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志科技:城鎮化,中國云計算飛躍的助推劑
十八大結束后,中央高層在經濟層面提及最多的詞便是“城鎮化”。中國未來經濟政策的主導者,現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多次強調:“中國未來最大發展潛力在于城鎮化”。這一表態的潛臺詞是:此前數十年的高增長模式已到盡頭,難以為繼,現在的中國需要改變方向,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城鎮化,正是高層選定的新經濟增長點。
不管對過程還有如何爭議,“城鎮化”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已經是圖窮匕見、無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種新的發展模式,必將帶來無數商機。那么,對中國云計算企業來說,又有哪些可以抓住的契機呢?
城鎮化融合信息化
所謂城鎮化,就是放棄以往那種以大城市為核心的發展模式,統籌規劃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據報道,作為我國城鎮化發展總體綱要的《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已經編制完成,它涉及了20多個城市群、180多個地級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有關方面統計,這一龐大的城鎮化過程,將給全國帶來40萬億的內需,極大地拉動中國經濟發展。
在論述城鎮化時,李克強始終強調,要將城鎮化與其他配套改革聯系起來。本次城鎮化,不會簡單將農民驅趕到城市,而是要在財政金融、戶籍制度、公共服務等方面進行綜合統籌的改革。要保證農民進入城市以后,能享受城市里的各種公共服務和政策紅利。
然而,城市的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一萬多個城鎮的管理成本,更是一個天文數字。錢從哪里來?
方法之一是進行金融、稅收、財政等方面的體制改革,增加投資。
另一個重要方面則是提高投資效率。以較低的成本,完成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人口紅利的消失,未來中國最高昂的將是人力成本。為了削減成本,必須用工業化建設農村,用信息化管理農民,用機械化擴張農業。
實際上,在十八大報告里,明確提到了: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信息化”甚至放到了“城鎮化”之前。近來,社會各階層已經就信息化的趨勢達成共識。各地紛紛引入智慧城市、無線城市、數字鄉鎮等一系列嶄新理念,搞信息化的決心呼之欲出。
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曾撰文給智慧城市下定義“智慧城市=數字城市+物聯網+云計算”。這里的云,包括了交通云、政務云、教育云和醫療云等各個方面。在以往的概念里,城市規模擴大就意味著管理人員的增加。實現信息化后,許多崗位的工作都可以借助云平臺來實現,從而節省人力。智慧城[FS:PAGE]市的建設,將使全國各地的資源整合利用率最大化,盡量減少對人力成本的依賴。
未來的城鎮,在鋼筋水泥叢林下,包含著一層層智能的網。誰能抓住這些網,誰就能成為未來IT產業的領航者。
在信息基礎設施方面,各地早已經先行鋪展。例如村通工程實施至今,已經取得豐碩成果。據工信部介紹,截止2010年,全國已有99%的鄉鎮和80%的行政村基本具備寬帶接入能力。有了龐大的基礎設施平臺,云技術獲得了一個足夠廣闊的舞臺。
有需求,有平臺,接下來大戲怎么上演就看云計算企業的了。
智慧城市,商機在城鎮
未來的中國,不會再是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獨舞,而是區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分層次全方位的集群式發展。城市與鄉鎮之間,鄉鎮與鄉鎮之間,其信息聯絡將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多。
這種分布式的信息化系統需求,正好切合了云計算的發展方向。
城鎮化過程中,信息化需求也出現的一些新的動向。跟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信息系統呈現出“小、雜、多”的特點。
所謂“小”,即中小城市的人口、面積、規模都比大城市要小,其信息系統所產生的數據量也要少。
所謂“多”,即中小城市的數量多。雖然項目規模可能不大,但數量眾多的城市加在一起,也會形成巨大的市場需求。
最后一個特點“雜”,即中小城市的環境、文化、規劃各不相同,所產生的項目需求也大有偏差。且云計算的需求來自各行各業,任何傳統行業都可能面臨高數據存儲與并發的問題。用戶可能根本對IT一無所知,企業需要盡量簡化云平臺的操作界面、流程,并且強化售后跟蹤服務。
時下的中國大地,可謂遍地是云計算的商機,嗅覺靈敏的企業早已開始了布局。
2012年底,IBM投資10億元,在襄陽建立了云計算中心。如此大手筆,卻選定了一座華中地區的二線城市,這彰顯了IBM對中國中小城鎮的信心。
除了基地建設,IBM在具體項目上也不含糊。城鎮化過程中,各地城市的供水系統將面臨很大的污染壓力。為解決各城市的污水處理問題,IBM與清華大學合作設立了“清水計算”研究項目。雙方將在清華大學建立一個研究中心,專門開展有關利用先進的物理水資源過濾處理技術方面的研究。如今,生態環境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可以想見,未來IBM將在這一領域賺的盆滿缽滿。
除了IBM外,國內云計算企業也不甘落后。如北京初志科技研發貴州省教育云系統,就是中國第一個省級的教育資源綜合共享平臺。該系統把教學資源整合到一個公共平臺上,可以輕[FS:PAGE]松實現資源共享。地區內的所有人都能從平臺上“拿”走他需要的教育資源。教育工作者借助該平臺,還能使用遠程教育、在線學習等功能,共享優質的教育資源。
除了上面所說的民生、教育之外,其他各個領域也都出現了相應的云項目,都在向著一體化、網絡化、服務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民族云品牌,乘風破浪正當時
中國的IT產業規模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據估計,僅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的建設就將帶動2萬億元的產業規模。2013年,單單一個云計算的市場規模,就可能達到1174億元,三年內可望達到2000億。
如此巨大的蛋糕,自然引起了國內外IT巨頭的覬覦。IBM、微軟等跨國企業,早已經前腳后腳地在中國設立數據中心,雄心勃勃地想要搶占市場。國外云計算一線廠商EMC也主動與聯想聯姻,試圖借助聯想在國內的技術和渠道資源,在市場上占得先機。
相對而言,國外企業起步早、規模大,國內企業似乎處于絕對的劣勢。但是,中國市場的特性決定了,國產品牌只要策略得當,也能殺出一條血路。
城鎮化帶來的云計算商機,大部分集中于城鎮的軟硬件建設。按照國際慣例,那些與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機構,很少采用國外云品牌的產品。尤其是軍工、教育和政府內部,天生與國外品牌絕緣。如果民族云企業找準發力點,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初志科技為例,他們在教育、軍工和政府等部門完成了多項成功案例,樹立了行業內的良好口碑。這為它們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國外企業想把云產品落地到中國,還需要在營銷、服務等方面適應中國文化。越往中小城市,這種適應就越困難。國外企業如把在歐美取得成功的營銷經驗照搬過來,必然會水土不服。相反,國產云企業生根于中國本土,對國內市場有靈敏的嗅覺。在城鎮化浪潮逐步向中西部地區拓展時,國產云企業的將迎來更多契機。
城鎮化是一個歷史進程。十年后,諸多中小城鎮將占據中國經濟的重要地位。中國云計算企業是否能抓住城鎮化帶來的歷史機遇,將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的云技術版圖。從新興城鎮發力,抓住機遇,夯實基礎,國產云計算企業終有一天會具備與國外巨頭一掰手腕的實力(實際上,現在的民族企業在很多方面已經具備了國際實力)。到時候,國產品牌走出國門,開疆拓土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相關文章
云計算的未來是什么?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很多人不得不宅在家里,這場疫情之中,很多線下實體店遭受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很多互聯網企業卻在這次疫情之中賺的盆滿缽滿。我們可以發現由于無法在辦公室辦公和會議,很多公司開始了遠程辦公和遠程會議;由于醫院人...
如何選擇云計算物聯網平臺
企業的云計算物聯網平臺必須監視物聯網端點和事件流,分析邊緣計算和云平臺中的數據,并啟用應用程序開發和部署。物聯網(IoT)是當前計算世界中最熱門的概念之一。云計算物聯網平臺甚至可能在宣傳和炒作規模上超過物聯網。但是,這兩者...
云計算工作負載需要哪些保護
組織出于各種原因采用多個云平臺,例如提高效率和分配計算資源。根據《2021年Flexera云現狀報告》,92%的企業采用了多云戰略,80%的企業采用了混合云戰略。但這些企業也經常經歷管理復雜性的增加,這會影響安全性并增加風險。...
云計算專家如何彌補網絡安全技能差距
導讀:網絡安全技能的差距如今仍然是一個現實問題,但最終可能會解決。根據(ISC)2公司發布的2020年網絡安全勞動力的研究報告,網絡安全技能差距正在縮小。網絡安全技能的差距如今仍然是一個現實問題,但最終可能會解決。根據(ISC...
上海電信借AI、云計算等手段為復工人員保駕護航
正月已過,各地陸續按下了復工復產“快進鍵”,復工、抗疫要同時兼得,社區、園區、企業辦公樓、商鋪、批發市場等成為防疫抗疫“重點戰場”。在魔都上海,一大批“黑科技”正在加入“復工抗疫”戰,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等紛紛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