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和3D打印將讓美國一極獨大
最近中科院國家健康研究組發布了一個名為“《國家健康報告》第一號”的報告,說根據“國家健康”,中國有望于2049年全面超越美國。我正好反過來認為,美國有可能會在未來建立起一般國家所沒有的優勢,讓國際秩序從冷戰結束后的短暫多極重回到一強獨霸的一極時代。
這個優勢建立在兩個基礎上:大數據和3D打印。
科技讓美國擁有數據,數據改變未來
在沒有大數據的時候,定量研究主要依靠兩點:足夠的隨機、方法上盡可能避免主觀。但足夠的隨機很難,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比如說你想調研蘋果手機上的某類應用使用情況,在總體蘋果手機用戶中去隨機抽樣,其實是相當困難的。方法上盡可能避免主觀有時候也會做不到,比如你即使獲得了一個非常漂亮的隨機樣本,在詢問用戶是否使用某種應用時,用戶的回答未必就是他們的行為。
但大數據不是。大數據首先就是全樣本(這和過往的隨機抽樣非常不同),iOS系統能夠獲得最為全面的用戶,谷歌當然知道所有使用谷歌服務的樣本。全樣本可以避免很多隨機樣本的問題,按照比較學術的說法就是足夠有“效度”。方法上它可以直接觀測行為,數據都在那里,比你自己的回憶更牢靠,按照比較學術的說法就是“信度”很高。信度+效度都很靠譜的研究,結論就是很靠譜。
但一般人是很難獲得大數據的,比方說你想知道谷歌數據?對不起,人家不會告訴你。第三方調研公司只能被迫一些抽樣方法,大部分情況下還不能做到足夠隨機,于是預測性其實會很糟糕。商業上大數據的使用通常是巨型組織才能為之,因為只有它們才擁有數據。
當然,在一些不那么事關核心商業機密的數據、比如政務數據上,美國政府比中國政府開放。美國的組織更容易使用大數據的方法去做一些預測,整個社會的治理會更有效。中國當局搞一個闖黃燈就要受罰然后又暫緩實行,實在是在數據應用上處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要知道大城市十字路口都有攝像頭,調取數據來看看到底交通事故和闖黃燈之間的相關性,再來制定政策也不遲。這種朝令夕改,反映的其實是數據上的極度不自信。
美國是很有些“數據說話”的底蘊的,雖然它的建國根子上來源于歐洲,但它走了一條完全不同于歐洲的道路。歐洲可以產出思辨和批判的學派,但美國能誕生實證主義研究。上個世紀中葉,拉扎斯菲爾德就曉得怎么用定量方法去研[FS:PAGE]究“傳播效果”問題,社會學這門學科跑美國人手上就變成了“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是中國人的翻譯,美國人還是稱其為“sociology”。但美國人在社會學中加入了大量的定量研究方法卻是不爭的事實。在他們的眼里,社會學依然可以很“科學”)——科學是要基于數據的。這種數據說話的傳統,是大數據起于美國盛于美國的重要前提。
3D技術將推動制造業回流美國
說美國人發明了互聯網這句話其實并不夸張,互聯網讓信息生產以及軟件生產(可以視為軟生產)成為一個人或小團隊也能干的事,大工業時代受到了這種來自個體的挑戰。但這件事還沒完,既軟生產下沉到個體之后,硬生產開始展現下沉的苗頭。
3D打印技術首先要依靠互聯網,沒有網絡就很難分發圖紙。基于圖紙分發,使得貨品生產這種事在家里也可以完成。這著實是一種美妙的構想,雖然很多方面還有點科幻的成分,但我毫不猶豫地相信,從科幻變成現實,真得用不了多少時間。
3D打印技術有可能讓制造業出現回流美國的情況。大量制造業外遷是出于節省成本的目的——因為發展中國家勞動成本低廉。但這個低廉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須有足夠的規模。美國的中小制造業很難去外遷自己的廠房,規模沒到就是不經濟的做法。于是美國國內大量中小企業被大企業擊敗,形成了制造業在外的局面。
但3D打印可以讓美國制造業回歸,中小企業一樣可以獲得成本上的優勢。回到美國國內的制造業在溝通成本和文化成本上更低是顯而易見的。創意專利在美國,制造在美國,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在價值鏈上還有什么位置呢?就只剩下原料和能源了。以此為生的國家,在世界秩序里始終不會是在鏈條的上頭。中東那些石油國家是很富,但話語權真心不大。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3D打印技術,其實都是圍繞著“個體生產”。我再一次不得不去追索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傳統。只有崇尚個體的社會才會孕育乃至鼓勵個體生產,像東方這些注重集體主義精神的國度,只會在集體生產上做文章。從這個角度出發,別看三星現在攻勢很猛,但它未必就能真正意義上去顛覆蘋果。一個文化里追尋整齊劃一的欲望越大,這個文化(文明)的實力其實越弱。
個人有時候是有些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但數據應用會給出一些靠譜的方法和軌跡;大數據使用再加上3D技術帶來的個性化生產,美國在未來會變得很強勁——這個國家的[FS:PAGE]潛力,才剛剛開始。
這個優勢建立在兩個基礎上:大數據和3D打印。
科技讓美國擁有數據,數據改變未來
在沒有大數據的時候,定量研究主要依靠兩點:足夠的隨機、方法上盡可能避免主觀。但足夠的隨機很難,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比如說你想調研蘋果手機上的某類應用使用情況,在總體蘋果手機用戶中去隨機抽樣,其實是相當困難的。方法上盡可能避免主觀有時候也會做不到,比如你即使獲得了一個非常漂亮的隨機樣本,在詢問用戶是否使用某種應用時,用戶的回答未必就是他們的行為。
但大數據不是。大數據首先就是全樣本(這和過往的隨機抽樣非常不同),iOS系統能夠獲得最為全面的用戶,谷歌當然知道所有使用谷歌服務的樣本。全樣本可以避免很多隨機樣本的問題,按照比較學術的說法就是足夠有“效度”。方法上它可以直接觀測行為,數據都在那里,比你自己的回憶更牢靠,按照比較學術的說法就是“信度”很高。信度+效度都很靠譜的研究,結論就是很靠譜。
但一般人是很難獲得大數據的,比方說你想知道谷歌數據?對不起,人家不會告訴你。第三方調研公司只能被迫一些抽樣方法,大部分情況下還不能做到足夠隨機,于是預測性其實會很糟糕。商業上大數據的使用通常是巨型組織才能為之,因為只有它們才擁有數據。
當然,在一些不那么事關核心商業機密的數據、比如政務數據上,美國政府比中國政府開放。美國的組織更容易使用大數據的方法去做一些預測,整個社會的治理會更有效。中國當局搞一個闖黃燈就要受罰然后又暫緩實行,實在是在數據應用上處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要知道大城市十字路口都有攝像頭,調取數據來看看到底交通事故和闖黃燈之間的相關性,再來制定政策也不遲。這種朝令夕改,反映的其實是數據上的極度不自信。
美國是很有些“數據說話”的底蘊的,雖然它的建國根子上來源于歐洲,但它走了一條完全不同于歐洲的道路。歐洲可以產出思辨和批判的學派,但美國能誕生實證主義研究。上個世紀中葉,拉扎斯菲爾德就曉得怎么用定量方法去研[FS:PAGE]究“傳播效果”問題,社會學這門學科跑美國人手上就變成了“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是中國人的翻譯,美國人還是稱其為“sociology”。但美國人在社會學中加入了大量的定量研究方法卻是不爭的事實。在他們的眼里,社會學依然可以很“科學”)——科學是要基于數據的。這種數據說話的傳統,是大數據起于美國盛于美國的重要前提。
3D技術將推動制造業回流美國
說美國人發明了互聯網這句話其實并不夸張,互聯網讓信息生產以及軟件生產(可以視為軟生產)成為一個人或小團隊也能干的事,大工業時代受到了這種來自個體的挑戰。但這件事還沒完,既軟生產下沉到個體之后,硬生產開始展現下沉的苗頭。
3D打印技術首先要依靠互聯網,沒有網絡就很難分發圖紙。基于圖紙分發,使得貨品生產這種事在家里也可以完成。這著實是一種美妙的構想,雖然很多方面還有點科幻的成分,但我毫不猶豫地相信,從科幻變成現實,真得用不了多少時間。
3D打印技術有可能讓制造業出現回流美國的情況。大量制造業外遷是出于節省成本的目的——因為發展中國家勞動成本低廉。但這個低廉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須有足夠的規模。美國的中小制造業很難去外遷自己的廠房,規模沒到就是不經濟的做法。于是美國國內大量中小企業被大企業擊敗,形成了制造業在外的局面。
但3D打印可以讓美國制造業回歸,中小企業一樣可以獲得成本上的優勢。回到美國國內的制造業在溝通成本和文化成本上更低是顯而易見的。創意專利在美國,制造在美國,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在價值鏈上還有什么位置呢?就只剩下原料和能源了。以此為生的國家,在世界秩序里始終不會是在鏈條的上頭。中東那些石油國家是很富,但話語權真心不大。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3D打印技術,其實都是圍繞著“個體生產”。我再一次不得不去追索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傳統。只有崇尚個體的社會才會孕育乃至鼓勵個體生產,像東方這些注重集體主義精神的國度,只會在集體生產上做文章。從這個角度出發,別看三星現在攻勢很猛,但它未必就能真正意義上去顛覆蘋果。一個文化里追尋整齊劃一的欲望越大,這個文化(文明)的實力其實越弱。
個人有時候是有些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但數據應用會給出一些靠譜的方法和軌跡;大數據使用再加上3D技術帶來的個性化生產,美國在未來會變得很強勁——這個國家的[FS:PAGE]潛力,才剛剛開始。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
07月07日 17:32RFID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