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安全成規模化發展最大瓶頸
云計算是繼1980年代大型計算機到客戶端-服務器的大轉變之后的又一種巨變。云計算的出現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紀60年代,麥卡錫就提出了把計算能力作為一種像水和電一樣的公用事業提供給用戶的理念,這成為云計算思想的起源。在20世紀80年代網格計算、90年代公用計算,21世紀初虛擬化技術、SOA、SaaS應用的支撐下,云計算作為一種新興的資源使用和交付模式逐漸為學界和產業界所認知。繼個人計算機變革、互聯網變革之后,云計算被看作第三次IT浪潮,是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帶來生活、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的根本性改變,成為當前全社會關注的熱點。
由于云計算涉及個人和企業運算模式的改變,涉及個人和企業的敏感信息,因此云計算面臨的第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云計算的安全。對云計算的安全的關注程度,就像關注網上銀行安全一樣。在云計算安全方面市場主要在:在特定的服務中,不同客戶之間的數據溢出;供應商系統遭到大量惡意軟件攻擊;“惡意人群操作”導致的資料外泄;共享信息的不安全性;以及黑客盜取供應商系統的數據。這幾個方面比較擔心。
雖然云計算已經開始被運用到網絡安全領域,但云計算環境是否是一個陷阱?是否會給用戶帶來傷害?云計算要解決安全性問題,很好地為公眾提供服務,就必須解決以下三個層次的安全性問題:
云安全如何服務?
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單獨依靠一個終端去檢查木馬病毒,被認為越來越不可行,因此需要安全廠商通過建立云計算平臺,承擔惡意代碼的檢測工作,云安全系統可以預先掃描各個網頁,以鑒別網頁上是否掛有木馬,是否含有惡意代碼。因此,用戶在訪問一個網頁時,如果通過云安全系統來訪問,就立即知道所要訪問的網站是否安全,所要訪問的網頁是否可以下載。
由此可見,云安全的優勢是利用大計算能力將所有網頁進行掃描,保護用戶上網時不受惡意代碼的侵害。但對終端用戶而言,上網只是威脅來源之一,還有些威脅是來自郵件、U盤等,而用戶不愿意把自己的所有隱私公開,因此基于這種模式的云安全系統并不能夠包打天下。
此外,以云為核心的云安全體系也存在一些致命問題,這就是過分地依賴于傳輸信道。由于用戶的資源和信息均交給云來處理,所以云就變成了集中安全站,所有資源和信息都要在云中轉一圈,從而引發了傳輸通道的受限問題。因此,云服務提供商需要和寬帶服務[FS:PAGE]提供商密切配合,架構出適合云服務的寬帶傳輸體系,這樣云才能發揮出強大的后端力量。當然,值得推崇的做法是云安全體系與電信運營商相結合,由云安全體系來鑒別信息的有害與否,由電信運營商來通知用戶訪問相應的網站是否存在風險。
云自身的安全會不會受到危害?
在云中提供服務,就意味著開放,而開放往往就等于不安全。這就好比開放的公共場所不可能安全一樣。所以,未來的研究課題是如何保證云不被攻擊,而且保證它能夠始終提供服務。曾經由于提供云服務的亞馬遜宕機,導致了Twitter等網站服務都中斷了。值得思考的是,這種中斷會不會造成歷史數據都被毀滅,這涉及到用戶對云安全的容忍程度。如何解決云自身的安全問題?解決方案可能有容災備份、為云設置監控系統等,這都是未來需要研究的問題。
云如何保證用戶安全?
云中的用戶程序的安全標準是不被分析,數據不被復制,從而保證商業秘密不被侵害,用戶的數據不會被盜竊。用戶需要的是一個可信的云,就是說保證云的可信是云得到廣泛應用的重要前提。正如用戶在買設備時,可以先去考察廠商實力后,才決定是否購買。而在云模式下,用戶可能并不知道如何考察云的可信性,因為人們不知道服務于具體用戶的那部分云的物理位置,存在不確定性。而如果采用加密的方式,又會導致用戶程序的運行效率很低。
云的開放性也可能讓云變成作惡工具。目前,在網上作惡必須要控制終端,釣魚網站也需要有假網站,木馬也得有網絡控制端。云的出現使得網絡侵害主體都跑到云上,從而導致云成了作惡的源泉。
云的經濟模型理念是彈性理論,即云提供給用戶的資源是彈性資源,例如某用戶在一年中某個時間段需要滿負荷運轉,需要10000臺計算節點,而平時頂多用到10000個節點的5%到20%,如果在云里申請,平時申請可能是200個節點,或者是1000個節點,關鍵時候則需要申請到10000個節點。
當前,出于保證用戶的安全考慮,一些云系統會給用戶提供獨占的私有資源,這就容易導致用戶的獨有資產和在云上的獨有資產的成本沒有差別。這種解決方案顯然違反了云自身的經濟規律,使用戶不值得到云上尋求資源,這種模式是否屬于云模式還有待探討。
由于云計算涉及個人和企業運算模式的改變,涉及個人和企業的敏感信息,因此云計算面臨的第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云計算的安全。對云計算的安全的關注程度,就像關注網上銀行安全一樣。在云計算安全方面市場主要在:在特定的服務中,不同客戶之間的數據溢出;供應商系統遭到大量惡意軟件攻擊;“惡意人群操作”導致的資料外泄;共享信息的不安全性;以及黑客盜取供應商系統的數據。這幾個方面比較擔心。
雖然云計算已經開始被運用到網絡安全領域,但云計算環境是否是一個陷阱?是否會給用戶帶來傷害?云計算要解決安全性問題,很好地為公眾提供服務,就必須解決以下三個層次的安全性問題:
云安全如何服務?
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單獨依靠一個終端去檢查木馬病毒,被認為越來越不可行,因此需要安全廠商通過建立云計算平臺,承擔惡意代碼的檢測工作,云安全系統可以預先掃描各個網頁,以鑒別網頁上是否掛有木馬,是否含有惡意代碼。因此,用戶在訪問一個網頁時,如果通過云安全系統來訪問,就立即知道所要訪問的網站是否安全,所要訪問的網頁是否可以下載。
由此可見,云安全的優勢是利用大計算能力將所有網頁進行掃描,保護用戶上網時不受惡意代碼的侵害。但對終端用戶而言,上網只是威脅來源之一,還有些威脅是來自郵件、U盤等,而用戶不愿意把自己的所有隱私公開,因此基于這種模式的云安全系統并不能夠包打天下。
此外,以云為核心的云安全體系也存在一些致命問題,這就是過分地依賴于傳輸信道。由于用戶的資源和信息均交給云來處理,所以云就變成了集中安全站,所有資源和信息都要在云中轉一圈,從而引發了傳輸通道的受限問題。因此,云服務提供商需要和寬帶服務[FS:PAGE]提供商密切配合,架構出適合云服務的寬帶傳輸體系,這樣云才能發揮出強大的后端力量。當然,值得推崇的做法是云安全體系與電信運營商相結合,由云安全體系來鑒別信息的有害與否,由電信運營商來通知用戶訪問相應的網站是否存在風險。
云自身的安全會不會受到危害?
在云中提供服務,就意味著開放,而開放往往就等于不安全。這就好比開放的公共場所不可能安全一樣。所以,未來的研究課題是如何保證云不被攻擊,而且保證它能夠始終提供服務。曾經由于提供云服務的亞馬遜宕機,導致了Twitter等網站服務都中斷了。值得思考的是,這種中斷會不會造成歷史數據都被毀滅,這涉及到用戶對云安全的容忍程度。如何解決云自身的安全問題?解決方案可能有容災備份、為云設置監控系統等,這都是未來需要研究的問題。
云如何保證用戶安全?
云中的用戶程序的安全標準是不被分析,數據不被復制,從而保證商業秘密不被侵害,用戶的數據不會被盜竊。用戶需要的是一個可信的云,就是說保證云的可信是云得到廣泛應用的重要前提。正如用戶在買設備時,可以先去考察廠商實力后,才決定是否購買。而在云模式下,用戶可能并不知道如何考察云的可信性,因為人們不知道服務于具體用戶的那部分云的物理位置,存在不確定性。而如果采用加密的方式,又會導致用戶程序的運行效率很低。
云的開放性也可能讓云變成作惡工具。目前,在網上作惡必須要控制終端,釣魚網站也需要有假網站,木馬也得有網絡控制端。云的出現使得網絡侵害主體都跑到云上,從而導致云成了作惡的源泉。
云的經濟模型理念是彈性理論,即云提供給用戶的資源是彈性資源,例如某用戶在一年中某個時間段需要滿負荷運轉,需要10000臺計算節點,而平時頂多用到10000個節點的5%到20%,如果在云里申請,平時申請可能是200個節點,或者是1000個節點,關鍵時候則需要申請到10000個節點。
當前,出于保證用戶的安全考慮,一些云系統會給用戶提供獨占的私有資源,這就容易導致用戶的獨有資產和在云上的獨有資產的成本沒有差別。這種解決方案顯然違反了云自身的經濟規律,使用戶不值得到云上尋求資源,這種模式是否屬于云模式還有待探討。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
07月07日 17:32RFID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