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斌和他的“社群智能”
[ 導讀 ] 隨著智能手機、社會網絡、無線傳感網絡等快速發展,我們正生活在由通信網、互聯網、傳感網等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混合網絡環境中。
隨著智能手機、社會網絡、無線傳感網絡等快速發展,我們正生活在由通信網、互聯網、傳感網等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混合網絡環境中。在此背景下,哈佛科學家大衛·拉澤等人于2009年在科學雜志提出了“計算社會學”概念,認為可通過分析來自混合網絡的海量數據來理解個體、組織和社會。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郭斌就是這樣一位專注于用計算技術來感知社會的青年學者。
郭斌博士1980年出生于山西太原,2009年3月在日本慶應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法國國立電信學院從事兩年博士后研究后,于2011年作為“海外人才”引進到西北工業大學,工作于陜西省嵌入式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近年來,他一直致力于普適計算與社會學融合方面的研究,并與國際學者合作率先在IEEE Computer上提出“社群智能”概念:“其目的在于從大量的數字腳印中挖掘群體活動模式和大規模人類活動規律,把這些信息用于各種創新性的服務,如社會關系管理、人類健康改善、公共安全、城市感知等。”郭斌這樣對社群智能進行解釋,并認為其獨特研究挑戰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其一,探索多模態、異構數據源的集成和融合。社群智能連接物理和虛擬二元空間,涉及多個異質數據源,需通過對其融合來對個體活動(開車、走路等)、群體交互行為及城市動態(如交通擁堵、突發事件)進行感知和挖掘。
其二,研究異構社交網絡間的交互與關聯。人類生活在位于物理和虛擬空間的多個社群中,在其紐帶作用下,不同社群在語義層次上得以彼此關聯。研究異構社群間的關聯及其相互作用規律,并通過跨社群分析來預測二元空間環境下的人類行為具重要意義。
這些創新研究內容目前已得到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歐盟第七框架協議等在內的國內外項目的支持。此外,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跋涉,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早在2008年,郭斌就憑借優異的成績獲得“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在近期揭曉的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中,他也名列其中。作為一名海外歸來的青年學者,郭斌深知國際合作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先后擔任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ACM TIST等國際權威期刊編委,多次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組織并先后兩次獲得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并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技術動態[FS:PAGE]》編委。有理由相信,他將會繼續在“以計算技術服務社會”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踐行“以人為本”理念,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及智慧城市建設。
郭斌博士1980年出生于山西太原,2009年3月在日本慶應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法國國立電信學院從事兩年博士后研究后,于2011年作為“海外人才”引進到西北工業大學,工作于陜西省嵌入式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近年來,他一直致力于普適計算與社會學融合方面的研究,并與國際學者合作率先在IEEE Computer上提出“社群智能”概念:“其目的在于從大量的數字腳印中挖掘群體活動模式和大規模人類活動規律,把這些信息用于各種創新性的服務,如社會關系管理、人類健康改善、公共安全、城市感知等。”郭斌這樣對社群智能進行解釋,并認為其獨特研究挑戰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其一,探索多模態、異構數據源的集成和融合。社群智能連接物理和虛擬二元空間,涉及多個異質數據源,需通過對其融合來對個體活動(開車、走路等)、群體交互行為及城市動態(如交通擁堵、突發事件)進行感知和挖掘。
其二,研究異構社交網絡間的交互與關聯。人類生活在位于物理和虛擬空間的多個社群中,在其紐帶作用下,不同社群在語義層次上得以彼此關聯。研究異構社群間的關聯及其相互作用規律,并通過跨社群分析來預測二元空間環境下的人類行為具重要意義。
這些創新研究內容目前已得到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歐盟第七框架協議等在內的國內外項目的支持。此外,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跋涉,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早在2008年,郭斌就憑借優異的成績獲得“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在近期揭曉的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中,他也名列其中。作為一名海外歸來的青年學者,郭斌深知國際合作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先后擔任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ACM TIST等國際權威期刊編委,多次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組織并先后兩次獲得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并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技術動態[FS:PAGE]》編委。有理由相信,他將會繼續在“以計算技術服務社會”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踐行“以人為本”理念,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及智慧城市建設。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