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對安防業帶來哪些影響
當前,隨著3G、物流傳感技術的發展進步,智能交通正伴隨著物聯網在向“新一代智能交通”發展。無線傳感器網絡作為一種融合短程無線通訊技術、微電子傳感器、嵌入式系統的新技術,逐漸被用于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等需要數據采集與檢測的相關領域,從而給城市智能交通帶來一次全新的升級。
基于無線傳感網下的智能交通,在交通信息采集方面,其終端節點通過采用非接觸式地磁傳感器來定時收集和感知區域內車輛的速度、車距等信息。當車輛進入傳感器的監控范圍后,終端節點通過磁力傳感器來采集車輛的行駛速度等重要信息,并將信息傳送給下一個定時醒來的節點。當下一個節點感應到該車輛時,結合車輛在兩個傳感器節點間的行駛時間估計,就可估算出車輛的平均速度。多個終端節點將各自采集并初步處理后的信息通過匯聚節點匯聚到網關節點,進行數據融合,獲得道路車流量與車輛行使速度等信息,從而為路口交通信號控制提供精確的輸入信息。通過給終端節點安裝溫濕度、光照度、氣體檢測等多種傳感器,還可以進行路面狀況、能見度、車輛尾氣污染等檢測。
北京的歷史文物古跡約占舊城區面積的42%,道路不可能無限拓寬,公共交通智能化是改善交通的不二選擇,傳感網及RFID技術成為智能交通的發展趨勢。據了解,目前北京全市各主要街道均埋設有感應線圈,只要有車輛軋過,線圈就有電磁感應,并向計算機系統傳達這一信息,計算機根據兩個方向的車流量對紅綠燈進行實時配時。
物聯網與環保監控:
物聯網作為一次新的產業浪潮引領技術已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環境監控是物聯網技術應用最早也最為成熟的領域。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超標排污、生態環境質量惡化問題開始凸顯。為保護環境,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環保部門開始積極探索使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手段加強環境監管。
目前,全國共建成省、市級污染源監控中心306個,共對12665家企業實施了自動監控。”在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起步的同時,1999年,環保部門開始建設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和水質重點監測站。目前,已建成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100個、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661個,每天在各類媒體和環保部門的網站向全社會發布實時信息。
2009年中國環境一號A、B衛星在軌交付使用,構建起了空間監測大網。環境一號A、B星均為光學衛星,擁有CCD相機、熱紅外相機、超光譜成像儀等多種遙感探測設備,是目前國內民用衛星中技術最復雜、指標最先進的對地觀測系統。“目前,環境一號衛星已在水體藍藻水華監測、沙塵暴監測、秸稈焚燒監測、汶川地震環境風險排查等方面實現了成功應用,大大提高了我國生態環境宏觀監測的能力。目前,我國已經基本構建起了由環境衛星(宏觀)、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區域流域)、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微觀)三個空間尺度監控構成的天地一體化的環境監控體系。
應用案例:為了幫助政府應對太湖的藍藻危機,中科院在太湖中放置若干傳感裝置,一旦藍藻素升高,或水溫有變化、有暴發藍藻的可能,傳感器會及時發出預警,這樣決策機關就能及時得到信息,并作出應對。在環保監測上,如發生氣體泄漏、水體污染等事件,工作人員可隨身攜帶一箱生化傳感器,像播種那樣在一定范圍內隨機散布,數十個傳感器就能無線聯網,隨時“跟蹤”有害物質的擴散路徑,實時向指揮部“發報”。
物聯網與安全防護:
眾所周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安防工作是非常優秀的。其原因,除了[FS:PAGE]周密的計劃,精心的部署,嚴密的管理等等主觀因素外,物的方面尤其是技術上的因素同樣功不可沒,甚至起了關鍵作用——其中就有物聯網的極大功勞。奧運籌備之初,就提出來要辦數字奧運。而在整個奧運期間,物聯網確實也得到了很廣泛的應用,譬如視頻聯網監控、智能交通指揮、食品安全追溯、環境動態監測等等方面,物聯網技術獲得了非常大的用武之地。
就拿即將來上海世博會來說,據有關部門預測,上海世博會期間日均有40萬人次游客,其中約有34萬人次在世博園內就餐,保證食品安全成為上海的重要任務。“在食品進入園區時,執法人員通過手持式辦公終端移動設備,就能在現場快速追溯食品和原料的來源,確保供應渠道的安全可靠。同時還將選擇在蔬菜、水果、水產品、蛋等初級農產品及配送的餐飲半成品等包裝袋上要求佩戴射頻識別標簽,儲存種養殖企業或生產單位、品名、產地、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等信息,使產品包裝和射頻識別標簽隨貨物交易完整進入餐飲、零售或物流終端,以保證食品和原料能夠追蹤溯源。
世博會將采用的火警設備也引起了不少市民的關注。在LA100型火災安全監控系統演示區看到,新型火災安全監控系統已能模仿人的眼鼻系統,對大空間實施監控。據介紹,所謂“眼”即指“電子眼”,可以對空間進行實時的視頻監控,而“鼻”則是一種感應系統,一旦發現煙霧會第一時間向系統發回信號。目前上海世博會的6個展館已安裝這種監控系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汶川大地震中,堰塞湖的實時動態信息,也是通過“網絡+傳感技術”來實現信息交換的——相關信息通過傳感網(也是廣義物聯網之一種)被傳遞到后方的決策部門,有效規避了人員實地觀測可能遭遇的傷亡風險。
至于樓宇的安防,物聯網更是大有作為。根據國家安防中心統計,目前已有不少城市開始采用物聯網技術安防系統用于新型防盜窗上。與傳統的柵欄式防盜窗不同,普通人在15米距離外基本看不見該防盜窗,走近時才會發現窗戶上罩著一層薄網,由一根根相隔5厘米的細鋼絲組成,并與小區安防系統監控平臺連接。一旦鋼絲線被大力沖擊或被剪斷,系統就會即時報警。從消防角度說,這一新型防盜窗也便于居民逃生和獲得救助。
物聯網與智能醫療:
目前比較先進的醫院在移動信息化的應用方面其實已經走到了前面。比如,可發實現病歷信息、病人信息、病情信息等的實時記錄、傳輸與處理利用,使得在醫院內部和醫院之間通過聯網,可以實時地、有效地共享相關信息,這一點對于實現遠程醫療、專家會診、醫院轉診等過程的信息化流程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而醫療信息化的移動信息化的發展,無論是對于醫院管理、醫生診斷、護士護理,還是病人就診工作等都將創造極大的便利。而物聯網化將是移動信息化發展的一個最優狀態,是未來努力的一個方向。
另外,從目前醫療信息化的發展來看,隨著近年來醫療衛生社區化、保健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如果通過射頻儀器等相關終端設備在家庭中進行體征信息的實時跟蹤與監控,通過有效的物聯網運作過程,可以實現醫院對患者或者是亞健康病人的實時診斷與健康提醒,從而可以有效地減少、控制病患的發生與發展,這一點對于醫療衛生信息化的未來發展而言,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物聯網技術在藥品管理和用藥環節的應用過程還能發揮巨大作用,曾有數據顯示,美國醫療事故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國外藥物不良事件為所有非手術醫療疏失之首位。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將藥品名稱、品種、產地、批次及生產、加工、運輸、存儲、銷售等環節的信息,都存于RFID標簽中,當出現問題時,可以追溯全過程。同時還可以把信息傳送到公共數據庫中,患者或醫院可以將標簽的內容和數據庫中的記錄進行對比,從而有效地識別假冒藥[FS:PAGE]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