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國醫療行業IT市場將達339.9億
在政策支持不斷、醫院IT應用意識增強、移動智能終端普及加速、運營商解決推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國內醫療信息化行業快速發展。據計世資訊預測,2012年中國醫衛行業的IT投資規模約為190億元人民幣,較2011年同比增長25.5%。
從近幾年的實施效果來看,“智慧醫療”應用在提高診療效率、降低病人看病成本、醫療行業監管和政府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目前我國的醫療信息化還處在起步階段,未來還需要政府、社會以及運營商多方合力,共同推進。
我國醫療信息化規模持續擴大
近兩年來,政府對醫療行業信息化投入規模大幅增加,力度和范圍前所未有。并且,IT應用不斷融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這讓我們看到了信息化帶來的便利,醫院的IT應用意識逐步加強。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國內醫療信息化能夠取得不錯的成效,與各個地區“智慧醫療”的全面鋪開密不可分。
以浙江杭州為例。為了解決門診就診多次付費排隊、排隊等候時間長的問題,今年10月20日,杭州市衛生局在杭州市紅會醫院試點的市民卡智慧醫療結算功能正式啟用。據悉,杭州市民卡是該市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就醫憑證之一,市民卡賬戶里有余額的參保者,在醫院開通市民卡智慧醫療結算功能后,即可在醫生診間的刷卡器上完成付費,并完成醫保部分的結算。如今,一個來月過去了,試點效果頗佳,據市民卡公司介紹,目前每天有140人次在紅會醫院使用這一功能,且在不斷增加。據了解,本月底,杭州市一醫院部分科室也要開展“智慧醫療”,年底之前將在市一醫院全面推開;并且,下一步將在所有市屬醫院推廣,以每月增加兩家醫院的速度推廣實施,預計至明年2月,將在9家市屬醫院全面實施。
在多方面因素的推動下,國內醫療信息化規模持續擴張。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中國醫療行業IT解決方案市場2012-2016預測與分析》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醫療行業IT花費是146.3億元,同比增長28.9%,增速比2010年提升了3個百分點。并且,IDC預測,2016年我國醫療行業IT花費市場規模將達339.9億元,2011至2016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8.4%。
不難看出,國內醫療信息化發展范圍正不斷擴大,深度也在逐步加強。在信息化的推動下,國內醫療設備、醫療服務、社保等領域均迎來了黃金發展時期。
三大運營商積極推進智慧醫療建設
除了政府、醫院之外,在我國“智慧醫療”的建設和推進過程中,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參與者——電信運營商。進入2010年以來,國內三大運/營商響應政府政策的號召,積極[FS:PAGE]投入到多個城市的醫療信息化建設中。
其中,上海電信、廣東電信等在助力城市“智慧醫療”中可謂不遺余力。上海是全國電子醫療基地,對全國進行支撐。2010年以來,中國電信與相關專業機構合作,共同開發“無線數字醫療”應用并在上海建立產品開發基地。目前除了60余家醫院在推進無線數字醫療應用之外,還有30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在嘗試應用。此外,廣東電信和各地政府以及醫管部門建成了陽江、佛山、茂名、潮州4個地市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簽約醫療機構250多家,有力推進了當地醫療信息化。
據悉,中國電信基于云平臺為老百姓打造了“ 健康 檔案系統”,以健康檔案為核心的、全面支持并整合基層醫院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業務的信息系統。而社區隨訪e通系統則通過中國電信的移動中間件技術,提煉了基層醫院信息系統固網系統的實用功能,實現了移動應用,更結合了無線終端的特性,更為居民帶來了福音。
而中國移動這兩年來也與福建、江蘇等當地衛生機構攜手,搭建起了個人醫護、醫患互動、無線診療等環環相扣的“智慧醫療”平臺,為市民健康鋪就了一條信息之路。
醫療信息化便利你我他
智慧醫療的應用對于病人、醫院以及醫療行業監管、政府管理等方面來說都意義重大,是一舉多得的實惠舉措。
醫療信息化在提高診療效率、降低病人看病成本方面有顯著“療效”。當前,病人扎堆到大醫院看病、看病難、看病貴、看病就醫手續繁瑣等成為了當下輿論的焦點。而在信息化的幫助下,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病人可以輕松預約大醫院專家號,省去排隊的煩惱;不用到醫院去就可以查看個人健康檔案;可進行癥狀自查,做到有效預防 疾病 ;醫院可以通過信息系統獲取病人的健康數據,還可以及時了解患者的以往監護數據、診斷結果等信息……總之,作為我國“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醫療”應用可以給病人省去看病的諸多麻煩,同時也提升了醫院的運營效率。
可以預見,未來國內醫療信息化大勢所趨。中央“千人計劃”學者、醫療信息化專家薛楊表示,發展智能醫療是全球大趨勢,對我國深化 醫藥 衛生體制改革、解決看病難及看病貴問題有著很現實的意義。
前景可期,但問題猶存。目前國內許多 醫院 信息化建設都是各自為政,開發的系統數據結構和格式不統一,無法互聯互通,這就造成了資源和資金的浪費。另外,國內的醫療信息化建設還存在個人隱私、信息安全等問題。總之,目前我國的醫療信息化還處在起步階段,未來發展還需[FS:PAGE]要國家、社會各界以及運營商的共同努力。
從近幾年的實施效果來看,“智慧醫療”應用在提高診療效率、降低病人看病成本、醫療行業監管和政府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目前我國的醫療信息化還處在起步階段,未來還需要政府、社會以及運營商多方合力,共同推進。
我國醫療信息化規模持續擴大
近兩年來,政府對醫療行業信息化投入規模大幅增加,力度和范圍前所未有。并且,IT應用不斷融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這讓我們看到了信息化帶來的便利,醫院的IT應用意識逐步加強。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國內醫療信息化能夠取得不錯的成效,與各個地區“智慧醫療”的全面鋪開密不可分。
以浙江杭州為例。為了解決門診就診多次付費排隊、排隊等候時間長的問題,今年10月20日,杭州市衛生局在杭州市紅會醫院試點的市民卡智慧醫療結算功能正式啟用。據悉,杭州市民卡是該市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就醫憑證之一,市民卡賬戶里有余額的參保者,在醫院開通市民卡智慧醫療結算功能后,即可在醫生診間的刷卡器上完成付費,并完成醫保部分的結算。如今,一個來月過去了,試點效果頗佳,據市民卡公司介紹,目前每天有140人次在紅會醫院使用這一功能,且在不斷增加。據了解,本月底,杭州市一醫院部分科室也要開展“智慧醫療”,年底之前將在市一醫院全面推開;并且,下一步將在所有市屬醫院推廣,以每月增加兩家醫院的速度推廣實施,預計至明年2月,將在9家市屬醫院全面實施。
在多方面因素的推動下,國內醫療信息化規模持續擴張。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中國醫療行業IT解決方案市場2012-2016預測與分析》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醫療行業IT花費是146.3億元,同比增長28.9%,增速比2010年提升了3個百分點。并且,IDC預測,2016年我國醫療行業IT花費市場規模將達339.9億元,2011至2016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8.4%。
不難看出,國內醫療信息化發展范圍正不斷擴大,深度也在逐步加強。在信息化的推動下,國內醫療設備、醫療服務、社保等領域均迎來了黃金發展時期。
三大運營商積極推進智慧醫療建設
除了政府、醫院之外,在我國“智慧醫療”的建設和推進過程中,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參與者——電信運營商。進入2010年以來,國內三大運/營商響應政府政策的號召,積極[FS:PAGE]投入到多個城市的醫療信息化建設中。
其中,上海電信、廣東電信等在助力城市“智慧醫療”中可謂不遺余力。上海是全國電子醫療基地,對全國進行支撐。2010年以來,中國電信與相關專業機構合作,共同開發“無線數字醫療”應用并在上海建立產品開發基地。目前除了60余家醫院在推進無線數字醫療應用之外,還有30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在嘗試應用。此外,廣東電信和各地政府以及醫管部門建成了陽江、佛山、茂名、潮州4個地市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簽約醫療機構250多家,有力推進了當地醫療信息化。
據悉,中國電信基于云平臺為老百姓打造了“ 健康 檔案系統”,以健康檔案為核心的、全面支持并整合基層醫院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業務的信息系統。而社區隨訪e通系統則通過中國電信的移動中間件技術,提煉了基層醫院信息系統固網系統的實用功能,實現了移動應用,更結合了無線終端的特性,更為居民帶來了福音。
而中國移動這兩年來也與福建、江蘇等當地衛生機構攜手,搭建起了個人醫護、醫患互動、無線診療等環環相扣的“智慧醫療”平臺,為市民健康鋪就了一條信息之路。
醫療信息化便利你我他
智慧醫療的應用對于病人、醫院以及醫療行業監管、政府管理等方面來說都意義重大,是一舉多得的實惠舉措。
醫療信息化在提高診療效率、降低病人看病成本方面有顯著“療效”。當前,病人扎堆到大醫院看病、看病難、看病貴、看病就醫手續繁瑣等成為了當下輿論的焦點。而在信息化的幫助下,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病人可以輕松預約大醫院專家號,省去排隊的煩惱;不用到醫院去就可以查看個人健康檔案;可進行癥狀自查,做到有效預防 疾病 ;醫院可以通過信息系統獲取病人的健康數據,還可以及時了解患者的以往監護數據、診斷結果等信息……總之,作為我國“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醫療”應用可以給病人省去看病的諸多麻煩,同時也提升了醫院的運營效率。
可以預見,未來國內醫療信息化大勢所趨。中央“千人計劃”學者、醫療信息化專家薛楊表示,發展智能醫療是全球大趨勢,對我國深化 醫藥 衛生體制改革、解決看病難及看病貴問題有著很現實的意義。
前景可期,但問題猶存。目前國內許多 醫院 信息化建設都是各自為政,開發的系統數據結構和格式不統一,無法互聯互通,這就造成了資源和資金的浪費。另外,國內的醫療信息化建設還存在個人隱私、信息安全等問題。總之,目前我國的醫療信息化還處在起步階段,未來發展還需[FS:PAGE]要國家、社會各界以及運營商的共同努力。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
07月07日 17:32RFID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