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熱潮”中的“冷思考”
[ 導讀 ] 2011 年伊始,地方 “十二五”發展規劃陸續出臺,許多城市把建設智慧城市作為未來發展重點。
2011 年伊始,地方 “十二五”發展規劃陸續出臺,許多城市把建設智慧城市作為未來發展重點。例如,上海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率先建設智慧城市,北京在“十二五”期間將全面啟動智慧城市建設工程,天津市政府在“十二五”規劃綱要的報告中提出打造“智慧天津”的宏偉藍圖,武漢市政府面向全球頂尖機構征集“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方案等。借力“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到構建智慧城市行列,據統計,自2008 年IBM 推出智慧地球概念后,我國已有無錫、寧波、廣州、沈陽、南京、西安、重慶等二十多個地區提出建設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將持續成為國內城市發展的新熱點和方向。
然而,在目前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中,也出現了一些缺乏冷靜思考,盲目跟風的現象,值得引起關注。有些城市并沒有辨明城市信息化建設的現狀,而貿然提出建設智慧城市;有些城市并沒全盤考慮建設的總體框架,而宣稱某業務應用智能化則實現了智慧城市;有些城市缺乏必備的技術、產業和物質等建設基礎,而大力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有些城市并未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紛紛與跨國公司簽約打造智慧城市。為了使智慧城市建設理性健康的發展,本文針對智慧城市的概念、建設內容和必備條件進行了全方位思考,希望能有助于防范未然,抓住智慧城市建設戰略機遇期,在未來城市競爭中贏得主動。
一、關于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解
數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是既有區別也有聯系的三個概念,代表城市信息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而產生的最新城市發展理念。
(一)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
數字城市(Digital City)開始起步于1993 年美國克林頓政府提出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它是指基于3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技術、可視化和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綜合開發和應用空間信息資源,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功能機制進行自動采集和動態監測管理,強調實現城市運行和管理的可視化、數字化、網絡化,強調的是城市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與信息技術的初步應用。
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的概念最早見于新加坡實施的IT2[FS:PAGE]000 計劃。智能城市是以人工智能、智能控制軟件、專家決策系統技術及傳感設備等現代信息科技為基礎,利用智能信息網絡系統實現信息、資源、任務的共享,使城市的各種功能智能化運作。
智慧城市(Smarter City)最早于2009 年由IBM 提出,指在充分利用新一代通信技術、物聯網、云計算、系統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統籌整合各類城市信息系統,對城市中的信息系統進行綜合集成與協同應用。它強調的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信息應用系統的大綜合大集成,并為決策者提供決策方案。
(二)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的結果
進入二十一世紀,信息技術加速創新應用,尤其新一代信息技術更是突飛猛進,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技術基礎。
首先,物聯網解決了信息自動采集、獲取和傳輸的障礙,是智慧城市建設最重要的基礎。物聯網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物體與物體(或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其次,云計算解決了信息高效處理的問題,提供了信息技術應用快速推廣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云計算是一種基于分布式計算模式,并通過網絡向用戶按需提供信息基礎設施、平臺、軟件等IT 服務的新型的服務和商業模式。隨著云計算商業模式的不斷成熟,云計算將會逐步像水、電、氣等公用設施一樣廉價地提供給用戶,深刻地改變信息產業結構和人民的生活、企業的生產及政府的管理方式。再次,以第四代移動通信相關無線技術和信號處理技術為代表的移動通信技術的突破進展,為移動寬帶的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優質、高速和泛在的3G 服務為智慧城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大大拓展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地理空間,解決了信息高速傳輸的問題。最后,系統集成技術能有效集成計算機軟件、硬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網絡通訊及業務應用系統,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大綜合大集成提供了可能。
(三)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是信息系統的大綜合和大集成
智慧城市區別于數字城市的核心特征是信息系統的大綜合大集成。從兩個層面理解,一是各領域內部信息系統的大綜合大集成,二是整個城市的大綜合大集成。
&nb[FS:PAGE]sp; 在數字城市建設階段,隨著電子政務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各部門各業務系統基本建立了信息系統。而在智慧城市建設階段,單部門和單業務信息系統的應用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應進行跨業務和跨部門的系統應用。例如,為了有效落實北京“國八條”房地產調控措施,僅靠城鄉建設部的業務系統是不夠的,必須與民政、公安、稅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銀行等多個部門深入協作,業務系統要在各部門之間實現對接,信息資源實現共享,才能有效規避因信息不對稱而致使北京“國八條”政策無法落實的結局。
隨著城市規模日益擴大,人口規模日益膨脹,資源消耗日趨嚴重,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日益緊張,交通壓力和環境污染日益明顯,社會矛盾逐漸外露,城市的各個方面和各“部件”間的聯動越來越密切,把城市作為一個系統考慮,要求對城市各“部件”的經濟系統、城市運行與管理系統、城市服務系統進行大綜合大集成。
二、關于智慧城市建設內容的思考
城市本身的完善與發展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從完善城市管理服務出發,為城市發展服務。
為此必須有思想有靈魂,有總體框架設計,在以人為本的當代發展理念下更必須把民生服務作為重點內容。
(一)智慧城市建設的總體框架
智慧城市的總體框架包括智慧基礎設施、智慧運行、智慧服務和智慧產業四部分,其邏輯關系就像一棵樹,智慧的基礎設施是樹根,智慧的服務是樹枝,智慧的運行是樹干,智慧的產業是樹葉。
智慧基礎設施是通過建設高速寬帶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同時推進智能交通、智能管網等城市基礎建設,形成高度一體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智慧運行是通過加強物聯網、云計算、視頻等技術手段在城市運行中的應用,實現智慧城市運行監測和智能安保應急,提高政府精準管理能力,使城市運行更加安全高效。智慧服務是通過實施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能金融、智能社區、智能家庭等一系列智慧應用,使城市服務更加及時便捷,有效提高市民的滿意度,真正將城市發展的成果惠及大眾。智慧產業是通過打造以云產業和數字內容產業為代表的信息產業、以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智慧服務業、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智慧工[FS:PAGE]業、以設施農業和精準農業為代表的智慧農業,提高信息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勞動力密集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使經濟發展更智慧。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和長期性工程,消除部門間、行業間、地區間的數字鴻溝,通過基礎設施智能化、城市運行感知化、城市管理網格化、社會服務精細化和高端產業融合化等路徑逐步全面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
(二)智慧城市建設更關注民生需求
智慧城市建設要切實以民生為導向,把社會公共服務和民生事業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
近十年,我國比較重視電子政務建設,政府整體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政府辦公效率也有極大改進,但也有些地方把電子政務簡單地等同于“買電腦、鋪網線、上系統”,出現了一些所謂的“冒進型”、“孤島型”、“克隆型”電子政務等現象,造成了資金浪費嚴重、安全問題層出不窮。
而在智慧城市建設階段,必須把重點轉移到民生應用上來,建設智能交通系統解決城市的交通擁堵,建設遠程醫療有效解決市民看病難的問題,推廣遠程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均等化,推動社會運行更加智能。
智慧城市建設惟有以人為本,從百姓的生活需求出發,方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讓老百姓體會到信息技術給自己生活帶來的便利,才能得到最廣大群眾的擁護。
(三)智慧城市建設應突出自身特色
智慧城市建設不可千篇一律,每一個智慧城市都應具有獨特個性和側重點,能夠支持城市發展目標和更好發揮城市特色。
在國外,美國注重用信息技術促進國家的經濟繁榮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英國主要運用科技的手段來健全民主與法制,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日本主要利用智能化技術幫助改善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使人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節拍。
新加坡力圖通過包括物聯網在內的信息技術,將新加坡建設為國際上四通八達的 “連城”。在國內,沈陽重點推動老工業基地的轉型,杭州建設綠色宜居之城,重慶建人文健康之城,天津建國際信息化港口,北京建世界城市,寧波強化“智慧港口”[FS:PAGE]的建設,重點推進港口物流產業鏈和智慧貿易產業鏈的發展,上海把智慧城市的建設作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手段。
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從本地的現狀出發,從城市居民的實際需求出發,從城市未來的發展戰略出發,建設具有特色鮮明,先進適應的智慧城市。
三、關于智慧城市建設的必備條件
智慧城市除了需要較高的信息化水平,還需要具備扎實的建設基礎、科學的頂層設計、安全的保障體系和順暢的體制機制。
(一)需要扎實的建設基礎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建設智慧城市,需要具備扎實的物質基礎,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智慧城市是不切實際的;需要良好的信息化基礎,城市信息化進入基本完成數字城市建設,而正向智能城市邁進的階段,適宜地推出建設智慧城市的戰略,順應了城市發展規律;需要很好的技術和產業基礎,才能給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產品與方案的支撐;需要領導具備先進的信息化意識,廣大群眾具備良好的信息化應用技能,積極使用智慧化的解決方案,為智慧城市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二)要有科學的頂層設計
智慧城市是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和戰略,內容涉及到城市生態環境中的基礎設施、水資源、市場、城市運行與管理和產業等各個要素。智慧城市的建設不僅要求城市各個“部件”的智能化,更要求各個“部件”之間的互聯互通。因此,智慧城市相對于數字城市而言更注重頂層設計,決策者要制定長期的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有步驟、分重點逐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保持政策的連續性。
(三)要健全安全的保障體系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安全一直是推進信息化過程中的羈絆,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信息安全更顯重要。智慧城市需要實現電力、橋梁、管道、大壩等基礎設施的物聯,需要公安、消防、稅務、審計等各政府部門業務系統的綜合集成,需要個人、家庭、地理空間、法人等數據的共享。因此,保障信息安全及個人信息隱私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前提,也是調動全民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
信息安全關鍵在于防范于未然,而健全科學的信息安全防范、檢查、處理、應急體系[FS:PAGE]則是順利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法寶”。
(四)要建立順暢的體制機制
智慧城市能否順利推進關鍵取決于體制機制是否順暢。推進信息系統的大綜合大集成,推進信息資源的跨部門共享,推進信息安全審查等都需要打破部門壁壘,建立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建設一個強有力的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積極探索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制定考核獎勵約束機制,從體制機制上突破智慧城市建設瓶頸等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
四、結束語
智慧城市建設剛剛起步,在核心技術和方案仍然被跨國公司掌握的情況下,信息安全隱患尚不明了。面對占領新一輪全球城市制高點的競爭,我們既不能固步自封、優柔寡斷,也不可一哄而上、胡搭亂建。我們需要站得高、看得遠、統籌全局,抓住新一輪信息技術創新突破應用的契機,從國家層面規范智慧城市建設,選取部分基礎好的城市、風險小的領域進行智慧城市的試點示范,有戰略、有步驟,積極穩妥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贏得先機,掌握智慧城市建設規律和主動權。
然而,在目前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中,也出現了一些缺乏冷靜思考,盲目跟風的現象,值得引起關注。有些城市并沒有辨明城市信息化建設的現狀,而貿然提出建設智慧城市;有些城市并沒全盤考慮建設的總體框架,而宣稱某業務應用智能化則實現了智慧城市;有些城市缺乏必備的技術、產業和物質等建設基礎,而大力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有些城市并未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紛紛與跨國公司簽約打造智慧城市。為了使智慧城市建設理性健康的發展,本文針對智慧城市的概念、建設內容和必備條件進行了全方位思考,希望能有助于防范未然,抓住智慧城市建設戰略機遇期,在未來城市競爭中贏得主動。
一、關于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解
數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是既有區別也有聯系的三個概念,代表城市信息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而產生的最新城市發展理念。
(一)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
數字城市(Digital City)開始起步于1993 年美國克林頓政府提出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它是指基于3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技術、可視化和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綜合開發和應用空間信息資源,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功能機制進行自動采集和動態監測管理,強調實現城市運行和管理的可視化、數字化、網絡化,強調的是城市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與信息技術的初步應用。
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的概念最早見于新加坡實施的IT2[FS:PAGE]000 計劃。智能城市是以人工智能、智能控制軟件、專家決策系統技術及傳感設備等現代信息科技為基礎,利用智能信息網絡系統實現信息、資源、任務的共享,使城市的各種功能智能化運作。
智慧城市(Smarter City)最早于2009 年由IBM 提出,指在充分利用新一代通信技術、物聯網、云計算、系統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統籌整合各類城市信息系統,對城市中的信息系統進行綜合集成與協同應用。它強調的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信息應用系統的大綜合大集成,并為決策者提供決策方案。
(二)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的結果
進入二十一世紀,信息技術加速創新應用,尤其新一代信息技術更是突飛猛進,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技術基礎。
首先,物聯網解決了信息自動采集、獲取和傳輸的障礙,是智慧城市建設最重要的基礎。物聯網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物體與物體(或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其次,云計算解決了信息高效處理的問題,提供了信息技術應用快速推廣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云計算是一種基于分布式計算模式,并通過網絡向用戶按需提供信息基礎設施、平臺、軟件等IT 服務的新型的服務和商業模式。隨著云計算商業模式的不斷成熟,云計算將會逐步像水、電、氣等公用設施一樣廉價地提供給用戶,深刻地改變信息產業結構和人民的生活、企業的生產及政府的管理方式。再次,以第四代移動通信相關無線技術和信號處理技術為代表的移動通信技術的突破進展,為移動寬帶的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優質、高速和泛在的3G 服務為智慧城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大大拓展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地理空間,解決了信息高速傳輸的問題。最后,系統集成技術能有效集成計算機軟件、硬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網絡通訊及業務應用系統,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大綜合大集成提供了可能。
(三)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是信息系統的大綜合和大集成
智慧城市區別于數字城市的核心特征是信息系統的大綜合大集成。從兩個層面理解,一是各領域內部信息系統的大綜合大集成,二是整個城市的大綜合大集成。
&nb[FS:PAGE]sp; 在數字城市建設階段,隨著電子政務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各部門各業務系統基本建立了信息系統。而在智慧城市建設階段,單部門和單業務信息系統的應用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應進行跨業務和跨部門的系統應用。例如,為了有效落實北京“國八條”房地產調控措施,僅靠城鄉建設部的業務系統是不夠的,必須與民政、公安、稅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銀行等多個部門深入協作,業務系統要在各部門之間實現對接,信息資源實現共享,才能有效規避因信息不對稱而致使北京“國八條”政策無法落實的結局。
隨著城市規模日益擴大,人口規模日益膨脹,資源消耗日趨嚴重,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日益緊張,交通壓力和環境污染日益明顯,社會矛盾逐漸外露,城市的各個方面和各“部件”間的聯動越來越密切,把城市作為一個系統考慮,要求對城市各“部件”的經濟系統、城市運行與管理系統、城市服務系統進行大綜合大集成。
二、關于智慧城市建設內容的思考
城市本身的完善與發展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從完善城市管理服務出發,為城市發展服務。
為此必須有思想有靈魂,有總體框架設計,在以人為本的當代發展理念下更必須把民生服務作為重點內容。
(一)智慧城市建設的總體框架
智慧城市的總體框架包括智慧基礎設施、智慧運行、智慧服務和智慧產業四部分,其邏輯關系就像一棵樹,智慧的基礎設施是樹根,智慧的服務是樹枝,智慧的運行是樹干,智慧的產業是樹葉。
智慧基礎設施是通過建設高速寬帶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同時推進智能交通、智能管網等城市基礎建設,形成高度一體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智慧運行是通過加強物聯網、云計算、視頻等技術手段在城市運行中的應用,實現智慧城市運行監測和智能安保應急,提高政府精準管理能力,使城市運行更加安全高效。智慧服務是通過實施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能金融、智能社區、智能家庭等一系列智慧應用,使城市服務更加及時便捷,有效提高市民的滿意度,真正將城市發展的成果惠及大眾。智慧產業是通過打造以云產業和數字內容產業為代表的信息產業、以現代物流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智慧服務業、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智慧工[FS:PAGE]業、以設施農業和精準農業為代表的智慧農業,提高信息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勞動力密集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使經濟發展更智慧。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和長期性工程,消除部門間、行業間、地區間的數字鴻溝,通過基礎設施智能化、城市運行感知化、城市管理網格化、社會服務精細化和高端產業融合化等路徑逐步全面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
(二)智慧城市建設更關注民生需求
智慧城市建設要切實以民生為導向,把社會公共服務和民生事業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
近十年,我國比較重視電子政務建設,政府整體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政府辦公效率也有極大改進,但也有些地方把電子政務簡單地等同于“買電腦、鋪網線、上系統”,出現了一些所謂的“冒進型”、“孤島型”、“克隆型”電子政務等現象,造成了資金浪費嚴重、安全問題層出不窮。
而在智慧城市建設階段,必須把重點轉移到民生應用上來,建設智能交通系統解決城市的交通擁堵,建設遠程醫療有效解決市民看病難的問題,推廣遠程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均等化,推動社會運行更加智能。
智慧城市建設惟有以人為本,從百姓的生活需求出發,方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讓老百姓體會到信息技術給自己生活帶來的便利,才能得到最廣大群眾的擁護。
(三)智慧城市建設應突出自身特色
智慧城市建設不可千篇一律,每一個智慧城市都應具有獨特個性和側重點,能夠支持城市發展目標和更好發揮城市特色。
在國外,美國注重用信息技術促進國家的經濟繁榮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英國主要運用科技的手段來健全民主與法制,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日本主要利用智能化技術幫助改善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使人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節拍。
新加坡力圖通過包括物聯網在內的信息技術,將新加坡建設為國際上四通八達的 “連城”。在國內,沈陽重點推動老工業基地的轉型,杭州建設綠色宜居之城,重慶建人文健康之城,天津建國際信息化港口,北京建世界城市,寧波強化“智慧港口”[FS:PAGE]的建設,重點推進港口物流產業鏈和智慧貿易產業鏈的發展,上海把智慧城市的建設作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手段。
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從本地的現狀出發,從城市居民的實際需求出發,從城市未來的發展戰略出發,建設具有特色鮮明,先進適應的智慧城市。
三、關于智慧城市建設的必備條件
智慧城市除了需要較高的信息化水平,還需要具備扎實的建設基礎、科學的頂層設計、安全的保障體系和順暢的體制機制。
(一)需要扎實的建設基礎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建設智慧城市,需要具備扎實的物質基礎,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智慧城市是不切實際的;需要良好的信息化基礎,城市信息化進入基本完成數字城市建設,而正向智能城市邁進的階段,適宜地推出建設智慧城市的戰略,順應了城市發展規律;需要很好的技術和產業基礎,才能給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產品與方案的支撐;需要領導具備先進的信息化意識,廣大群眾具備良好的信息化應用技能,積極使用智慧化的解決方案,為智慧城市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二)要有科學的頂層設計
智慧城市是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和戰略,內容涉及到城市生態環境中的基礎設施、水資源、市場、城市運行與管理和產業等各個要素。智慧城市的建設不僅要求城市各個“部件”的智能化,更要求各個“部件”之間的互聯互通。因此,智慧城市相對于數字城市而言更注重頂層設計,決策者要制定長期的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有步驟、分重點逐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保持政策的連續性。
(三)要健全安全的保障體系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安全一直是推進信息化過程中的羈絆,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信息安全更顯重要。智慧城市需要實現電力、橋梁、管道、大壩等基礎設施的物聯,需要公安、消防、稅務、審計等各政府部門業務系統的綜合集成,需要個人、家庭、地理空間、法人等數據的共享。因此,保障信息安全及個人信息隱私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前提,也是調動全民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
信息安全關鍵在于防范于未然,而健全科學的信息安全防范、檢查、處理、應急體系[FS:PAGE]則是順利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法寶”。
(四)要建立順暢的體制機制
智慧城市能否順利推進關鍵取決于體制機制是否順暢。推進信息系統的大綜合大集成,推進信息資源的跨部門共享,推進信息安全審查等都需要打破部門壁壘,建立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建設一個強有力的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積極探索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制定考核獎勵約束機制,從體制機制上突破智慧城市建設瓶頸等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
四、結束語
智慧城市建設剛剛起步,在核心技術和方案仍然被跨國公司掌握的情況下,信息安全隱患尚不明了。面對占領新一輪全球城市制高點的競爭,我們既不能固步自封、優柔寡斷,也不可一哄而上、胡搭亂建。我們需要站得高、看得遠、統籌全局,抓住新一輪信息技術創新突破應用的契機,從國家層面規范智慧城市建設,選取部分基礎好的城市、風險小的領域進行智慧城市的試點示范,有戰略、有步驟,積極穩妥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贏得先機,掌握智慧城市建設規律和主動權。
標簽: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07月13日 11:40朗銳智科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09月01日 09:09電子工程世界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09月13日 15:58千家網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09月13日 15:43千家網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
03月02日 14:51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