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賣菜”瓶頸待解
近期,“網絡菜場”在全國各地悄然走紅。通過網上賣菜,農戶直接面對消費者,實現了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終端消費者的零環節直供。然而,作為農產品的流通新模式,網上賣菜真的能為高菜價降溫嗎?它究竟是高菜價的解藥還是偏方?這種銷售方式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活?
農場直供經營模式
近日,商務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鮮活農產品流通創新的指導意見》,鼓勵鮮活農產品交易創新,引導鮮活農產品經銷商轉變交易習慣,鼓勵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鮮活農產品網上批發和網上零售。
在此背景下,“網上菜場”一時風靡大江南北。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網站已超過2000家,涉農網站超過6000家。
“網上菜店”的經營者們普遍認同這樣一個理念:“網上賣菜”最大的好處是縮短了產品可追溯的鏈條,這并不是簡單的“網上菜市場”,而是農產品或有機食品短鏈供應的一種探索。
一位網上買菜的店主楊女士告訴《中國聯合商報》記者,去年3月,她在淘寶網開設有機食品的網店。通過口口相傳,目前她店鋪的長期客戶已經達到200多位。
像楊女士這樣普通農戶背景,以及“自家農田+免費網店+自己配送”的小規模經營模式,讓其更容易達到盈利目標。不過,近幾年投身新農業的資本更多的是“非農血統”,這些“新農夫”出于對食品安全等問題的反思,轉而從事生態農業。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沱沱工社。
沱沱工社是電子商務領域旗艦九城集團傾力推出國內首家專業提供新鮮食品的網上超市,整合了全球食品行業優質的供應資源,致力向中國消費者提供具質量和信譽保障的高端食品和生活用品。
近日,在平谷的沱沱農場,記者看到,千余畝的土地以種植有機蔬菜為主,散養幾十頭豬、三千多只雞。而該農場的銷售方式是供貨給沱沱工社“網上超市”,再由其自有物流配送到戶。
沱沱工社CEO吳柏林認為,網上直供在降低成本上有三大好處:首先,節省了建立專賣店的成本;其次,受惠于強大的網絡信息平臺,產品實現按需采購、按需分配,不僅保鮮,還能避免商超售賣過程中的損耗;其三,避免了進入超市系統的各種費用,將節省的成本轉化成消費者的實惠。
高物流成本成瓶頸
據網上一位店家告訴《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自己種的菜自家人也吃,所以不會用化肥和農藥。菜地里有了蟲子,一般都會用土辦法驅蟲。但別的菜農都使用化肥和農藥,因此蔬菜產量大而且菜價便宜。對此,這位店主表示,如[FS:PAGE]果按照和其他菜農同樣的價格賣菜,他的網店便面臨著虧本的局面。
據悉,作為一種全新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網上賣菜”仍然面臨著高成本的物流難題。在北京經營“網上菜店”的店主李衛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蔬菜銷售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行業。產品的保鮮、保質期,決定了其銷售特點。菜農把次日要上市的蔬菜價格提交到網站上,預留出中間的物流成本和他的傭金,比如每斤加0.3元,訂戶從網上下單后,蔬菜檢測、包裝、分揀、物流,然后直接送到訂戶的家里或小區,一份交易就完成了。
李衛認為,如果能實現點對點從地頭到廚房的直供,將至少能省去菜販、批發商、刺激批發零售商、進場費、攤位費等諸多環節。將直接省掉60%的中間成本。更重要的是,訂戶下單時可以知道自己購買的這包菜是來自哪里的,如果不放心生產環節,可以隨時到生產基地抽檢。
對此,沱沱工社董事長董敏表示,自己在行業中摸爬滾打這些年,經驗告訴她,“電子商務的配套要求是物流配送,這一部分的成本是必須考量的一個關鍵。”
董敏告訴《中國聯合商報》記者,在運營初期,沱沱工社使用的是第三方物流,但是他們的裝卸方式往往不能保證菜品的質量。也正因此,該公司又組建了100余人的冷鏈物流團隊,把配送時間控制在當天下單,第二天送達。盡可能地保證農產品新鮮的背后,則是極高的物流成本,據其透露,在沱沱工社,物流成本占運營總成本的20%左右。車輛費用、司機人工、加上油錢、堵車因素,都為物流配送增加了難度。目前每天配送量超過500單,而現有物流至少可以“搞定”1200張訂單。形成規模就能降低物流成本,在市場并未充分啟動之前,物流配送仍是“網上賣菜”的最大瓶頸。
“小眾消費”釀困局
作為農產品的流通新模式,“網上賣菜”真的能為高菜價降溫嗎?它究竟是高菜價的解藥,還是偏方?這種銷售方式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活?
業內普遍認為,價格仍然是橫亙在消費者與供應商之間的一道門檻。記者登錄沱沱工社網站看到,“網絡菜場”的有機蔬菜單價普遍在10元以上,其中,有機西紅柿的售價為15.8元/斤。與之相比,散養蘆花雞的售價更達到每只近百元。
對此,沱沱工社的工作人員坦言,散養雞的養殖成本近80元,再加上物流成本、人工成本,網站的實際利潤并不高。與之相比,農場自產的一個西紅柿,要經過19道程序才能到消費者手中。從采摘入庫到驗收合格、發送配貨、分包進入冷藏卡車,這一切需要非常快速的流程和低溫環境。這樣一套[FS:PAGE]物流系統下來,有機菜的價格比普通菜貴三四倍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沱沱工社CEO吳柏林看來,較高的物流成本、小規模發展都決定了“網上賣菜”仍然是小眾消費,目前也難以滿足大眾市場的低價要求。
那么,哪些人熱衷于“網上買菜”呢?“他們收入較高,也比較注重生活質量和購物體驗,這部分人群是"網上菜店"的忠實客戶。”一位網店店主說。
這些消費者并不會追著農戶問“怎么會想到去種地”之類的問題,他們更加認真地比較各種產品之間的差別,追問農戶作業的方式,想知道“網上菜店”以何種手段來把關農戶和產品的質量。“這些顧客是較真兒的,苛刻的,”上述店主說,“但我們也非常清楚,如果能夠給他們一個滿意的答案,他們將在很長時間內追隨我的"網上菜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