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億造無線城市群 信息化為“智慧鄱陽湖”添彩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這是黨對我國基本國情和階段性特征的科學判斷,也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
在中國納入國家戰略的區域性規劃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第一個承擔起探索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新路的重任。“特色是生態,核心是發展,關鍵是轉變發展方式,目標是探索和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綠色崛起之路。”省委書記蘇榮對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作出的睿智把握,深刻地融入到16.69萬平方公里上的具體實踐中。
3年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各項主要指標增速都“跑”在了全省平均水平的前列。這份成績的背后,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江西移動作為我省信息化建設先鋒,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的作用正不斷凸顯。
500億元打造“無線城市群”
1月23日,省長鹿心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大力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快促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龍頭昂起”。鏗鏘的話語讓全省人民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更加充滿期待。
助推“龍頭昂起”,江西移動勇挑重擔。3年來,按照《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和《江西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江西移動確立并大力推動“智慧鄱陽湖”戰略實施,充分運用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提升信息化支撐和服務能力,加速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綜合競爭能力、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已經實現了生態經濟區內自然村100%網絡覆蓋、縣城以上3G網絡連續覆蓋;水文監測物聯網應用遍布1500余個水文監控點、300個氣象數據監控站;面向全省1000多萬老百姓廣泛開展生態文化宣傳。
“十二五”期間,江西移動還計劃在全省投入500億元,完善覆蓋11個設區市的移動寬帶網絡和無線城市門戶,初步形成“無線城市群”,2012至2015年向全省提供社會管理、產業支撐、民生服務等專項信息服務。
助力生態保護 推動產業升級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肩負著我國探索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道路、推動大湖流域綜合開發模式、樹立中國可持續發展形象的使命。3年來,江西移動充分發揮信息化優勢,強化基礎,廣泛應用,助力生態環境保護;加速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江西移動在扎實推進通信網絡“村村通”工程,持續加強TD-SCDM[FS:PAGE]A 3G無線寬帶網絡建設的同時,在鄱陽湖重點區域,全力拓展水文監測、森林防火、洪災預警等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應用。水文監控數據報送速度從傳統的5分鐘/次提高到5秒鐘/次;實現了重點森林區域森林遠程視頻巡檢、護林員快速定位及調度管理;提升了山洪災害預警信息報送、處理效率。
信息化的應用,加快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的飛速發展。全省物聯網電力遠程監控和抄表超過7萬臺,每月降低電損1420多萬千瓦時;礦山安全生產監控、礦區車輛調度、礦區移動辦公等綜合信息化應用提高了集約化生產水平;投資3.5億元建設的“鄱湖云”平臺和云服務能力,使入駐企業享受低成本、高效率服務;軟件開發、服務外包、呼叫中心等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迅速。
發揮優勢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現代服務業的引擎作用無疑將更加凸顯。在今年省“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要大力發展服務,提升“江西風景獨好”品牌影響力,做大做強旅游業,力爭旅游接待超過2.5億人次,旅游總收入超過1700億元。
發展旅游,離不開文化底蘊。近年來,江西移動發揮優勢,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態資源和人文底蘊,在生態文化建設方面展開積極實踐。建立“智慧廬山”旅游信息服務平臺,服務上饒三清山旅游文化信息化應用,努力構建厚重地域特點的信息宣傳陣地,向世界各地游客展現鄱陽湖可持續發展形象。傾力打造無線城市,面向全省1000多萬老百姓廣泛宣傳綠色消費、生態城市、生態人居等知識,推動形成個體自覺、家庭參與、社會共謀的生態文化氛圍。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還十分脆弱,極易受到破壞而很難修復。國家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就是要破解加快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走出一條“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一實踐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