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智慧城市 敢為人先
2010年秋,當智慧城市的這一概念風靡全國伊始,時任武漢市市長、現任市委書記阮成發即創造性地提出了“瞄準世界頂尖水平,面向全球公開征集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戰略構想和“頂層設計與重點示范齊頭并進”的智慧城市建設思路。
1000萬元投入,航天科工、神州數碼、中電科技、國家信息中心、華為、戴爾、IBM等國內外巨頭競相參與,歷時1年零8個月,《武漢智慧城市總體規劃與設計》于今年7月正式出爐,國內體系最完善、理念最先進、內容最翔實的智慧城市建設藍圖呈現在人們面前。
8月27日,武漢市市長唐良智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討論并原則通過武漢建設智慧城市總體規劃與設計方案。有機整合存量、實現互聯共享,按需擴展領域、提升優化升級,武漢以打造智慧城市為契機,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征途上闊步前行。
規劃設計思路 國內首創
2011年年初,武漢市科技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面向全球發布武漢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招標公告,決定投入1000萬元,整合國內外一流機構的規劃理念和技術優勢,編制智慧城市總體規劃與設計方案。
同年8月10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以第一名成績中標。武漢市政府召開專門會議,協調各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做好方案編制工作。
在方案形成過程中,包括李德仁、趙梓森、劉經南、程時杰、寧津生、李建成等多位院士在內的國內近50位權威專家傾力指導、出謀劃策;武漢市發改委、經信委、交委、建委、信產辦、公安局、民政局、教育局、國土規劃局等20余個部門共同參與,在武漢市科技局的統籌協調下,合力推動規劃設計方案的編制和優化完善工作。
今年7月25日,共計20冊、200余萬字的武漢智慧城市總體規劃設計方案出爐。武漢市科技局邀請李德仁、趙梓森等頂尖專家,組織武漢市相關委、辦、局共同完成了方案驗收。
驗收專家一致認為,武漢智慧城市總體規劃與設計面向全球公開招標的組織形式和“概念設計”“總體規劃與設計”兩步走的規劃設計思路屬國內首創,具有示范意義;同期編制了智慧城市總體規劃與15個重點應用領域的規劃設計方案,有效保證了頂層設計與實際應用的銜[FS:PAGE]接及總體規劃與專項應用的融合互通;將“地理空間基礎設施”作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內尚屬首創,彰顯了武漢市地球空間信息領域的技術優勢,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推廣應用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
15個大應用領域 個個關乎民生
武漢智慧城市的“氣場”究竟有多強大?規劃設計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相關技術負責人給記者虛擬了一個案例――假設市民小王在不熟悉的路段遭遇車禍,他只需拿出手機拍攝下附近的電線桿、窨井蓋等物體,發送給“智慧城市”云計算統一平臺,系統就會自動把求救信息發送給120急救中心。這些市政設施都有編號,急救中心可以通過城管部門的信息系統精確確定小王的方位,再通過GPS全球定位系統安排最近的急救車前往救援。
急救醫生到達時,“智慧城市”通過檢索醫院信息系統,已經把周邊醫院的床位、設備、空閑醫護力量等信息發送給小王的急救醫生,同時送達的還有周邊道路的交通信息。急救醫生根據這些信息選擇去往最佳的救治醫院,小王進入手術室時,手術醫生也會準備就緒。
在這個例子中,智慧城市為救治小王先后使用了全市的市政信息系統、道路交通系統、醫療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這些原本屬于不同部門的社會資源,通過統一的云計算平臺這個城市“大腦”得到整合,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
據了解,武漢在國內首次將“社會綜合管理與服務”納入“智慧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建立智慧的社會公眾服務系統,建設社會服務網站群,為居民提供互動的平臺。通過網絡,把各個社區鏈接起來,實現社區與居民間的交流和互動。借助互聯網,及時向公眾傳遞各類實用信息。
通過一張“市民卡”,實現公汽、輪渡、地鐵、電影、電視、超市、藥店及機場、公路的通行支付,同時包括供電、供水、出租車、泊車、圖書館、社保等領域,提供醫保、住房公積金、養老金等“五險一金”的辦理、提取等多種服務。此外,通過該卡與個人信用關聯,建立社會誠信體系,形成一套覆蓋全市多行業、多領域的應用體系和應用模式,實現“一城一卡,一卡通用”。
武漢市科技局局長吳志振介紹,武漢智慧城市建設的總體架構即建設一整套城市信息化[FS:PAGE]基礎設施,構建應用、產業和運行三大核心體系,配套出臺15個重點領域的規劃設計方案,涵蓋社會綜合管理與服務、國土規劃、市政設施、旅游、公共安全、交通、城管、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環保、水務、食品藥品監管、社區和物流等城市管理、運行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智慧的武漢 醒得早也起得早
“敢為人先,追求卓越”是武漢的城市符號彰顯了時代精神。眼下,武漢人從過去“醒得早,起得晚”的教訓中悟出了“真諦”!這一回,武漢人有信心抓住歷史機遇,展現出跨越式發展的雄姿。
今年9月3日,武漢市召開了全市旅游景區智慧旅游建設暨武漢旅游一卡通推廣工作動員會,全面部署旅游行業推進智慧旅游和旅游一卡通工作。這標志著武漢國家智慧旅游試點城市建設全面啟動。
9月24日,位于武漢市江岸區金橋大道的武漢“市民之家”投入使用。這一目前全國最大的政務服務中心也是武漢智慧城市的一項具體應用,它通過信息科技手段成為城市客廳、辦事大廳和體驗中心。據介紹,在“市民之家”,依靠武漢市電子政務專網為主干網絡搭建的全市統一網上行政審批平臺,可橫向聯通48家行政審批職能部門,縱向聯通15家區級政務中心;涉及市、區兩級的行政審批,受理信息一次錄用可多次使用;審批業務的全程信息共享、實時交互,對有關審批證照進行比對共享,杜絕假證、假照;利用網上業務協同,市民辦事可實現一窗受理、一表填報、一網聯辦。
8月24日哈爾濱陽明灘大橋上橋匝道垮塌事故震驚全國。擁有387座橋的橋都武漢高度重視,市政府緊急召開橋梁安全會議,全面檢查全市橋梁安全。首批橋梁荷載試驗檢查,不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還需要在半夜封閉道路,而且還耗時近一個月。
橋梁隧道健康實時“體檢”是武漢智慧市政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未來,一系列高科技“尖板眼”技術將武裝到武漢橋梁隧道身上,對可能出現的事故實現實時預警。
按照智慧城市設計規劃,至2015年,江城大大小小橋梁隧道全部裝上傳感器、攝像頭等先進監測儀器,武漢本地開發的利用地理信息、實景三維等技術的路、橋、隧檢測裝備全面上路運行,實時動態檢測、感知、評估,全天候采集橋梁“健康”數據,識別橋[FS:PAGE]隧損傷位置與程度。一旦發現橋梁受損,系統將自動“診斷”傷情,向有關部門提出處置建議。
武漢智慧城市分試點示范(2012―2015年)和全面推廣(2016―2020年)兩個階段。唐良智表示,盡管目前還沒有成熟、完整的智慧城市模式和經驗可借鑒,但武漢市將在先行先試中力求科學、精準、實用。智慧城市建設要逐步升級,欲速則不達。武漢將在現有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深入研究智慧城市運行中的信息安全和法律保障等問題。
“智慧藍海”徐徐展開
“智慧城市”熱潮不斷。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已有320多個城市提出類似目標。
在這種浪潮持續的背后,除了明顯的社會效益,還有廣闊的經濟前景。據世行測算,一個百萬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當其達到實際應用程度的75%時,該城市的GDP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能增加3.5倍之多。
這種杠桿效應,在武漢智慧城市總體規劃與設計方案中得到了初步體現,以政府投資為牽引、拉動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到2020年實現超萬億的“智慧產業”增加值。
智慧城市建設覆蓋了光通信、地理信息、云計算、物聯網在內的多條產業鏈。全國智慧城市熱潮,給武漢市政府和企業、科研機構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武漢光通信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優勢突出,產業基礎雄厚。有專家分析,武漢智慧城市總體規劃方案,將“地理空間基礎設施”作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推廣應用,將會帶動一批本地相關產業發展。同時,武漢智慧城市的快速起步,也會吸引一批國內國際頂尖的創新資源和產業投資聚集。
唐良智說,就建設運營與產業帶動問題,政府的首要任務是做好規劃,建設運營主體盡量多元化,能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政府不再進行基礎設施投資。
他的講話為相關企業投資武漢智慧城市釋放出積極的信號。
9月5日,IBM軟件高峰論壇中國區域巡展在漢舉行,IBM軟件集團大中華區總經理張臻親自到場。IBM已經與武鋼合作,搶抓武漢智慧轉型的機遇。
 [FS:PAGE]; 去年8月,國內IT服務業大鱷――神州數碼第二總部在光谷奠基。投資6億元,總規劃面積為12.7萬平方米的產業基地2013年年底竣工。屆時武漢基地將聚集2000名員工;加上進入園區其他企業,5年后神州數碼基地周邊將聚集上萬名高科技人才,從事電子商務、現代服務業,年總產值將超過百億。
據悉,神州數碼中標武漢“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第一標段。該公司承擔了武漢市民和企業服務辦公大樓――“市民之家”的辦公流程電子化總體設計。
神州數碼首席執行官林楊直言不諱,武漢龐大的市場、處于中國高鐵圈中心交通優勢、政府創新高效的施政作風,促成神州數碼與武漢“聯姻”。二者“聯姻”將助推武漢搶占中西部信息化建設制高點,成為中國“智慧城市”示范基地。
人們期待著,8年之后,武漢建設成全國領先、世界知名的智慧城市示范應用中心,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精神將在我國中部綻放出絢麗奪目的智慧之花。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