重慶、江蘇、浙江等地的建筑節能改造進入實質啟動階段。上海也擬出臺《上海市建筑節能項目專項扶持辦法》,單個項目最高補貼可達1000萬元。其實,國家對建筑節能[FS:PAGE]一直有補貼,但系統性規模化的趨勢在今年尤其明顯。
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在這個建筑節能服務領域,有望成就全國性公司。美國是能源服務公司(ESCO)的發源地,是節能服務產業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節能服務產業主要呈現以下四大特征:獨立的ESCO以及隸屬于建筑設備制造商的ESCO是市場主要參與主體;節能服務雖然本地和區域性公司數量居多,但全國性公司收入份額超過75%(2006年);節能服務產值主要集中在MUSH(市政、大學、學校和醫院)和聯邦機構市場;節能服務的利潤主要來自基于能效管理的服務,項目設計制造、咨詢等占比較低。
智能交通領域需求不減
根據今年上半年的行業數據,我們認為,智能交通行業景氣度仍然較高,BT或為提升行業增速貢獻新動力。
在穩增長的背景下,道路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6月有所恢復。該項數據意味著,地方政府將重新啟動對交通業的投資,智能交通投資或將因此而受益。即將公布的《交通運輸行業智能交通發展戰略(2012-2020年)》,有望進一步推升行業景氣度。
地方政府對智能交通系統的需求未減。今年上半年由于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智能交通市場總投資增速有所下滑,但仍然接近20%的增長。智能交通項目金額增大,BT成為重要投融資模式。反觀河北智慧交通24億元的訂單,在地方經濟需求下滑的背景下,河北省公安廳和交通廳在財政收入緊張的背景下,仍然以BT的方式進行項目建設,充分說明了地方政府對智能交通建設的需求未減。
智能交通正在成為各地智慧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智能交通行業市場投資規模的加大、行業增速加快,不斷有新的公司進入這個市場。擁有資本背景的廠商將憑借BT等方式領先于行業成長。從上下游產業鏈的角度,我們將傳統智能交通企業分為產品供應商、子系統集成商、綜合系統集成商。其中,我們仍然最為看好城市智能交通系統集成商。
綜合來看,在宏觀經濟不確定,企業盈利下滑的大背景下,以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為投資主體政務信息化是確定性最高的細分領域。對應到城鎮信息化,我們認為涉及“醫食住行”的四個方面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最為確定:民生信息化,食品安全溯源,綠色建筑和智能交通。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
07月07日 17:32RFID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