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智慧城市”所帶來的魅力
藍天、白云、青山、綠水……良好的生態環境,舒適的居住條件,潔凈美麗的家園,這是每個人的期盼和向往。日前,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正式發布了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這是落實十八大精神,全面推動新型城鎮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構建一個生態文明的美麗城市和美麗家園,建設“智慧城市”已成為推動城市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和新興潮流。
“智慧城市”正向我們走來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總布局,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明確了奮斗方向,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新境界。這不僅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現實的選擇,因為單純追求增長速度,將會造成環境惡化,付出更大代價。
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日前正式發布了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這是落實十八大精神,全面推動新型城鎮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通知指出,“智慧城市”是通過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整合信息資源、統籌業務應用系統,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新模式。同時決定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正可謂:“智慧住宅”剛流行不久,“智慧城市”又撲面而來。
專家表示,“智慧城市”將以市民為中心,整合了政府各個部門的城市管理服務和城市商業服務,市民可以通過互聯網、智能終端、語音電話、有線電視、社區服務站等多種渠道隨時獲得城市服務。
“智慧城市”具有四大魅力
據了解,“智慧城市”概念來自于IBM實驗室。2008年11月,在紐約召開的外國關系理事會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這一理念,進而引發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其主要特征是: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和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智慧城市”建設項目有八個方面:智慧公共服務、智慧社會管理、智慧政務城市綜合管理運營平臺、智慧安居服務、智慧教育文化服務、智慧服務應用、智慧健康保障體系建設和智慧交通。
“智慧城市”具有思想性、靈魂性、智能性和互動性四大“魅力”:即“智慧城市”需要有獨特的思想意識,結合當地情況與生活接軌;“智慧城市”需要設計出自己城市的靈魂;“智慧城市”相關配套建設都需要符合智能化方向;“智慧城市”最大的優勢就是能與生活互動,人人都能感受和受益。
“智慧城市”將改變生存環境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體現形[FS:PAGE]式,是城市信息化發展到更高階段的必然產物。“智慧城市”包含著智慧技術、智慧產業、智慧(應用)項目、智慧服務、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內容。其中,智慧(應用)項目體現在:智慧交通、智能電網、智慧物流、智慧醫療、智慧食品系統、智慧藥品系統、智慧環保、智慧水資源管理、智慧氣象、智慧企業、智慧銀行、智慧政府、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智慧學校、智慧建筑、智能樓宇、智慧油田、智慧農業等諸多方面。
“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和社會發展的新模式、新形態。智慧化技術的應用必須與人的行為方式、經濟增長方式、社會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乃至制度法律的變革和創新相結合。“智慧城市”建設將改變人們的生存環境,改變物與物之間、人與物之間的聯系方式,也必將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社交等一切行為方式和運行模式。
“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方向
“城鎮化是中國擴大內需的最大動力”。新型城鎮化的開啟是“智慧城市”發展的重大機遇。新型城鎮化將全面考慮城市的經濟、產業、生態、智能化、公共服務和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相關企業若以此為機遇,圍繞新型城鎮化制定相關解決方案,毫無疑問將打造出中國特色的、豐富內涵的智慧城市。而以前企業是向城市推廣解決方案,后續隨著新型城鎮化任務的壓力和競爭的加大,城市會主動找企業幫忙解決問題。
中國智慧城市論壇提出了“新型城鎮化引領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助力新型城鎮化”的理念,得到了業界的認同和稱贊。有關專家在中國智慧城市論壇上表示,“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一致的,內涵是相同的。
專家認為,21世紀的“智慧城市”,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來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于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建設項目有八個方面
專家表示,“智慧城市”能讓市民依托信息化基礎建設的完善,充分享受城市信息化帶來的智慧化城市生活。其建設項目主要包括八大方面——
一是智慧公共服務:建設智慧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系統。二是智慧社會管理:完善面向公眾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三是智慧政務城市綜合管理運營平臺:有效將政府各個部門的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并對整個區域的車流、人流、物流實現全面的感知。四是智慧安居服務:加快智慧社區安居標準方面的探索推進工作,為今后[FS:PAGE]全市新建樓宇和社區實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礎。五是智慧教育文化服務:積極推進智慧教育文化體系建設。六是智慧服務應用:組織實施部分智慧服務業試點項目,通過示范帶動,推進傳統服務企業經營、管理和服務模式創新,加快向現代智慧服務產業轉型。七是智慧健康保障體系建設:建立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構建全市區域化衛生信息管理為核心的信息平臺,促進各醫療衛生單位信息系統之間的溝通和交互,提升醫療和健康服務水平。八是智慧交通:建設“數字交通”工程,確保交通運輸安全、暢通。
“智慧城市”涉及多領域商機無限
“智慧的地球”涉及到智能樓宇、智能家居、路網監控、智能醫院、個人健康與數字生活等諸多領域的融合與創新。業內估算,“十二五”期間用于建設智慧城市的投資總規模將可能高達5000億元,全國范圍智慧城市建設將帶來2萬億元的產業機會。
據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有關負責人透露,截止到2012年2月底,我國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的總數量已經達到了154個,計劃投資規模超過1.1萬億元,其中副省級城市10個,直轄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方向,一些企業將在其中受益,特別是經營水、汽、橋、路、電和信息網、醫療機構、教育院校等公共基礎設施的企業,還有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先進的技術和服務企業,同時還信息技術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
世界銀行測算,一個百萬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實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將能增加城市的發展紅利2.5到3倍,這意味著智慧城市可促進實現4倍左右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并且引領未來世界城市發展的方向。
“智慧城市”發達國家建設迅猛
2009年,迪比克市與IBM合作,建立美國第一個智慧城市。利用物聯網技術,在一個有六萬居民的社區里將各種城市公用資源連接起來,更好地服務市民。
韓國以網絡為基礎,打造綠色、數字化、無縫移動連接的生態、智慧型城市。通過整合公共通訊平臺以及無處不在的網絡接入,消費者除了可以方便地開展遠程教育、醫療、辦理稅務外,還可以實現家庭建筑能耗的智能化監控等。
新加坡2006年啟動“智慧國2015”計劃,通過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積極應用,將新加坡建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一流的國際化城市。
丹麥建造“智慧城市”哥本哈根,有志在2025年前成為第一個實現碳中和的城市,主要依靠市政的氣候行動計劃—[FS:PAGE]—啟動50項舉措,采用可持續發展城市解決方案,以實現其2015年減碳20%的中期目標。
“智慧城市”讓生活更加舒適便利
回家前,點一下手機鍵或鼠標,家中的設備即已開始運轉。在家中,可通過電腦或者智能終端操作系統,實現燈光、窗簾、家電遠程控制、可視對講、視頻監控等各類功能。出門在外,可通過電腦監控家中每個角落,當家中有外人入侵、火災隱患、燃氣泄漏等情況時,系統會以手機短信等方式向主人或物業報警。
專家表示,建設“智慧城市”要大力發展“智慧住宅”,以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為導向,提升居住空間品質,這給“智能家居”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切入的機會。“智慧住宅”是利用網絡系統將各種家庭自動化設備連結起來,使其發揮整體性高效率和服務功能,以確保居家的安全、居住環境的健康和生活的便利,創造人性化的居住環境。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智慧城市”在全國的試點,將對進一步促進轉型升級和社會管理創新、提高群眾生活品質、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構建一個生態文明的美麗城市和美麗家園,建設“智慧城市”已成為推動城市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和新興潮流。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