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美夢暫難圓
天色晦暗,煙雨蒙蒙,被籠罩在陰霾中的上海世博會園區卻熱鬧非凡,喧囂依舊。
7月2日上午,在上海世博會園區的7號門外排隊一個多小時之后,記者手持花了160元購買的“平日普通票”進入園區,頓時被卷入到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在下午兩點多的時候,記者在園區越江公交線巴士上正在觀看東方明珠(8.16,0.22,2.77%)移動電視發布的世博會實時動態信息,主持人播送道:“今日世博會入園人數已達43.9萬人。”
連綿陰雨絲毫沒有影響到各地游客參觀上海世博會的熱情。廣泛分布在上海世博會5.28平方公里園區內的游客,之所以能夠被隨時統計到入園總數,玄妙在于參觀者隨身攜帶的門票上。
內嵌RFID(射頻識別)芯片的上海世博會門票,以無線方式與遍布園區的傳感器交換信息,使得園區管理者隨時都能夠獲悉當日入園總人數以及游客在園區的分布情況。這正是方興未艾的物聯網技術在現實中的一次大規模應用。
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其用戶端延伸、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可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物聯網概念提出得很早,從去年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才真正得到大力推動。被譽為繼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的物聯網產業,已經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目前,多個城市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物聯網產業聚集區,涉及RFID、傳感器、芯片、智能卡等領域的不少企業紛紛搶灘資本市場融資。不過,在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基礎平臺、標準制定、發展規劃等方面,政府和相關企業都準備好了嗎?中國物聯網行業的發展,是否還面臨著嚴峻的產業瓶頸?物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并無先例可循,通過物聯網撬動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的愿景,是否僅為難圓的美夢?
帶著上述問題,《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采訪了物聯網產業鏈的相關企業老總,包括海爾集團公司執行副總裁喻子達、無錫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000418.SZ,下稱小天鵝)總經理柴新建、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8235.HK)總裁李峻、江蘇軟件園開發建設有限公司(下稱江蘇軟件園)總經理陳俊、深圳市遠望谷(16.13,0.50,3.20%)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002161.SZ,下稱遠望谷)董事長兼總經理徐玉鎖、廣東德生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德生)董事長虢曉彬。
缺乏商業模式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物聯網為中國制造產業的技術升級帶來了哪些機會?有什么重要的戰略意義?貴公司是什么時候開始對物聯網技術和產業進行研究的?
喻子達:制造行業每過15年就有[FS:PAGE]一次大型升級。從1965年的大型計算機到1980年的個人計算機,再到1995年的互聯網,從1995年到今年正好又是15年,從現在開始應該是物聯網的時代。對于中國制造產業來說,物聯網是一次很大的機遇。互聯網解決的是“人與人”的溝通,物聯網解決的是“物與物”的溝通。物聯網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把只要是實體的東西都能夠感知出來,將信息流和物質流結合在一起。從1998年開始,海爾集團開始研究U-home,其實也就是物聯網。
柴新建:每一次技術更迭,也意味著一次市場格局的更迭,掌握新技術的企業會成為新的領導者。長期以來中國制造企業在規模、成本等方面占據一定優勢,但是在前沿技術上還無法處于主導地位,而物聯網所帶來的技術革新給中國制造企業創造了一個機會,把握好這一契機,就完全有可能在技術上領先于國際競爭對手。早在2002年,小天鵝就致力于物聯網洗衣機產業化應用和相關標準的制定。小天鵝正在與國家電網合作開展基于未來國家堅強智能電網的智能家電產品開發,這些產品側重于與電網的智能對接技術、基于智能電網的節能技術等方面。
陳俊:大力推動物聯網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工業信息化水平、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江蘇軟件園吉山基地一直在研究物聯網產業的相關技術及宏觀政策,在軟件園內規劃了物聯網產業研發基地,希望物聯網產業內的企業能到這里來建立研發中心,集聚物聯網產業。
徐玉鎖:物聯網概念明確規劃了RFID和相關傳感技術的未來應用和發展方向。遠望谷從1993年就致力于RFID技術的產業和應用研究,并將RFID技術推廣到煙草、圖書、畜牧業、智能交通、物流等領域。
虢曉彬:物聯網顛覆了人類之前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截然分開的傳統思維,使得政府管理、生產制造、社會管理以及人們的個人生活全面實現互聯互通。這給中國制造產業的技術升級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它給產品更新、技術研發、管理模式、經營方式、服務方式、物流方式等各個方面帶來變革和機會。在交通領域,德生早在2002年就開始大力研究RFID技術,從2002年開始實施了全國最大的電子標簽項目——全國大學生火車票購票證項目。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您認為,未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部門做哪些發展規劃和布局?能為企業提供什么便利條件?
喻子達:一個企業不可能做起來物聯網,要依靠全產業鏈。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需要站在國家層面來研究,在智能電網、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FS:PAGE]醫療、工業自動控制等方面做統一規劃布局。
柴新建:對于政府而言,更多的是需要從政策和服務上來推動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項目支持,同時推進配套產業建設、應用環境建設等。
李峻:物聯網產業需要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予以大力支持,對物聯網產業發展戰略定位、方向、方式等進行更為明確的規劃和指導。此外,物聯網是典型的應用先導型產業,加大示范應用的規劃和建設,將有效地推動產品、標準、技術、工程和服務的發展,提升國內企業的發展水平,在國際產業競爭中占領有利地位。物聯網產業需要地方政府部門在產業化用地審批及房租減免、產業配套支撐、信貸資金支撐、繳稅政策優惠等方面提供便利條件。
陳俊:首先,應加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物聯網技術方面的投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里要加強物聯網的重大專項、優先主題、前沿技術三個層面的內容,指導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其次,政府應引導企業、科研機構開展物聯網基礎標準體系、關鍵技術、應用開發、系統集成和測試評估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以應用為牽引的特色發展路線,在技術、標準、產業及應用與服務等方面,接近國際水平,使我國在該領域占領價值鏈高端成為可能。最后,政府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避免知識產權問題成為我國物聯網發展的瓶頸。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目前阻礙物聯網產品推廣的因素(即產業鏈瓶頸)主要有哪些?
喻子達:物聯網產業鏈中的RFID、傳感器等環節的生產成本還比較高,只有參與的企業多,產量上升,成本才能夠降低。
柴新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制約因素:第一,行業標準缺失。這是最大的制約瓶頸。目前,全球各國物聯網發展的狀況不一,國內不同行業的相關技術和產品也各有差異,沒有統一的標準就無法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第二,產業環境不完善。標準有了,產品在哪里?市場在哪里?誰來主導相關營運?這是一系列的長遠話題,企業需要來自市場需求的動力,同時還需要形成良好的商業營運模式,這些都需要慢慢探索并解決。第三,理想的物聯網將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化網絡和載體,它應該有系統、完善、安全的互聯網、電網等基礎網絡的軟硬件支持,顯然我國在這一方面還需要提高。
李峻:物聯網產業面臨的瓶頸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缺乏戰略性統籌規劃,產業布局協調互補性不夠。受地方政府和行業部門的鼓勵、推動和引導,不少園區、產業聯盟相繼成立,由于缺乏頂層設計,各部門之間、各地區[FS:PAGE]之間、各行業之間缺乏溝通、協作,從而產業布局缺乏規劃性互補、地域性互補、行業性互補。第二,自主知識產權體系不健全,技術競爭力相對落后。在RFID底層專利方面,超過半數的專利均為美國主導,中國尚無主導權,產業的技術競爭有待于快速提升。同樣,在物聯網標準方面,中國的制定、推廣力度也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第三,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規模應用牽引力不足。大多數企業在考慮是否使用物聯網產品時,非常關注其能否降低企業成本,以及后期的各類服務支撐是否完善,而目前各地尚無良好的商業模式,規模性應用仍是物聯網產品制造商存有困惑和翹首企盼的焦點。
徐玉鎖:阻礙物聯網產品推廣的因素主要體現在四方面:第一,技術和成本。比如,在物聯網的數據采集環節,傳感器、電子標簽的過高成本將會制約整個行業的發展,技術的成熟度也決定了應用的價值和發展速度。第二,物聯網產業鏈的完善性。目前產業鏈條的界定和分工還不明晰,一些重要的環節尚未發展起來,比如物聯網的系統設計、公共信息平臺、服務等方面的能力還處于缺位狀態。第三,應用模式。物聯網要“感知”的對象種類繁多,性質和狀態各異,要產生什么樣的應用結果?換句話說,如何把概念轉化為實踐,是今后我們要重點研究的課題。第四,商業模式。物聯網目前尚未出現清晰的商業模式,產業鏈上下游的價值傳遞和產生有什么機制?產業鏈上的各環節怎樣創造價值以及在市場上體現出該價值?這些價值最終如何得到物聯網使用者的認同?解決了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問題,物聯網才能得到實際推廣應用。
亟須標準突破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物聯網的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對于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有何重要意義?對于上述標準,貴公司目前是如何參與的?貴公司在物聯網產業領域,分別擁有哪些核心技術與專利?
喻子達:物聯網的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如果用別人的標準,未來就沒有話語權。國內企業應該盡早參與標準的制定,以避免未來在物聯網產業出現被動局面。目前國際上有一個權威的RFID標準化組織——EPCglobal,EPCglobal下設管理委員會及各行業相關技術工作組等,由各行業技術工作組制定相關國際標準。我是EPCglobal管理委員會委員,代表中國企業來參與制定相關國際標準。
柴新建:各種標準為解決物聯網應用場景多樣化和大規模產業化的矛盾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有利于產業鏈中各單位實現明確的分工,在統一的標準體系[FS:PAGE]下推進物聯網的研究、開發、集成和應用。2005年,小天鵝參與了由原信息產業部主導的6項網絡家電相關標準的制定,2009年又參與制定了國家《家庭網絡終端設備規范》(第二部分:家庭和類似用途電器)。
陳俊:我國物聯網發展處于初始階段。無論是國際標準的自主制定,還是核心技術產品的研發、產業化以及規模化應用示范都處于起步階段。標準的缺失與核心技術產品的產業化配套能力相對薄弱,制約了我國物聯網的大規模應用。所以,為加快物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我們必須加快制定標準。首先,必須有自主制定的國際標準,不受控于任何一個國家;其次,要堅持開放與兼容,實現互通與共享,兩者不可偏廢。物聯網相關產業仍處于萌芽狀態,國際尚無完備的標準體系,如果我國在物聯網標準的制定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就能掌握主動權。
徐玉鎖:在物聯網發展過程中,采集、傳輸、應用各個層面會有大量的技術出現,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技術方案。如果沒有統一的標準,一方面會失去技術發展的正確方向并嚴重制約應用的積極性,從而影響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會使得產業的發展先天不足,日后會花費大量成本去解決遺留問題。此外,標準產生的巨大經濟價值已經是公認的,對于物聯網這種戰略性產業,標準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盡快統一技術標準,形成一個管理機制,是物聯網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遠望谷通過與產業聯盟及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參與了物聯網和RFID行業的標準制定工作。公司的核心技術和專利主要集中于RFID領域,擁有100多項專利技術。
虢曉彬:行業標準是最基本的技術平臺,是一個基礎平臺,是物聯網企業的門檻;國家標準的制定,有利于統一規范企業間的差異性行為,提升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并進行整體的監管,促進優勝劣汰;國內的物聯網企業還應向國際標準看齊,否則與國際差距太大,既走不出國門,也很容易被國外企業打倒。
德生在物聯網產業中擁有的核心技術與專利,主要是圍繞第二代身份證技術進行的安全管理類的產品的研發。并且,我們目前正在積極參與校園安全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希望通過行業的努力,共同推進物聯網在校園安保方面的應用。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中國的物聯網產業發展,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哪些差距?
柴新建:在具體應用狀況上,中國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日本的物聯網技術已經應用得非常廣泛,涉及家電、安防、公共交通等眾多領域。國內目前的相關應用還很零散[FS:PAGE],而且很多還停留在實驗室的水平。同時,物聯網很多基礎核心技術還是來自于國外,例如芯片、傳感器等基礎硬件基本上是依賴進口國外,本土企業還需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李峻:和歐美信息技術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物聯網產業發展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同美國相比,我國的物聯網產業發展水平還相對落后,其中的差距體現在物聯網核心技術起步晚、產業發展基礎薄弱、應用基礎相對落后等多個方面。
虢曉彬:目前,中國物聯網產業真正擁有的核心知識產權并不多,做集成的多、原創的少。雖然各地都想發展物聯網,但大多還是跟在別人身后,做一些附加值不高的系統集成和簡單應用。
中國的傳感器領域基本上被國外巨頭壟斷,國內少數幾家廠商,也大多是在國外芯片的基礎上加工。在操作系統、中間件、云存儲、云計算等各個環節,中國廠商都居下風。物聯網雖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它并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傳統IT業各個領域的延伸和集成。在國外已發展數十年的傳感器等產品,中國近乎空白,因此,物聯網熱潮甚至拉大了中國傳統IT業與國際領先廠商的差距。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物聯網產業的建設,是否需要一個社會系統工程來做支撐?具體體現在哪里?
喻子達:物聯網產品需要整個社會系統工程來配合。國內的物聯網發展環境還需要繼續完善,比如物聯網冰箱,在與冰箱內食品的“對話”上就存在距離。因為物聯網冰箱中的肉,如果不貼有RFID電子標簽,那物聯網冰箱的傳感器還是識別不了。雖然產品上貼的RFID電子標簽平均成本不高,每個一兩元,但是,一件食品本身價格可能也就幾元,貼個RFID電子標簽后的成本比例就上升很多了。
陳俊:物聯網應用的一大特點就是跨行業,而跨行業必然牽涉到社會的很多方面。因此,物聯網產業的建設完全需要一個社會系統工程來做支撐。政府、科研機構、各地的軟件園在物聯網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軟件園通過產業的集聚和完善的配套服務,為企業搭起一個平臺,讓企業能夠在這個平臺上盡情地發揮功能,而軟件園的公共基礎服務為企業免去了后顧之憂,使企業能更專注于自己的業務,進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