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全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今年8月底,山東省啟動智慧城市建設試點,目前,威海市已全面進入試點實施方案編制階段,全力推進智慧威海的“2333建設”計劃。
“根據世界銀行測算,一個百萬人口級別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實施全方位信息管理將增加城市發展紅利2.5倍到3倍。”威海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建設智慧城市,不僅有利于推動我市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城市運行管理效率,還將有力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品質、促進資源集約利用,是威海市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創新社會管理、加強公共服務、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徑。
“日前,威海市供電現場76條線路、420臺配電自動化終端全部可以進行實時信息傳輸,并全部在配電地理接線圖上完整展示,實現了在運配電網的可控、在控、能控。而這得益于威海市于2011年8月啟動的智能電網建設。”據威海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當發生供電故障時,我市配電主站可通過分析現場采集的信息,自動隔離故障點,迅速恢復非故障區域供電,配網平均故障處理時間由2.5小時縮短為1.5小時。指揮人員則可借助配電生產管理平臺,依據現場搶修人員、車輛、物資狀況等,出具最優方案,動態監控事故處理,與用戶實時信息互動,實現主動式服務和有序搶修。
實施智能電網工程是威海市智慧城市建設的行業典型之一。“經過多年努力,威海市信息化建設為智慧城市打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條件。”威海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威海市信息基礎設施人均指標居全省前列,擁有1個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園、5個省級信息產業園和軟件產業園,通過認證的系統集成企業和軟件企業達30家,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網絡和產業支撐。截至2011年底,全市超過9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通了企業網站,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在95%的規模以上機械裝備、紡織服裝等企業推廣,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在超過50%的規模以上企業應用,信息化正成為推動威海市企業加快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不僅如此,社會應用體系在威海市也已初步形成,先后建成電子政務、房產網上交易監管平臺、勞動保障業務網等一批電子政務應用系統,開發了農村飲水安全、農產品貿易、水產養殖等涉農數據庫,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價值的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成果。
據介紹,根據智慧城市建設思路,威海市將立足基礎,系統推進智慧城市的“2333建設”計劃:即構筑寬帶光網和無線寬帶兩張網絡,搭建政務、農村和公共服務三大云計算平臺,推進政務、商務、民生三[FS:PAGE]大領域智慧應用,發展壯大智慧工業、智慧農業、智慧服務業三大產業。針對智慧建設的重點行業,市交巡部門目前正在開展智慧交通項目可行性調研,預計年前完成規劃方案編制工作。智慧旅游、智慧民生等行業智慧應用陸續啟動了可行性研究工作。同時,威海市還將培育一批具有領先水平的軟件開發領軍企業,在構建物聯網和多網融合公共服務平臺方面具有領先水平的信息集成領軍企業,以及在智慧設計、智慧制造方面具有領先水平的“兩化”融合型先進制造領軍企業。
為鼓勵扶持智慧項目建設,威海市計劃設立智慧城市建設專項資金,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提高社會服務管理效率的智慧建設項目作為扶持重點,切實發揮財政杠桿效應。鼓勵民間資本通過直接投資和建立創業風險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項目授信和審貸方式,形成政府與企業多方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投融資機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軟件企業和社會辦學機構資源,自主培養一批網絡信息創新型人才、信息運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