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安榮:智慧城市的總體框架探索

基于對智慧城市內涵的確定,擬定智慧城市的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可以概括為“信息感知與傳輸平臺、數據管理與服務平臺、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經營管理與服務系統、決策支持與服務系統以及運維保障體系”等六個組成部分。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智慧城市信息感知與傳輸平臺
信息感知與傳輸平臺主要包括信息感知設施與信息傳輸設施兩個部分。信息感知設施是指位于城市信息化體系前端的信息采集設施與技術,如遙感技術、射頻識別技術(RFID)、GPS終端、傳感器以及攝像頭視頻采集終端等信息采集技術與設備。信息傳輸設施主要是指有線及無線網絡傳輸設施,包括通訊光纖網絡、3G無線通訊網絡、重點區域的WLAN網絡、微型傳感網等以及相關的服務器、網絡終端設備等。
智慧城市數據管理與服務平臺
數據管理與服務平臺主要包括數據集成管理與數據信息服務兩個方面。數據集成管理主要是指借助于數據倉庫技術,分類管理組成智慧城市的數據庫系統,涉及基礎地理數據庫、歷史數據庫、資源和環境數據庫、旅游管理相關專題數據庫、遙感影像數據庫、視頻資料庫以及面向應用的主題數據庫;在數據集成管理的基礎上,借助云計算技術,可以通過共享與服務平臺為智慧城市經營管理與服務系統及決策支持與服務系統提供數據信息與計算服務。
智慧城市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
智慧城市的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是基于SOA和云計算的共享服務中心,平臺集成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虛擬現實技術(VR),面向智慧城市的經營管理與服務系統及決策支持與服務系統提供技術及信息服務,可以實現整個城市的信息管理、流程管理、應用請求響應、應用服務提供等任務。
智慧城市經營管理與服務系統
智慧城市經營管理與服務系統包括智慧政府、智慧商務、智慧社區、智慧服務等四個方面。智慧政務是電子政務的進一步發展,主要涵蓋政務管理信息化及城市經營網絡化,涉及城市資源管理、規劃管理、環境保護、旅游經營等各種智能;類似地,智慧商務是電子商務的智能化發展,主要實現企業生產管理的信息化及商業活動的網絡化;而智慧社區是數字社區的進一步深化,實[FS:PAGE]現市民日常生化的信息化與行為決策的網絡化;智慧服務則是面向廣大民眾開展智能化服務,涉及科普教育的信息化與信息獲取的網絡化。
智慧城市決策支持系統
決策支持與服務系統,主要是在上述四個城市經營管理與服務系統的基礎上,結合專家知識、數據挖掘、知識發現、情景分析、決策模型等,對城市經營管理中的重大事件進行綜合決策,為綜合決策提供技術和信息支撐,滿足智慧城市的智能化經營管理需求,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智慧城市運維保障體系
為保智慧城市建設的有序開展,應當在政策、機制、資金、技術、人才、安全等六個方面予以保障,建立與健全智慧城市建設的運維保障體系,為城市管理與服務的信息化保駕護航。
(黨安榮,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