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專家縱論物聯網本質
華夏物聯網訊: 6月29日消息,2010中國物聯網大會今天在北京舉行,網易科技作為“獨家門戶支持”媒體在現場做了直播報道。
以下為主題為“物聯網的本質及影響”的圓桌高峰論壇的現場實錄。

主持人:我們下面進行圓桌高峰論壇,有請中國電子學會物聯網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朱洪波(博客)來主持。 有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建寧,諾基亞中國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物聯網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馬建,武漢郵電學員研究院副院長、武漢光谷物聯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余少華。
朱洪波:各位專家各位代表大家好,剛才大會特約報告非常精彩,我們用短短三個小時的時間,以鄔院士為首的專家給大會送上了非常豐盛的物聯網大餐,讓我們在這么短的時間都難以消化,尤其說鄔院士的報告解決了大家很多難點和問題。接下來的圓桌論壇是大會的茶座,我們用輕松自由的方式進一步消化品位什么是物聯網,共同理解今天論壇的主題。

物聯網又稱為IUT,顧名思義是用網絡把物體連接起來,剛才鄔院士給我們解釋了物聯網的定義,今天我們想請各位專家用最簡短的語言告訴大家什么是物聯網,什么是物聯網的本質,你對物聯網的看法是什么?
姚建銓:剛才主持人說以鄔院士為首的特約報告已經講的非常多了,再讓我講也是作為補充,我對鄔院士剛才講到的物聯網的定義我再加幾個字,我這樣定義,凡是有傳感器和傳感技術而感知物體的特性來按照固定的協議實現任何時候物與物之間、人和物之間、人與人之間互聯互通,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管理網絡。

第二個觀點,物聯網之所以區別于互聯網,物聯網跟互聯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物聯網之所以區別于互聯網主要是由于它和物體發生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傳感器或者說傳感技術是物聯網一個非常關鍵也是首當其沖的問題。一般的觀點一般專家更多強調網而不強調物,我是說物聯網之所以叫物聯網一定要跟物發生關系,物聯網首先要關注物。
第三,物聯網研究對象不一樣,含義也不一樣,他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第四物聯網從其發展歷史研究對象應該說是信息領域里面的一場革命,它的概念是新的,但是國際上早就存在了,應該理解為它是信息領域里面一個重大推動力,是信息領域立一個新的革命。物聯網技術產業現在還[FS:PAGE]處在初級階段,有不同觀點都是正常的,中國要發展物聯網產業技術一定要穩健,一定要抓好規劃使得物聯網有序發展,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要抓好研發基礎,要以應用作為推動力,希望能夠在產學研用幾方面結合起來。
張建寧:給大家鞠躬,我坐在這里誠惶誠恐,從來都是坐在下面聽課,今天兩邊坐的都是科學家,上次去上海兩天的會我排在第二位講,他們告訴我你是壓軸。今天為什么把我排在這兒,因為我是北京主場,因為我帶來了我大量的聯盟弟兄,大家可以喊,但不能像小沈陽一樣喊“我愛你”。我今天做個調查,大家認為物聯網是泡沫的請舉手,有一個膽大的!認為不是泡沫的舉手,也沒有多少,基本上跟我在其他地方調研是一樣的,一部分人認為就像當年互聯網一樣現在處于泡沫期,現在每個嘉賓講全部從物聯網定義開始,從去年開始一直到現在是這樣,為什么?因為物聯網的現狀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各拉各的車各走各的道,沒有統一。

我們把物聯網的概念已經完全放大到泛在網,如果這樣的話大家沒有爭論了,傳感網就等于物聯網物聯網就等于泛在網,這是概念理解的錯誤。同時如果物聯網是泛在網,我們認為它是智能的互聯網,上一代十五年互聯網發展是人的信息,2.0給了大家智慧。物聯網的發展要兩輪驅動,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兩輪驅動,尤其是商業模式創新,現在技術講得太多了,互聯網時代經過15年,我們要感謝這次金融危機,15年的風投大部分投到互聯網里去了,大家為什么覺得物聯網不刺激,因為所有的故事互聯網時代大家都講過。
物聯網本身是一項最新技術,它是集過去所有之大成創新范疇。我們今天給大家的資料里有《物聯網產業2010》,這是我們學習了5個月時間的所學所想,我們寫了中國物聯網發展路線圖,我們得到結論未來十年物聯網會出現三個細分市場,第一是政府市場,以IBM為代表的高科技“包工頭”,他們賺第一波錢,但是他的業務不可持續。第二是行業應用,大概三到五年之后由于政府啟動了市場,會有一部分做器件設備的人賺錢;第三波以今天在座幾位電信運營商為龍頭的物聯網服務運營商賺大錢。IBM可敬但不值得學習,因為它在全球理念一流公司創新二流公司,我們要向IBM致敬但是要向蘋果和Google學習。
我手上一本電子書,它跟互聯網有關系,電信上一直有三個毛病,第一是窄帶思維,互聯網是沒有國界的,這本書0.9美金,點一下就可以看了,中移動為什么不[FS:PAGE]帶領大家證全世界人民的錢。我們再看電子書的爺爺,02年文化傳信做的電子書,當時商業模式是要做電子書包,和中國教育部成立的文化傳信合資公司,把所有中小學教材都放到里面了,可是產品不成熟。但是到了孫子輩加上物聯網的感覺就解決了,不給孩子們電腦,只給他文字的,如果用電子方式我們能節省多少紙張多少能源。
三個路線圖,我們畫了未來十年三個階段,技術路線圖大家也都在畫,物聯網百分之六七十技術都做完了,就差最后一點接口,我們千萬不要重新發明輪子。物聯網里的三個驅動者是科學家、企業家、資本家,三者協同,一定要讓資本家頭腦熱起來,他們才會給我們錢讓我們去創新。商業模式有一個四則運算的法則,我有五個左右大概價值三五百億商業模式,要和電信深入合作,將來帶著大家物聯世界感知中國,中關村叫創新中國感知世界。
馬建:定義有很多,我就想做一個補充,其實我個人覺得物聯網還是互聯網的一個延伸,互聯網提供了人與人的交流,互聯網是一個人文的世界。如果把人文世界進一步延伸到物體,其實就是從所謂的SEB到了一個物理世界。物聯網還要體現開放,把人文世界向物理世界的延伸。

余少華:關于物聯網的定義剛才鄔院士已經講的非常好了,從更嚴格的角度講前面再加上滿足用戶的需求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連網。2000年日本發放了第三代移動通訊牌照,01年日本就開始大規模發展物聯網,經過十年下來日本物聯網沒有發展起來,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失敗了。后來有人分析,日本物聯網產業經過了大概將近十年發展失敗的原因有這么幾個,一,是商業模式問題;二是日本在法國過程中頻率資源和產業管理部門分離,導致協調力度有限。三,日本在抓物聯網產業的十年基本傳感器方面是全球領先,中國現在傳感器跟日本差距很大,中國要發展物聯網一定要吸取日本的教訓。目前整個政策環境技術創新人數還有基礎以及在產業鏈上配合程度,個人認為比日本當時情況好,但是還要記住日本的教訓。

鄔院士在《人民郵電》上說鼓勵發展寬帶戰略,這有一個核心問題,我們拿來做什么?個人認為要結合國家需求,應該以智慧城市作為突破口,通過智慧城市滿足市民基本文化需求。目前我們正在搞三網融合,它的內容是什么,應該是一個健康向上啊支撐和諧社會建設的東西到底是什么?現在的兩化融合再往下又是什么我們也要回答。目前互聯網本身再往下走是什么,個人認為智慧城[FS:PAGE]市是一把鑰匙開N把鎖的非常好的契機。
朱洪波:剛才我們四位專家完成了自選項目,這一年物聯網大會籌備工作,中國電子學會征集了各行各業很多問題和建議,大家金天霸問題集中起來我們共同研討,姚院士,溫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物聯網作為我們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那么我們國家為什么要發展物聯網,物聯網發展對國家發展建設將會產生什么影響?
姚建銓:今天吳部長和鄔院士報告中講的很清楚,現在全世界兩個人對物聯網最重視,一個是奧巴馬,一個是溫總理,這非常好。最近幾年美國提出星球計劃,受到國際上很多人反對,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里根總統提出星球計劃有三個目的,第一發展高功率激光器,用激光打導彈最快,由于大家的反對技術上的問題這個計劃被放棄了,現在用導彈打導彈。他發射高功率激光技術就帶來一系列問題,能源、材料、控制問題等等。激光打導彈要有高速大容量計算機還有其他相關技術。我們幾個專家昨天晚上說一個是美國提出的星球計劃,和現在的信息高速公路都取得很大成功。奧巴馬跟IBM總裁又提出來智慧地球,中國跟進叫感知重要。我理解溫家寶總理為什么要抓物聯網,它是一個催化劑、發動機、火車頭,能帶動中國信息產業鏈建設以及有關技術發展。包括傳感技術、網絡技術、云計算等等一系列問題,中國要搞物聯網從政府來說溫總理去年講了四五次,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又講絕不是偶然的,一個大國的總理不會輕易講,他肯定認為是一個戰略目標。中國從物聯網本身發展我認為是科學技術發展必然、生產力發展必然,和諧社會的需求,讓生產力更高,人們生活更舒服更安全更和諧更低碳,這何樂而不為,我認為中國跟進跟得好,溫總理起頭起得好,中國電子學會抓得好,以及我們在座科技工作者包括大學教授、企業家、運營商跟進的好。它像一個催化劑,將催化我們信息產業發展的更成熟,我們為什么不能當第一,我們不能再屈居第三第四了,所以溫總理給我們開了一個非常好的頭。我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不知道能不能回答主持人的問題。
朱洪波(博客):馬總,能不能請你補充一下,八十年代里根總統提出星球大戰計劃,九十年代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現在奧巴馬提出智慧地球,有人認為星球大戰只是計劃的代號,信息高速公路也是個代號,內容目標并不是做大戰或者公路,同樣現在物聯網是不是也是美國國家發展戰略計劃的一個代號,而不是物聯網本身。
[FS:PAGE]; 馬建:我覺得從這個詞感知中國,其實有很高的內涵,感知并不僅僅是在三性,感是傳感,知是知識,最后把感知的東西成為知識,這也就是智慧。智慧是一個方式,最終目的還是提出知識,從名字上來講有很高的內涵。感知中國也是在大環境下對信息產業更進一步的深化,也是對產業的引導,希望引導可以是有序的方向。現在大家都在做物聯網,最核心的東西應該是有一個共性平臺,這樣才能有一個框架對很多行業有一個引導。
張建寧:中國制造的崛起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危害了中國的農業、中國人民的健康。我們原來勞動模式都是精細化的,農民辛辛苦苦的一天在耕種,中國制造崛起了,大部分勞動力出去打工了,農業粗放了,現在農業里面多施了多少肥,百分之一百三十多,你跟農民說肥料施多了,農民不干,說就施那么一次還不多施點,氮磷鉀有的長國石油的長根莖有的長秸稈,都受化肥廠蠱惑尿素最有勁你就多施。我們和中國電信在湖南給袁隆平院士做了一個豪華大棚,溫度、光照、通風、濕度,這是設施精準農業。裝上所有傳感器控制,讓肥料合理施肥,甚至不用施肥只需要光照,又做的自動卷簾,使整個農業做到真正綠色可控,即便沒有那么多的農民我們也可以讓它產業化。剛才講智能化城市,智慧這個詞翻譯過來不如智能更好,拉丁詞是有敏感敏銳感知的成分,政府管理要求精密安全簡單高效,物聯網最后的目標就是讓總理少跑兩步道多睡兩天覺少兩滴眼淚多一點微笑。
朱洪波:謝謝,這是一個戰略問題,只要能推動中國強大發展的就應該貫徹。余院長,有人認為物聯網就是已有技術已有網絡只是重點放在應用,但是如果這樣看,那么物聯網有沒有核心技術,如果有,什么又是物聯網的核心技術?
余少華:我認為物聯網是有核心技術的,剛才講日本01年開始抓物聯網,在感知傳感器這一塊取得很多突破,相比較跟歐美,包括日本,我認為我們跟國外差距還是比較大的,特別是關鍵技術,包括傳感器這一塊。現在按教材分類至少得有三四十種;在信息傳輸傳送領域也有很多關鍵技術需要突破,各行各業信息達到應急預案地步到信息處理這一塊也是有大量數據需要處理。所以三個層次都有關鍵技術要突破,我們可以做一個重大專項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包括軟件、硬件、應用層面。
姚建銓:核心技術有三個,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
朱洪波:關于核心技術問題,今天下午還[FS:PAGE]有幾個分論壇,大家進一步研討,對于企業和學術界來講怎么抓住核心技術怎么做技術創新很關鍵。張秘書長,商業模式創新和變革將是物聯網發展的焦點,有人認為物聯網的商業模式應該是把網絡經營和服務經營分離,現在運營商網絡和服務捆在一起,自己路上跑自己的車,那么物聯網時代是不是要建立全新的物聯網服務商店,商店的服務都是各廠家提供的,那么能不能建立服務運營商的概念,你認為以后的運營方式是什么?
張建寧:我同意,物聯網這次創新為什么說是中國人巨大機會,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兩個創新路徑不同在于技術創新是復雜化,過去產業發展是博士們想出來的,碩士們管出來的,本科生干出來的。做到商業模式,企業只要一個東西能賺錢就行了,什么叫簡單的商業模式,阿里巴巴現在將近800多億的市值,它的商業模式是電信黃頁號碼簿加上中國農民自由市場在互聯網的實現。Google的商業模式也是過去存在的,是什么?電話查號臺。當初做互聯網門戶的時候雅虎和Google采取了兩個路線,雅虎采取目錄法的方式,后來Google是冰山式的查號臺服務模式,現在浪淘金正在顛覆Google現有模式,他是用戶打過來電話按結果收錢,Google內部做廣告業務的時候討論也沒有想到一個簡單的查號臺服務模式放大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收入是廣告。現在大家每天都在用的一個電話服務,短信,短信每年給移動創作幾百億收入,這是高技術多么偉大的發明嗎?它只是SMS,商業模式是反向的,是把說的天花亂墜的東西簡化到一個很小的突破口。IBM到中國只推幾個針對政府的,在美國網站的22個網站方案不在中國推,但是古希臘有一句諺語,護理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情,我們和移動合作和電信合作,都可以放大成為一個改變世界的模式,這就是商業模式的威力。
朱洪波:現在我們的網絡基于人服務,中國人口十幾億,我們做一塊蛋糕已經夠大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已經有手機了,但是有人預測物聯網退出以后,連到物聯網上的物將是現在的一千倍以上,那么以后人和人的物聯網業務和人與物的物聯網業務達到30:1,現在各行各業都在爭這塊蛋糕,你怎么看?
馬建:這個蛋糕可以說是巨大的,再夸張一點就是無限的,我用三個無來形容這個產業。也是從感知層、傳輸層、處理層來說,大家都不斷地說傳輸層無處不在,互聯網某種程度上也是無處不在,這也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之上。無處不在的處是一個地點,地點也是一個物理世界[FS:PAGE],它雖然不是一個物體但是是一個物理世界。如果是無處不在就需要大范圍鋪設傳感器,這是成本資源問題,移動的手機可以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可以把很多小的傳感器聯系起來。第二個無事不有無物不在,互聯網是一個人文時期,物聯網也可能是物理世界的事情,各種各樣的事情可以說無事不在無物不有。第三個無,無所不能,任何事情可以分析可以做。
張建寧:科學家老說得太懸乎,我告訴大家核心技術要警惕諾基亞,諾基亞去年花81億美金收購了全球電子地圖老大,收購完了就塞到手機里,它一個小插件,這個東西就是剛才說的中國電信的電話號碼簿、查號臺被人家拿走了,現在小地圖又被人拿走了。其實手機就是最主要暴露你信息的中斷,蜂窩技術就可以做到,根本不用傳感器,諾基亞現在下手搶我們的電子地圖市場,我們希望我們和移動合作把這張圖搶回來。
馬建:可能有一點誤解,其實諾基亞地圖導航是一個接收,不像Googlo不斷下載地圖交流,服務器會地方你的地點,但是諾基亞模式是收衛星信號,再進一步跟其他合作可以上載,這就牽涉到隱私等等。
張建寧:到現在位置發明的足以毀滅人類的技術第一項是科隆,第二項是物聯網,它要有智慧你就慘了,為什么要警惕諾基亞商業模式,你用十年眼光看物聯網,物聯網商業模式為什么要在服務業突破,因為現在在互聯網里面賺大錢的都是當初燒錢長時間免費長時間賠錢的沒人愿意干的事,他積累客戶、積累資源,最后人家賺了,所以郎咸平說千萬別聽美帝國主義忽悠你。
朱洪波: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分析,說在移動通信發展的進程中我們知道手機是關鍵,手機把人和網絡連接起來一個重要設備,它成為移動通信的標志。中國移動通信發展十五年手機產業發展并不成功,成功的是移動網絡提供服務推動了經濟發展。因此在物聯網時代傳感是一個重要標志,傳感設備是把物和網絡連接起來重要關鍵設備,因此出現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當優先發展傳感器產業,因為傳感網是一個標志,另外認為應當優先發展網絡提供平臺服務,以服務為導向,就這兩種觀點想聽聽姚院士、余院長的觀點。
余少華:這個事情本身個人認為怎么樣抓住機遇,打個簡單比方,怎么樣利用這個戰略新興產業的機會,戰略新興產業的定義就是先導性大規模,首先你技術上要有吸引性,要確保你的先進性,目前來講還是剛才說的要從政府層面政策側面抓住引導。
[FS:PAGE]姚建銓:我覺得各有千秋,就我本身學科工作層面我搞光學光電子的,主要偏重于傳感器,自己的閱歷也不行,我比較看重傳感器技術發展。把物體通過傳感方式根據人類所需要的地方傳感過來然后組成網絡再去智能控制識別,剛才我說得五個觀點里面第一個是傳感器或者傳感技術是物聯網關鍵所在。但是要說哪個地方多賺錢,不一定,沒有傳感器何談物聯網,不能做無米之炊。我們最近在天津搞示范工程,跟一些產業用戶合作要解決很多難題問題,中國的傳感器通通不行。現在有一種人非常危險,消防人員跑到二層抱了一個孩子出來,以后他走到四層再回二層出不來,現在消防人員定位非常重要,可是我們找無線定位裝置,人家說只能穿透一堵墻,根本定位不了。后來我們把傳感器擺在救火拴內部小的定位可以解決,空間導航技術定位有點小題大作,所以RFID咱們發展的很好,但是高檔的綜合的難度大的傳感器傳感技術中國遠遠不如美國、歐洲、日本,所以我說還是要搞傳感器,搞完以后服務下的本金更多賺錢更大。這個要統籌安排,作為國家發展技術還是應該抓底層的基礎技術。
朱洪波:物聯網這么大一個產業系統,標準和安全問題怎么解決?有人說物聯網無所不能,沒有什么隱私可以避免,大家也不敢用了,這個問題馬總怎么看?
馬建:說起物聯網的安全和隱私,一旦物聯網發展起來其實也會像互聯網一樣面臨安全跟隱私,但是物聯網比互聯網的安全又多了一個層面。比如說在節點層面上有安全問題、網絡層面上有安全問題、信息層面上也有安全問題,但是跟互聯網不同的是節點上還有另外一層安全問題,現在考慮這些問題應該是一個各層面的聯合考慮。物聯網要發展應該是開放的,要能夠吸引更多產業、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物聯網,可能還要有一種機制,根據不同應用,安全跟隱私層次是不一樣的,應該有一個多層次化的隱私跟安全考慮。
張建寧:05年我們成立下一代互聯網聯盟鄔院士就鼓勵說FV6實踐,到現在為止中國電信才做出來FV6路線圖,對于物聯網的安全我們覺得地址和實名制,中關村已經做出來國際局域網范圍內的安全標準,叫虎福,三方認證,是不是能推成物聯網應用,大家沒有必要在這個部分再繼續做輪子。
余少華:標準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個人感覺到傳感器確實要有比較清晰的標準,包括節口層面、通訊、計算機處理都需要比較詳細的標準。目前中國標準化協會成立了TC10,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包括體系架構[FS:PAGE]、術語等等做了比較多的工作。從國際來看,包括ISO等好幾個標準化組織都參與了這件事情,感覺上頭緒比較多。個人理解標準應該有“三性”,先進性、吸引性、實用性;標準一定是靠比較超前的研發技術做支撐,首先立項把事情做起來,最后制訂標準才能在國際上有相對多的話語權。
朱洪波:最后請四位專家每人用一句話對我們國家物聯網的發展描述一下你們自己的展望。
余少華:我對物聯網在中國發展很看好,我認為要經過幾年艱苦探索,它一定會成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
馬建:我也非常看好中國物聯網,如果再進一步發展的話物聯網要真正大規模應用還是從行業應用到大眾消費者應用。
張建寧:我們已經準備好了。這是回答12年前IBM推動電子商務的廣告,我們中關村打造中國物聯網產業中心,這個聯盟就是打造官產學研用的創新中心,我們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東西都準備好了,我們改變創新專業模式,我用這個來回答,但是十年以后你不會再聽到IBM講智慧地球,因為智慧地球在中國基本上跟IBM沒什么關系了。
姚建銓:中國在官產研用幾方面結合以后,中國將會克服種種困難,將會在世界上物聯網技術和產業方面取得很大成績。
朱洪波:應當說大家都認為物聯網時代確實給我們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各行各業如何在新一頓產業競爭中槍戰先機掌握主動權,全面推進我國經濟振興社會進步也許就是物聯網發展的核心價值。今天我們一起享受了一份物聯網的大餐,我們也開了茶座進行了消化,這是一份精神大餐,已經到中午了對于今天的物聯網圓桌高峰論壇到此結束,謝謝各位專家,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
快速成功地連接物聯網產品的5個技巧
對于物聯網設備制造商來說,蜂窩物聯網是實現互聯網連接的最可靠和最容易獲得的方式之一。根據ABIResearch的數據,到2026年,全球蜂窩物聯網設備總數將達到57億。蜂窩物聯網的采用正在增長,因為它易于部署和擴展。您只需要一...
江西:到2023年底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5月19日,記者從江西省工信廳獲悉,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加快江西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江西省工信廳、省委網信辦、省科技廳等9部門聯合出臺《江西省加快推進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物聯網加速融入生活場景,智能家居設備能做什么?
智能設備和物聯網已經進入現代家庭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從您的安全系統到冰箱,“智能”電器已成為新常態。但它們真的能讓你的家變得更好嗎?或者所有這些智能家電只是另一種時尚,從長遠來看,您最終會后悔花額外的錢?讓我們來看看在家里裝滿...
京東方:物聯網創新業務打開更多增長空間
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到莫斯科城鐵列車,再到紐約商超門店,如今,物聯網創新解決方案已覆蓋全球眾多地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而這一改變的背后,正是京東方在物聯網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夯實全球半導體顯示霸主地位...
5G如何改善物聯網部署的6個示例
隨著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地進行,連接的設備數量正在快速增長。IDC數據預測,到2025年,每分鐘連接的物聯網設備將達到152,200臺。雖然這將轉化為更多的數據,從而有更多的途徑來提高效率,但對于這種數據交換來說,一個強大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