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技術支撐和運營能力的云計算只能是空中樓閣
特邀嘉賓 劉兵濟 南天地網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由于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評價、資格認證和準入機制,云計算市場上魚龍混雜,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規模的擴張
◆導報記者 劉勇 濟南報道
經濟導報:近年來,云計算的概念異常紅火,云計算到底是什么?
劉兵濟 :其實云計算并不神秘,對于個人用戶而言,類似郵件、通訊錄等信息,手機與網上同步,各種網絡硬盤、網絡圖片存儲等都在云計算的范疇內。
如果提到企業的云計算,就是將企業自己原有大規模、基于互聯網的分散式應用,外包給專門的云計算企業,而云計算企業可以將N 家企業的需求集中在一處進行統一的資源調配管理,企業最終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打個比方就是企業原來要自備發電機,自己發電,而現在由電力公司來統一發電,企業只要按需購買就可以了。
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中小企業,他們如要投資建立數據中心則投資回報率較低,也很難與業務的快速成長匹配,云計算的租用模式正好為這些中小企業提供了合適的解決方案。
經濟導報:從初期的多方質疑到現在的廣泛認可,我國云計算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前夜。對于云計算你是怎么看的?
劉兵濟 :云計算已經是大勢所趨,但是最為關鍵的利益驅動還不明顯。一夜之間我國互聯網只是接受了云計算的理念和噱頭,各類云存儲、云主機、云處理層出不窮,但都是徒有其表、名不副實。真正從規劃、設計、施工開始,建成云計算數據中心并進入應用,才是推動云計算落地的真正力量。
中國云產業雖然發展勢頭如此迅猛,卻也掩蓋不了其與生俱來的障礙。由于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評價、資格認證和準入機制,云計算市場上魚龍混雜,缺乏大型、可信賴的服務提供商,也缺乏行業普遍認可的成功應用實踐案例,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規模的擴張。
國內云計算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當前許多和云計算有關的術語、技術接口等仍是“各說各的”,不同公司采用不同的技術方案,致使大量數據和服務無法在各公司范圍內轉移、共享,大大局限了云計算的應用服務范圍。
經濟導報:那么,是否可以說中國云計算業是應運而生,又是生逢其時呢?而且除了傳統軟硬件廠商、IT解決方案提供商、互聯網企業,主管部門和各地方政府也加入到這場盛宴中,許多地方政府都提出要打造云基地、云中心,簡單做個加法,如果把這些政府準備在云計算上的投資都集中起來,金額總有數千億元、上萬[FS:PAGE]億元,這種跟風建設會產生不良影響吧?
劉兵濟 :可以這么說。中國的手機用戶數、網民數量都已是世界第一,今年第二季度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PC(個人電腦)銷量也已成為世界第一,這也意味著中國IT 用戶世界第一,無論是數據生產還是數據消費量都領先于其他國家。這就為云計算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終端基礎。
擁有眾多服務器的存儲硬件廠商以及平臺軟件廠商都期盼通過云計算平臺將自身產品躋身政府和企業用戶中,搶占地盤,以便未來能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同時,云計算運營商也瞄準市場,伺機而動。正在全國各地興建高性能計算中心、超級計算中心的政府下屬企事業單位有望捷足先登,成為面向公共計算領域的云計算運營主體。電信運營商、大型互聯網公司、軟件平臺解決方案提供商等也具有成為云計算運營商的潛質。
剛性需求為IDC (互聯網數據中心)企業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IDC 基礎服務單位總數龐大,但大多數還停留在小型的數據中心和微型機房,并不具備滿足新興互聯網企業快速發展的特性。
沒有強大的技術支撐和運營能力,云計算只能成為空中樓閣,其對企業的技術研發實力、資源整合能力以及增值服務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只想靠單純的硬件投入來分一杯羹,則很可能成為互聯網行業的又一個“泡沫”。
跟風建設、資源浪費,最終帶來的并不一定是利益的蛋糕,而是自釀的苦果。
由于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評價、資格認證和準入機制,云計算市場上魚龍混雜,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規模的擴張
◆導報記者 劉勇 濟南報道
經濟導報:近年來,云計算的概念異常紅火,云計算到底是什么?
劉兵濟 :其實云計算并不神秘,對于個人用戶而言,類似郵件、通訊錄等信息,手機與網上同步,各種網絡硬盤、網絡圖片存儲等都在云計算的范疇內。
如果提到企業的云計算,就是將企業自己原有大規模、基于互聯網的分散式應用,外包給專門的云計算企業,而云計算企業可以將N 家企業的需求集中在一處進行統一的資源調配管理,企業最終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打個比方就是企業原來要自備發電機,自己發電,而現在由電力公司來統一發電,企業只要按需購買就可以了。
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中小企業,他們如要投資建立數據中心則投資回報率較低,也很難與業務的快速成長匹配,云計算的租用模式正好為這些中小企業提供了合適的解決方案。
經濟導報:從初期的多方質疑到現在的廣泛認可,我國云計算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前夜。對于云計算你是怎么看的?
劉兵濟 :云計算已經是大勢所趨,但是最為關鍵的利益驅動還不明顯。一夜之間我國互聯網只是接受了云計算的理念和噱頭,各類云存儲、云主機、云處理層出不窮,但都是徒有其表、名不副實。真正從規劃、設計、施工開始,建成云計算數據中心并進入應用,才是推動云計算落地的真正力量。
中國云產業雖然發展勢頭如此迅猛,卻也掩蓋不了其與生俱來的障礙。由于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評價、資格認證和準入機制,云計算市場上魚龍混雜,缺乏大型、可信賴的服務提供商,也缺乏行業普遍認可的成功應用實踐案例,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規模的擴張。
國內云計算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當前許多和云計算有關的術語、技術接口等仍是“各說各的”,不同公司采用不同的技術方案,致使大量數據和服務無法在各公司范圍內轉移、共享,大大局限了云計算的應用服務范圍。
經濟導報:那么,是否可以說中國云計算業是應運而生,又是生逢其時呢?而且除了傳統軟硬件廠商、IT解決方案提供商、互聯網企業,主管部門和各地方政府也加入到這場盛宴中,許多地方政府都提出要打造云基地、云中心,簡單做個加法,如果把這些政府準備在云計算上的投資都集中起來,金額總有數千億元、上萬[FS:PAGE]億元,這種跟風建設會產生不良影響吧?
劉兵濟 :可以這么說。中國的手機用戶數、網民數量都已是世界第一,今年第二季度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PC(個人電腦)銷量也已成為世界第一,這也意味著中國IT 用戶世界第一,無論是數據生產還是數據消費量都領先于其他國家。這就為云計算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終端基礎。
擁有眾多服務器的存儲硬件廠商以及平臺軟件廠商都期盼通過云計算平臺將自身產品躋身政府和企業用戶中,搶占地盤,以便未來能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同時,云計算運營商也瞄準市場,伺機而動。正在全國各地興建高性能計算中心、超級計算中心的政府下屬企事業單位有望捷足先登,成為面向公共計算領域的云計算運營主體。電信運營商、大型互聯網公司、軟件平臺解決方案提供商等也具有成為云計算運營商的潛質。
剛性需求為IDC (互聯網數據中心)企業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IDC 基礎服務單位總數龐大,但大多數還停留在小型的數據中心和微型機房,并不具備滿足新興互聯網企業快速發展的特性。
沒有強大的技術支撐和運營能力,云計算只能成為空中樓閣,其對企業的技術研發實力、資源整合能力以及增值服務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只想靠單純的硬件投入來分一杯羹,則很可能成為互聯網行業的又一個“泡沫”。
跟風建設、資源浪費,最終帶來的并不一定是利益的蛋糕,而是自釀的苦果。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
07月07日 17:32RFID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