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的入口和輸出 兼談電子憑證內涵
人機交互的觸發是一種入口,物與物交互的觸發也是一種入口,這就是業內一直對比的NFC和二維碼之爭,如果線下環境采用RFID的電子標簽,手機通過NFC快速識別線下環境的RFID電子標簽,這種入口也是很合理的,而物與物交互,無須討論人六識的觸發。所以,入口論本質是線下線上交互的觸發論,二維碼的入口論也不外乎于此。
為什么目前大家會把O2O和二維碼放在一起進行熱議?其中O2O本質為商務在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之間的互動行為,從現象來看,分為線上到線下輸出方式(電子憑證),線下到線上入口方式(電子標簽)這2種方式。
我們先分析一下目前的線下到線上入口方式,以前主要是通過PC設備與線上虛擬世界進行互動,現在越來越多的通過如手機,電視設備,車載設備等不同于PC的設備與線上進行互動,目前無疑手機是除PC外與線上交互的最常見設備,被大眾所使用。我們來看一下作為手機是如何與線上進行交互的,10年前靠按手機上的按鍵,按手機按鍵和敲PC鍵盤本質是一樣,但這種方式不是人的最原生態觸發行為,因此5年前,偉大的喬布斯根據禪學中"直見心性"的道理,將觸發人們最原生態行為的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是常說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直覺)中的觸覺行為引入手機輸入中,使人通過與手機的接觸行為(比如滑,點擊,碰。摸等)快速進入線上互動;1年前,隨著AR技術和語音識別技術的突破,視覺和聽覺作為設備的輸入行為也可以快速與線上進行互動,比如蘋果的siri技術聚焦在聽覺,谷歌眼鏡技術聚焦在視覺上。但是視覺技術還是聽覺技術,目前的應用都是與線上進行耍酷式的互動,如果應用于線上線下的商務行為(營銷、交易和消費體驗等),這種耍酷的方式顯然不適合。因此,二維碼電子標簽作為線下到線上的橋梁進行觸發被關注了,根據線上的商務規則,通過編碼手段將商品等信息編成一個二維碼圖形,放在線下隨手可得的地方,線下結合一些營銷的環境和手段,讓人看到后,利用手機攝像頭和手機APP中拍碼功能在線下去識別二維碼,快速實現線下到線上互動。于是很多鼓吹"二維碼是移動互聯網"的入口論就是基于這個道理展開的,其實本質是商務行為應用于人機互動時,視覺技術一種演進過程,但由于視覺技術目前受制于條件限制,采用了加工后的二維碼圖形做橋梁(這里二維碼橋梁解決快速輸入,多屏[FS:PAGE]幕輸入等),如果AR技術未來繼續演進的話,直接原生態的圖形識別能快速應用,二維碼作為線下到線上入口論,也將被取代,所以網上近期一篇"QR碼,你的死期快到了"文章還是有一點道理的。因為這畢竟是人機交互中人的原生態觸發行為的演進過程。

人機交互的觸發是一種入口,物與物交互的觸發也是一種入口,這就是業內一直對比的NFC和二維碼之爭,如果線下環境采用RFID的電子標簽,手機通過NFC快速識別線下環境的RFID電子標簽,這種入口也是很合理的,而物與物交互,無須討論人六識的觸發。所以,入口論本質是線下線上交互的觸發論,二維碼的入口論也不外乎于此。
下面,我們再分析一下,線上到線下的輸出論,就是常說的電子憑證,當我們通過線下與線上進行交互,在線上開展了商務行為,產生了記錄這些商務行為的信息,而由于線上和線下環境的變化和多角色參與,輸出物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環節,其實本質是2點,第1就是承載訂單、支付、消費體驗等商務行為的信息要存儲在多個角色中(目前至少三個角色,分別是個人用戶、線下商戶、線上電商三者);第2就是這些商務行為的信息是可追溯的。目前秒殺也好,團購也罷,最大的問題就在此,當線下商戶以不同原因"抵賴"(比如說,該線下商戶宣稱它的商品從來沒授權給某線上電商銷售),線上電商以不同原因把訂單"刪除"(比如說,告訴我們"由于操作員操作失誤,不小心把某商品標價為1元"),作為個人用戶怎么辦?所以,這就是關注線上到線下輸出物(電子憑證)的原因。

上海翼張波
因此,入口論更多的是考慮人機交互的觸發行為,因為相對于物與物交互,人機的交互成本更低且更具有智慧性。而輸出物更多的是考慮線上與線下的快捷、安全性。從我認為作為承載到線下輸出論的電子憑證要符合7個特點:1、目前最好基于手機;2,低成本數據通道傳遞;3、安全和標準;4、快速識別;5、商務多樣性的平等;6、低成本生成;7、個人用戶能夠快速通過眼耳身三識感知。
基于此,我們來看看,目前常見的基于手機的電子憑證實現方式有哪些,1、數字串(含字符串),有些公司搞了一個分幾行的字符串(數字串),自稱某某碼,呵呵,其實這種是自欺欺人的浮躁方式,本質還是數字串(含字符串);2、二維碼(含一維碼,三維碼);3、基于NFC方式。當然也出現了用聲波等其他方式實現電子憑證方式。
&nbs[FS:PAGE]p; 基于手機數字串(含字符串)的優勢在于簡單,容易做為傳統的密碼方式,可以采用短信方式傳遞,但最大的問題在于快速識別上,數字串需要人工輸入,不管是從外設輸入手機中,還是從手機中輸入到外設;其次它看上去就不象憑證,容易在交互中被別人記住,不適合長期作為卡方式存在,做多業務形態的電子憑證存在安全風險,因此目前基本常用于單業務的電子憑證業務。
而基于手機的二維碼,非常適合做多業務電子憑證(如圖),且不說它比數字串更大的容量,更強的容錯率,安全性更高,單從用戶感受而言它就像憑證,而且輸入方式采用識別,無須人工輸入,不管是手機去掃描二維碼,還是手機上的二維碼被其他設備掃描,都很容易,目前比較大的問題在于利用手機彩信傳遞,導致達到率相對較低,但由于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上基于WAP,基于微信,基于微博私信,基于郵件,基于手機APP的傳遞方式未來取代手機彩信傳遞已成可預見的趨勢。

基于手機NFC方式來做電子憑證,本質就是單一ID做憑證和手機技術發展的結合。這里,我們需要說明一下為什么手機二維碼比基于手機RFID方式做電子憑證更加適合?
目前很多人鼓吹NFC,以為NFC的成本降低到和二維碼一樣,手機NFC方式取代手機二維碼成為電子憑證的主流,那是因為他們不懂什么叫電子憑證。憑證的本質,是線上到線下的輸出論。回到本源,是記錄多樣性的商務行為發生或者完成的,用來證明該商務事項已經發生或者完成,以明確多方(至少三方,線上平臺,線下商戶,個人用戶)商務責任的。看看目前基于手機NFC的應用,在沒被使用前,實際交易雙方(線下商戶的營業員和個人用戶)已經被知道是什么類型的業務,比如它就是一張儲值卡業務,就是一張門禁卡業務,就是一張會員卡業務,當個人用戶在交易場所被使用的時候,拿出NFC手機,營業員基本上就知道她要給你辦什么業務,比如是現場支付、進門、會員優惠折扣。這就違背多樣性的商務行為。
但手機二維碼做電子憑證卻不是這樣,當個人用戶拿出手機二維碼在機具上被識別前,其實營業員不知道她要給你辦什么業務,是給你某個商品,還是給你權益。只有當識別被發生的時候,線下商戶的營業員才知曉。這就是憑證的多樣性業務原則,它不是支付,是單一性業務的。除非NFC芯片分為很多扇區,[FS:PAGE]同時這些扇區被不同組織定義,大家全部按照這些扇區來存儲不同業務憑證,而且改造識別機具先對手機NFC不同扇區的識別,再對業務識別,不然,基于手機NFC方式做電子憑證,只能被原來ID做憑證的基因限制住,就是定位在具體現場的單業務電子憑證中,不符合憑證多樣性原則。由于電子憑證本身的低成本原則,手機NFC方式應該先定位于現場支付卡單業務應用(取代實體信用卡,儲值卡),不應該先定位基于多業務低成本的電子憑證應用上。
因此,在O2O時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寬帶速度提高,單業務電子憑證基本會在體現在手機數字串方式,比如興起的團購,電影票選座,由于是單業務形態,一般就是某一方(業務方)主動發起,另一方(商戶)并不在意。但一旦選擇手機二維碼作為多業務的電子憑證方式,業務本質發現了變化,我們舉目前手機二維碼電子憑證業務中最常見的集團采購業務舉例,從業務方(比如某銀行),它關心的多業務,應該是希望它的會員卡權限和它的營銷回饋等業務的商品覆蓋面廣,其實,業務方更關心的是用戶的行為和喜好,而不是商品本身,因為業務方本身不生產和維護商品;而從商戶方考慮的是,他們更關心的是商品或服務本身,因為他們知道吸引用戶使用或享受他們門店,核心就是這些商品和服務,商品的選擇,改進和維護本身是他們關心的。都是以商品來引流,但著力點不同,業務方選擇用戶喜聞樂見的商品來引流,而商戶選擇不同渠道(比如不同業務商,不同網站等等)來引流。在這樣的多對多業務形態中,對業務商、商戶、個人用戶對電子憑證的技術和服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就是多對多業務的存在,使二維碼作為電子憑證廣泛采用,我們在未來幾年內均離不開二維碼電子標簽和二維碼電子憑證生活(如圖:李先生的二維碼電子憑證生活)。
相關文章
移動支付增長超200% 二維碼與NFC支付短兵相接
近日,央行發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顯示,中國支付體系運行平穩,支付業務量保持穩步增長。其中,移動支付業務金額接近4萬億元,業務金額增速連續5個季度超過200%。
武漢三成路燈將裝"智能芯" 掃二維碼可定位
武漢天河機場二通道今年8月前將全部裝上智慧路燈,“十一”前,武漢近1/3的路燈將安裝上智能芯片,智能芯片上還有二維碼,只要用手機在路邊的電燈桿上掃描一下,就能實現準確定位、尋找最近公廁等多項功能。
食品溯源體系建設拒絕紙上談兵 二維碼等電子追溯先行
隨著食品工業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可追溯系統的應用范圍也不斷擴大至食品生產鏈的每一個環節。伴隨著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爆發,食品溯源體系已有省市投入使用,但收效甚微。同時,我國食品溯源體系在建設與推廣方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