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智能手機時代”求解智慧城市建設

手機等移動通訊將在智慧城市中扮演一個更加核心的角色
■ 將新聞進行到底 ——新聞緣起—— 漢諾威IT展聚焦智慧城市
3月9日,漢諾威信息及通信技術博覽會(簡稱漢諾威IT展)落下帷幕。令觀眾印象深刻的是,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展示的一輛配備NFC裝置購物車:顧客將手機靠近裝在購物車上的一臺平板電腦,手機內存儲的購物清單便會自動傳輸至電腦中。顧客往購物車內每放入一件商品,電腦便能自動識別商品信息,當清單上的物品全部買齊,只要在電腦顯示屏上點擊“支付”,然后用手機靠近顯示屏一刷,支付便告完成。
這是“智慧城市”的一個生動場景展示。上述展示技術也在業界并不陌生,智慧城市的概念也由來已久。但是,給我們透露的新信息是,和預想的不同,手機等移動通訊將在智慧城市中扮演一個更加核心的角色。
——產業新風—— 移動設備是智慧城市的新特征
漢諾威IT展對移動通信的關注并非個案。
和此前舉行的拉斯韋加斯國際消費電子展、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一起,具有電子通信行業風向標之稱的“三大展會”在2013年已悉數登場。
三大展會雖各有側重,但移動通信是它們的共同熱點,亮相三大展會的新技術、新產品揭示了“移動改變生活”的前景。
早在1月的國際消費電子展上,“手機不再僅僅是通信工具”的理念便受到關注。主辦方美國消費電子協會的數據顯示,全球手機用戶使用手機的時間中已有65%用于非通信活動。協會首席經濟學家肖恩·杜布拉瓦茨認為,隨著移動設備功能的日益強大,“后智能手機時代”已經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將被改變。隨后舉行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和漢諾威IT展也印證了這一觀點。
世界移動通信大會重點推介了近場通信(NFC)技術。這種近距離高頻無線通信技術由射頻識別(RFID)技術演變而來,可使移動設備之間進行非接觸式的數據傳輸。
人們持具備NFC功能的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就可以讀取智能海報上的信息、手機付款,此外還能替代車票、機票,方便旅客出行。
 [FS:PAGE]; 漢諾威IT展上,移動商務成為不少參展商的展示重點。移動互聯網時代,公司員工的辦公地點已不再局限于辦公室,借助移動智能設備,以往必須坐在辦公室電腦前完成的事情隨時隨地都可處理。
“每個月都有數以百萬計的新設備接入移動互聯網,其巨大的潛力仍未被充分挖掘,”全球移動通信協會首席營銷官邁克爾·奧哈拉說,“如果得到正確的支持,移動通信技術可以幫助人類應對當今最嚴峻的一些挑戰:普及醫療和教育、幫助人們擺脫貧困、戰勝饑餓、應對氣候變化以及促進經濟發展。”
——戰略抉擇—— “把互聯網列為重大的發展國策”
“移動互聯網這個浪潮正席卷全球,很多國際互聯網巨頭也沒有準備好,這給了中國企業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剛剛閉幕的兩會上,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建議國家“把互聯網發展列為重大的發展國策”,更大力度地支持企業走出去,除了降低稅收等措施,更重要的是積極參與到互聯網國際規則和標準的制定,爭奪話語權。
通暢、低廉的互聯網是智慧城市的強大神經中樞系統,在“后智能手機時代”,手機等手持移動設備成為人們接入各項智慧城市功能服務的一個平臺,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意義就更加突顯。
在馬化騰這位“新晉”全國人大代表眼中,由于移動互聯網的誕生,全球正面臨著一個劇變的時代,國內外互聯網企業的競爭要按天來計算,都是生死時速。
馬化騰建議,由政府加大投資建設互聯網寬帶這個信息高速公路,并將其看作和公路、鐵路、機場、電網一樣的基礎設施。他認為,如果能以未來數十年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這件事,國家投資建這些設施必定會帶來數十倍的回報。
國際業界的研究也對移動互聯網的社會效益給予了高度評價。全球移動通信協會上個月發布了一項研究結果,以5年為期預測移動通信將給世界帶來的改變:到2017年,移動通信技術與醫療相結合將挽救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超過100萬生命;發展中國家至少有1.8億兒童可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接受教育;基于移動技術的交通管理可使人們上下班路上花費的時間減少35%,更高效的交通可使溫室氣體排放減少2700萬噸,相當于種植超過10億棵樹。
&nb[FS:PAGE]sp; 馬化騰呼吁,把互聯網發展列為重大的發展國策。他說,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快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促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應用。雖然和很多國家相比,中國在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已經很大,但一個需要面對的現實是:作為互聯網人口第一大國,中國網速在全世界排名第71位。
馬化騰說,中國網民現在的上網資費過高,一個原因是互聯網寬帶的基礎設施交由運營商承擔,電、光纖、設備等昂貴的費用最終分攤給老百姓,“與國外相比,我們的收入本來就低于別人,但是資費貴過別人幾倍、十倍。”
“我每天都在計算著這樣一個競爭場景,希望為中國搶占移動互聯網先機盡一把力。無論成或不成,可能這輩子就這個機會了。”馬化騰說。
——實施建議—— “統一標準、合力推進”建設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設應以市場應用為導向,以服務應用為切入點,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智慧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標準體系。”中國電信湖南公司總經理廖仁斌日前對媒體表示,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普遍存在著盲目跟風并貪大求全、缺乏統一標準導致缺乏可持續性、缺乏跨部門共享機制導致推廣難度大等三大問題,建議國家制定智慧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標準體系,形成推進智慧城市發展合力。
目前我國幾乎所有的一線城市、50%的二線城市已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構想,部分三四線城市也喊出了創建智慧城市的口號。迄今為止,全國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城市總數已超過150個,投資規模超過1.1萬億元。今年1月29日,住建部確定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共計90個,其中地級市37個、區(縣)50個、鎮3個。
“有些城市盲目跟風,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貪大求全;有的把智慧城市僅僅定位在工程建設,沒有明確主要的工作任務和實施路線。”廖仁斌認為,建設目的不夠明確,建設思路不清晰,導致智慧城市建設存在很大浪費。
記者了解到,智慧城市在實施層面涉及多部門、多行業,信息化的應用更是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以智能公交為例,需要通信系統、銀行系統、政務管理系統等全面打通、開放,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恰恰極其缺乏跨部門共享和業務協同的工作機制,使智慧應用的推廣難度非常大。
&[FS:PAGE]nbsp; 廖仁斌建議,智慧城市建設在推進過程中應聚焦重點項目,集中力量做好試點和攻關,充分關注老百姓的使用感受,不斷優化使用感知,讓智慧城市切實發揮應有的效果。同時,各城市應結合自身發展定位和區域特色,明確、細化智慧城市建設的規劃布局,統籌建設重點和特色項目,而非簡單照搬他市做法。
■ 延伸閱讀
“電子商務可以讓農民就地城鎮化”
“城鎮化不是強迫農民‘下山上樓’,電子商務可以讓農民就地城鎮化,有活干,有錢掙。”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振濂在兩會期間表示,新型城鎮化建設,應關注來自農民的原生需求,信息化、電子商務是一個重要抓手,讓農民跟世界連接起來、富起來。
“農村網民已經有1億多,能不能借助信息化推進城鎮化?用市場經濟做杠桿,如何把田里的果實賣出去,本身就是農民感興趣、想嘗試的,等到習慣了用互聯網,他們自然也會從網上獲得文化和物質產品。”陳振濂說,“互聯網是平的,農村人和城里人可以從網上接收到同樣的信息,但先要讓他們先有上網的動力。”
《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農村網民規模達到1.56億,占整體網民比例為27.6%。2012年,阿里巴巴各大平臺農產品交易額將近200億元。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溫嶺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林燚建議,從國家層面出臺政策,鼓勵年輕人投身電子商務回鄉創業,一方面能解決就業,另一方面能改變農村面貌,增強農村活力。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電子商務一是降低了農民的銷售成本,二是通過網絡容易找到有效的購買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秘書長徐曉蘭說,“全國80%的土豆產自甘肅定西,傳統的方式是去甘肅農產品批發市場買,但現在通過網絡就能賣向全國,效果很直接!”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